..續本文上一頁,他也不能夠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爲著先生在外面嫖蕩睡不著,連屋外的風雨也爲她傷心落淚;年邁的雙親鬓發已白,卻無人承歡膝下;甚至連微薄的物質供養,也因爲兒子的嫖蕩而發生了危機。唉!嫖蕩的時候,瘋狂的意興能夠維持多久呢?卻忍心令自己最親愛的人傷心若此啊!
第四是爭妒:以天地的無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父母對于孩子們的感情,豈有不偏的道理;于是子女們就互相的爭奪父母的寵愛,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纖悉計較,彼此相互的讒言毒害,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積了嗔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這四種狀況乃是人之常情,恐怕連孝子也難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韓魏公(韓琦)說:“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獨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稱大舜也。”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爲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的事奉父母;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轉而憐憫孩子;若是沒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夠感化他們,就更不可以觸犯他們啊!也只有自己克盡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若是一昧的見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恨,消遣不能,擺脫不下,就必定將有遏抑不住的時候;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橫決成災啊!恐怕到那時候,責備父母不慈的罪輕,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啊!
【嘉言】
羅先生曾說:“孝子事奉雙親,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煩惱心;不可使父母有驚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悶心;不可使父母有難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親恩歌說道:“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衆人聽。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産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肚裏如今痛得慌,叫人爲我簡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叁朝才是人。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幸得兒生兩歲零,依臺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挂肚牽腸不放心。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兒今頭發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舍,不能常在膝頭邊。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爲兒還爲女,自家吃得幾文錢。娘看爹來爹看娘,爲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說:“按喪禮的敗壞,至今已是到了極點了。現代人事事都認爲,古人的喪禮不正確;而且現在還有在服喪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趕著辦完結婚的事情,這尤其是荒誕不經啊!古代的君子在爲父母居喪守孝期間,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會覺得甘美;聽到音樂也不會覺得快樂;平日生活起居,還仍然爲父母的逝世感到難過,叁年之中都是這個樣子。現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顧天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結婚,置父母之喪于不顧,而去追求夫妻之間的快樂;爲人子女的,若是這樣,簡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這樣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對夫妻雙方都不好;這種習俗,不知道是誰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經是相習成風了。甚至連詩禮之家,也發生了這種的事情,實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這種壞風俗,實在應當要痛切的戒除!”
沈龍江先生說:“爲人子女事奉雙親,沒有比送終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連爲父母送終的這件大事,都無法盡心的話,那麼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盡心了啊!有的是因爲家裏的兄弟多,就彼此的互相推诿;因而將父母的喪事草率的處理完事,導致了日後的後悔和遺憾。我認爲爲人長子的,力量能夠獨自辦理的,就應該獨力的去辦;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夠獨力去辦,也應該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不要使長兄的負擔過重;各人各自的盡心,爭先的出力,這樣才是做人家兒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別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盡心的地方啊!”
故事一:
太和人楊黼,辭別了家中的老母親,獨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問楊黼說:“到那兒去啊?”楊黼回答說:“我去四川拜訪無際大師。”老僧說道:“你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啊!”楊黼就問:“那麼佛在那裏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楊黼聽了之後,就馬上的趕回家去。當楊黼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門已關了;楊黼就敲著門,在外面等候著;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一聽,是兒子在外面叫門的聲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兒子太過興奮,跑出去開門的時候,連木屐都穿反了;楊黼一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是老僧所講的佛的樣子完全一樣;因此而突然的驚醒覺悟了。從此以後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親,並且還爲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注解;楊黼在爲孝經做注解的時候,硯臺的水快用幹了,忽然之間,硯臺裏面的水,卻又盈滿了。別人都認爲:這是因爲楊黼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所得到的感應啊!
