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杀长寿的真相▪P3

  ..续本文上一页事一】董某喜欢用网来捕捉飞禽,捉到以后,就用竹子贯穿鸟儿的脑袋,用稻秆燃烧鸟儿的羽毛,再拿去卖钱,所杀的鸟不计其数。董某到了老年,就得到了一种怪病;遍体都生出了粗皮,粗皱得就像树皮一样;痒的时候,董某就用稻秆烧粗皮来止痒;头痛的时候,就叫人用竹子拍打他的头,最后竟然因为这个怪病而死。而刘冬儿则是专门用弩箭射杀飞禽,被他射杀的飞禽,不知道有多少;有一天,他靠在门旁射麻雀,偶然觉得耳朵好痒,就用箭头搔痒;这时候忽然风吹门,而门就撞击到他拿箭搔痒的手,箭头就穿过了耳朵,血流如注,刘冬儿就这样的死掉了。

  【结语】唉!用箭射自己,用稻秆烧自己,一一都是自己所造作过的恶业,为什么报应会如此的巧妙啊!

  【故事二】唐朝的韦皋,养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每次听到念佛,就会非常的兴奋,专注的倾听;叫它念佛,就会大声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一天,鹦鹉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后,得到十颗的舍利,韦皋还为这只鹦鹉立了一个塔埋葬它。又宋朝元祐年间,有位出家人,养了一只鸲鹆,这只鸲鹆一直都随著出家人念佛。有一天,鸲鹆低著头,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里的主僧可怜它,就把它埋葬了。忽然就在它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莲花来,而且异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开埋葬鸲鹆的土堆,发现这朵莲花,竟然是从鸲鹆的舌根生出来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观看,太守还特别的为这只鸲鹆作了一首偈子:“天产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飞禽尚证无生忍,我辈为人岂不如。”

  【再析】从这而个故事观察,天下大小的物类,都是属于生灵;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摄受爱护,而人为什么还要戕害物类的性命呢?

  明朝的颜茂猷先生说:“现在的人都说,天生万物,是用来养活人的,所以这些飞禽走兽,本来就应该给人吃的;却不知道,人也是生长在天地之间的一物啊!人若是能够修养真性、善护生灵,这样才够资格配称“人为万物之灵”,不然就跟动物又有什么差别呢?而且人若是没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离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轮回!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许是人;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许是畜牲;因此贪嗔贪杀,互相的吞食,在这生与死的路头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阴间,则今天在追捕走兽的人,又怎么知道不会被他所杀害的走兽追逐呢?”

  或有人问:“人若是都不杀生食肉的话,那么禽兽岂不是会充满了这个世间吗?例如豺狼虎豹将会吃人,这岂不是养畜牲来害人吗?”我回答他说:“佛说:人若是具备了慈心和功德,那么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够伤害到他;一切的恶兽毒虫,也不能够伤害到他。从前有一位造恶的国王,驱赶著凶猛的象群,冲向佛来,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则生起了慈悲心,怜悯恶王和大象的无知;就在这个时候,象群见到佛的五指,化为狮子大吼,于是大象们纷纷倒地臣服在佛前。所以涅槃经极为赞叹慈心的功德,就是这个缘故了;因为慈心到了极点,就能够感化天下最残暴的禽兽啊!”

  【故事三】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洪农郡的辖内,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众设下了许多的陷阱,拿著弓箭来防治老虎为患;然而老虎为患,却是更加的严重。等到刘昆担任洪农郡的太守就说:“老虎为患,乃是暴政所导致的啊!”于是就下令民众把陷阱都填掉,弓箭都折断;积极的推行仁政,体恤照顾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结队的渡河,离开了洪农郡。

  【再析】太守刘昆并没有修行证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于是马上就能够平息凶猛的虎患,何况是学习佛陀慈悲的人呢?又例如证道的圣僧,伏虎降龙以及现代的“伏虎僧”广钦老和尚的事迹,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还是亲眼见到的事实,绝不是捏造虚构;假使人人都能学佛学圣僧,则纵然虎豹之类凶残的野兽充满了世间,也不能够为害啊!所以何必去忧愁禽兽会害人呢?因为残暴的人,全都化为了慈悲,那么害人的猛兽,也都化为麒麟和凤凰了啊!于是我们才知道,有的动物虽然是非常的凶猛恶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它们的地方啊!就只怕我们自己不能够慈悲啊!

  发蛰惊栖。

  【解释】发掘蛰伏在土里的虫,惊扰栖息在树上的鸟。

  【分析】天冷的时候,虫都蛰伏在土里面,若是把虫挖掘出来,它们一定就会冻僵死掉。所以太上在这里特别写出来,以禁戒人们不要做;而诸佛菩萨尤其更是爱惜怜悯这些小虫,人怎么可以不体会这个道理,而随便的去挖掘蛰伏在土里面的虫呢?

  【故事】宋朝的大将曹彬,在冬天的时候,决不整修房屋和墙壁;有人就问他原因?曹彬回答说:“冬天修理屋墙,恐怕会伤害到蛰伏在里面的虫啊!”