【嘉言】
彌勒菩薩說:“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故事二: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産到處求醫,爲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叁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爲母親終身吃素;他愛哥哥姊姊,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侄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爲賢明的宰相。唉!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生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他老人家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嶽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叁:
呂升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事奉父親非常的孝順。父親因爲年歲很大,夜裏常會起來小便,呂升就與父親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呂升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四五次,照顧年邁的父親小便。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馬亂,盜匪遍地橫行,呂升就背著父親逃入了山中;在半途中卻遇到了強盜;但是強盜因爲被呂升的孝心感動,而沒有爲難他們父子。呂升的父親,平時很喜歡吃一種滋味香甜的杏子,呂升爲此還特別在家的附近種植了許多的杏樹;但是種植的杏子,卻被鄰居給強占去了;呂升無奈,就寫了篇疏文禀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譴責強占呂升杏地的鄰居,發背告谕他說:“你要立刻把強占的杏地還給孝子呂升!”直到這強占杏地的鄰居,把杏地還給了呂升,神明才停止發背。
故事四: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親出身貧賤,而他的妻子經常罵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親聽起來,心中感到很不快樂。李迥秀爲了這個緣故,就把妻子給休了。有人就問他:“到底爲了什麼緣故,把妻子給休掉了呢?”他說:“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事奉母親啊!如果我的妻子不能夠和顔悅色盡心盡力的事奉婆婆,那麼這種的媳婦,我怎麼可以留她在家呢?”李迥秀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中宗皇帝還特別頒下了诏書,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五: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有位女孩子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就墜入江中淹死了;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最後她就跳入了江中,經過了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屍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遠近的人看到之後,都感到十分的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就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诏表彰曹娥的孝行,並且爲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曹娥至今仍然爲人們所祭拜敬重。
故事六:
宋朝的吳孝婦、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爲媳婦成親;吳孝婦就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吳孝婦就爲鄰居做些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的太熟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爲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裏面。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髒的飯洗幹淨,蒸過以後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裏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吳孝婦晉見。”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事奉婆婆,實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就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錢;而且用完之後,床頭就又再會有一千文的錢,如此周而複始的,綿綿不絕呢!
故事七:
明朝的楊士奇,在朝廷中,是屬于元老級的重臣,備受皇帝的恩寵,擔任宰相的職位;但是他的兒子楊子稷,卻是靠著父親的勢力而無惡不做;而楊士奇又非常溺愛他的兒子,不知道兒子在外面爲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楊子稷已經犯下殺了數十條人命的大罪;皇上于是將楊子稷移付司法審判,還特別頒旨慰問楊士奇說:“愛卿啊!你的兒子既然違背了家訓,又幹犯了國法;朕不敢私心,愛卿,你就秉公處理吧!”楊士奇不得已就把兒子判了死刑。楊士奇的聲望,因爲兒子不肖,犯下死罪論斬而大受損害。楊士奇以一個讀書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樣崇高的地位,處理國家大政;然而楊子稷卻是以宰相兒子的身分,犯罪而被處死刑;敗壞了家聲,更羞辱了父母;可說是死有余辜啊!那些依靠著父親勢力而橫行的驕貴子弟們,看到楊子稷的下場,能不好好的自我警惕嗎?
故事八:
張義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誠的向上天禱告,忏悔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過。有一天,張義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攝到了陰間;判官就出示了記載他生平所犯罪過的惡冊子給他看,黑簿中記載了他以往所犯下的罪惡;但是因爲他虔誠的忏悔,都已經勾除了;惟獨只剩下一件惡事沒有勾除掉。張義就問判官:“剩下那件沒有勾除的,是什麼樣的罪過啊?”判官說:“這是你小的時候,因爲父親責罵你,你沒認錯,反而生氣的睜大著眼睛,回頭瞪你父親一眼。”張義聽了才知道,不孝的罪過,是不通忏悔啊!
故事九:
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經常爲了前程,向神明祈禱,希望自己的仕途順利,前程似錦。有一天晚上他夢到神跟他說:“羅鞏,你已經得罪了冥王,最好趕快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啊!”羅鞏不明白神的意思,就再向神叩問說:“神啊!我不明白您爲何要我趕緊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呢?”神回答說:“你的父母過世了很久,你卻延誤至今不埋葬他們,這是大不孝的行爲,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馬上就要懲罰你了啊!”羅鞏說:“我有哥哥啊!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啊!爲何冥王獨獨的怪罪于我呢?”神說:“你哥哥不過是位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他,而你是個讀書人,明白聖賢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責罰你啊!”說也奇怪,羅鞏這一年就死了!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終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