  【再析】曹彬和他的孙子,累代都被皇帝封王,他的福报是如此的大,但是却不肯种下挖掘蛰虫的恶因;而现在居然有无故焚烧山林草木的人,竟敢以此做为玩乐游戏,逞快意于一时,却伤害到万亿的生灵,我们为何不用曹彬爱护蛰虫的故事,互相的告诫提醒呢?若是碰到了有人焚烧草木山林,就应该要马上的扑灭;至于村民小孩因为无知而做这种行为,尤其应当要好好的劝导;若是有人用热水倾倒在地上,或在地上焚烧纸陌祭祀祖先,这些都应该要随时的留意劝导,以保全地面下的蛰虫不受伤害,这样的存心实在是太慈悲了啊!

  【分析】鸟既然已经栖息在树上,就好像人已经上床睡觉一样;这时候忽然有所惊动搔扰,岂不是全家都被惊扰的大乱了吗?太上不要惊动栖息在树上鸟儿的教诫,跟孔子所说:“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样的;仙经上也说:“凡是能够随时随地行方便,救护众生性命的人,必定会得到福德长寿的果报。”

  【故事一】从前有一位住在山中的老太太,名叫李奚子,每次遇到了大雪,树枝都被雪覆盖住了;因此鸟儿都没有栖息的地方,就飞来聚集在她的家里,老太太就拿谷子喂鸟吃,而且还不敢惊动它们。上帝说:“李奚子,有仁心,可以活到五百岁。”结果李奚子真的活到了五百岁。

  【故事二】有位姓杨的人,以捕捉禽鸟卖钱来讨生活;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寒鹊在树枝上栖息,于是就拿了装上黏胶的竹竿,爬上树枝去捕捉这只寒鹊;结果树枝断了,他就跌下树来,刚好就被手里拿著的竹竿,刺到了头部,流血过多而死。

  填穴覆巢。

  【解释】填塞虫蚁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鸟栖息的鸟巢。

  【分析】穴—是一切细小的含灵聚集居住的场所;自人看来,只是一个洞穴而已;从它们看来,则是它们赖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没有两样,怎么可以把洞穴填起来塞住呢?这样就会断了它们的生门,绝了它们的出路;而且甚至会覆灭它们的宗族啊!人类怎么可以忍心这样的做呢!

  【故事一】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还有七天就要死了;因此就给了一个方便,叫小沙弥返家看父母。过了八天,小沙弥又回来了,没有死;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小沙弥没死,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才知道,原来是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蚁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使水流不进蚂蚁洞里;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十二年的寿命,小沙弥因此就更加的精进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故事二】杭州有位妇人,喜好杀生,尤其是讨厌蚂蚁弄脏了饭菜;因此常常把蚂蚁烧死,只要找到蚂蚁洞穴,不是把洞穴填塞住,就是用滚汤浇进洞里,杀死了无数的蚂蚁;后来她生了一个孩子,还在喂奶的阶段;有一天,这孩子竟然被一大群的蚂蚁,咬得全身都肿了起来,最后肉烂而死。

  【结语】朱玑先生说:“妇人疼爱孩子,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所以劝妇人戒杀,应当用这个公案来劝,比较有效果;因为被劝的妇人,会知道害怕啊!”所以朱玑在戒杀的誓词中,有“若是再举刀,就如同是杀我们自己儿女”的两句话,一方面是用来警惕自己,一方面是用来警惕妻子啊!

  【分析】巢—是一切大小的鸟类,依止在里面哺乳生产的地方,并且还可以躲避霜雪寒冷的侵袭,被网捕捉被弹射到的危险。若是被人弄翻了鸟巢,就跟人类被毁了屋宅烧了房子的情况没有两样,岂不是置它们于死地吗?太上在保嗣章说道:“凡是有人后代的子孙衰败灭绝,都是因为他在前世的时候,弄翻了鸟巢,毁坏了鸟蛋,焚烧山林打猎,弄干水塘捕鱼,堕胎损子,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条的规定,所以才会招致子孙衰绝的果报啊!”

  佛说:“若是见到有人在爬树捉鸟蛋,下水在捕鱼,这时候我们应当默念宝胜如来的圣号几十声,鸟蛋和鱼,它们就能够因此而脱除了灾难,这也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方法。”或有人问:“应该要先仁民,而后再去爱物才对,为什么现在都只教人爱物,这是什么道理啊?”我们应当回答说:“因为仁民比较容易做到,而爱物则比较困难;如果一个人竟敢忍心去害物,那么他必定也会敢忍心害人了;而一个人不忍心去害物,那么他待人的心也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华严经说:“我尚且不忍心叫一只蚂蚁去做苦事,何况是叫人做呢?”

  古时候,商王成汤亲自教猎人网开三面,不要一网打尽的仁心,使得猎人大为感动;商王成汤推此爱物的仁心而及于百姓,所以他的仁德,泽被了天下的苍生。齐宣王有一次不忍心见到一头牛,在经过堂前恐惧发抖的样子,好像没有犯罪,而被冤枉的送到了死地;于是就命令用一头羊去换掉它,百姓却误会齐宣王吝惜一条牛,拿一头小的羊去换大的牛;而孟子则称赞齐宣王有仁心,足以实行王政;如果齐宣王能够扩充此一仁心,就足以保有天下了。假使秦国的大将白起,能够存有爱物之心,则不会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坑杀了赵国的军队四十万人啊!所以爱物和爱人,同是一个仁心啊!如来在因地修行…

《戒杀长寿的真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