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殺長壽的真相▪P3

  ..續本文上一頁事一】董某喜歡用網來捕捉飛禽,捉到以後,就用竹子貫穿鳥兒的腦袋,用稻稈燃燒鳥兒的羽毛,再拿去賣錢,所殺的鳥不計其數。董某到了老年,就得到了一種怪病;遍體都生出了粗皮,粗皺得就像樹皮一樣;癢的時候,董某就用稻稈燒粗皮來止癢;頭痛的時候,就叫人用竹子拍打他的頭,最後竟然因爲這個怪病而死。而劉冬兒則是專門用弩箭射殺飛禽,被他射殺的飛禽,不知道有多少;有一天,他靠在門旁射麻雀,偶然覺得耳朵好癢,就用箭頭搔癢;這時候忽然風吹門,而門就撞擊到他拿箭搔癢的手,箭頭就穿過了耳朵,血流如注,劉冬兒就這樣的死掉了。

  【結語】唉!用箭射自己,用稻稈燒自己,一一都是自己所造作過的惡業,爲什麼報應會如此的巧妙啊!

  【故事二】唐朝的韋臯,養了一只鹦鹉,這只鹦鹉每次聽到念佛,就會非常的興奮,專注的傾聽;叫它念佛,就會大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一天,鹦鹉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後,得到十顆的舍利,韋臯還爲這只鹦鹉立了一個塔埋葬它。又宋朝元祐年間,有位出家人,養了一只鸲鹆,這只鸲鹆一直都隨著出家人念佛。有一天,鸲鹆低著頭,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裏的主僧可憐它,就把它埋葬了。忽然就在它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蓮花來,而且異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開埋葬鸲鹆的土堆,發現這朵蓮花,竟然是從鸲鹆的舌根生出來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觀看,太守還特別的爲這只鸲鹆作了一首偈子:“天産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爲人豈不如。”

  【再析】從這而個故事觀察,天下大小的物類,都是屬于生靈;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攝受愛護,而人爲什麼還要戕害物類的性命呢?

  明朝的顔茂猷先生說:“現在的人都說,天生萬物,是用來養活人的,所以這些飛禽走獸,本來就應該給人吃的;卻不知道,人也是生長在天地之間的一物啊!人若是能夠修養真性、善護生靈,這樣才夠資格配稱“人爲萬物之靈”,不然就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而且人若是沒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離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輪回!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許是人;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許是畜牲;因此貪嗔貪殺,互相的吞食,在這生與死的路頭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陰間,則今天在追捕走獸的人,又怎麼知道不會被他所殺害的走獸追逐呢?”

  或有人問:“人若是都不殺生食肉的話,那麼禽獸豈不是會充滿了這個世間嗎?例如豺狼虎豹將會吃人,這豈不是養畜牲來害人嗎?”我回答他說:“佛說:人若是具備了慈心和功德,那麼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夠傷害到他;一切的惡獸毒蟲,也不能夠傷害到他。從前有一位造惡的國王,驅趕著凶猛的象群,沖向佛來,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則生起了慈悲心,憐憫惡王和大象的無知;就在這個時候,象群見到佛的五指,化爲獅子大吼,于是大象們紛紛倒地臣服在佛前。所以涅槃經極爲贊歎慈心的功德,就是這個緣故了;因爲慈心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化天下最殘暴的禽獸啊!”

  【故事叁】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洪農郡的轄內,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衆設下了許多的陷阱,拿著弓箭來防治老虎爲患;然而老虎爲患,卻是更加的嚴重。等到劉昆擔任洪農郡的太守就說:“老虎爲患,乃是暴政所導致的啊!”于是就下令民衆把陷阱都填掉,弓箭都折斷;積極的推行仁政,體恤照顧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結隊的渡河,離開了洪農郡。

  【再析】太守劉昆並沒有修行證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于是馬上就能夠平息凶猛的虎患,何況是學習佛陀慈悲的人呢?又例如證道的聖僧,伏虎降龍以及現代的“伏虎僧”廣欽老和尚的事迹,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還是親眼見到的事實,絕不是捏造虛構;假使人人都能學佛學聖僧,則縱然虎豹之類凶殘的野獸充滿了世間,也不能夠爲害啊!所以何必去憂愁禽獸會害人呢?因爲殘暴的人,全都化爲了慈悲,那麼害人的猛獸,也都化爲麒麟和鳳凰了啊!于是我們才知道,有的動物雖然是非常的凶猛惡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它們的地方啊!就只怕我們自己不能夠慈悲啊!

  發蟄驚棲。

  【解釋】發掘蟄伏在土裏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天冷的時候,蟲都蟄伏在土裏面,若是把蟲挖掘出來,它們一定就會凍僵死掉。所以太上在這裏特別寫出來,以禁戒人們不要做;而諸佛菩薩尤其更是愛惜憐憫這些小蟲,人怎麼可以不體會這個道理,而隨便的去挖掘蟄伏在土裏面的蟲呢?

  【故事】宋朝的大將曹彬,在冬天的時候,決不整修房屋和牆壁;有人就問他原因?曹彬回答說:“冬天修理屋牆,恐怕會傷害到蟄伏在裏面的蟲啊!”

  【再析】曹彬和他的孫子,累代都被皇帝封王,他的福報是如此的大,但是卻不肯種下挖掘蟄蟲的惡因;而現在居然有無故焚燒山林草木的人,竟敢以此做爲玩樂遊戲,逞快意于一時,卻傷害到萬億的生靈,我們爲何不用曹彬愛護蟄蟲的故事,互相的告誡提醒呢?若是碰到了有人焚燒草木山林,就應該要馬上的撲滅;至于村民小孩因爲無知而做這種行爲,尤其應當要好好的勸導;若是有人用熱水傾倒在地上,或在地上焚燒紙陌祭祀祖先,這些都應該要隨時的留意勸導,以保全地面下的蟄蟲不受傷害,這樣的存心實在是太慈悲了啊!

  【分析】鳥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好像人已經上床睡覺一樣;這時候忽然有所驚動搔擾,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的大亂了嗎?太上不要驚動棲息在樹上鳥兒的教誡,跟孔子所說:“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樣的;仙經上也說:“凡是能夠隨時隨地行方便,救護衆生性命的人,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故事一】從前有一位住在山中的老太太,名叫李奚子,每次遇到了大雪,樹枝都被雪覆蓋住了;因此鳥兒都沒有棲息的地方,就飛來聚集在她的家裏,老太太就拿谷子喂鳥吃,而且還不敢驚動它們。上帝說:“李奚子,有仁心,可以活到五百歲。”結果李奚子真的活到了五百歲。

  【故事二】有位姓楊的人,以捕捉禽鳥賣錢來討生活;有一天,他看見一只寒鵲在樹枝上棲息,于是就拿了裝上黏膠的竹竿,爬上樹枝去捕捉這只寒鵲;結果樹枝斷了,他就跌下樹來,剛好就被手裏拿著的竹竿,刺到了頭部,流血過多而死。

  填穴覆巢。

  【解釋】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穴—是一切細小的含靈聚集居住的場所;自人看來,只是一個洞穴而已;從它們看來,則是它們賴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洞穴填起來塞住呢?這樣就會斷了它們的生門,絕了它們的出路;而且甚至會覆滅它們的宗族啊!人類怎麼可以忍心這樣的做呢!

  【故事一】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證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比丘在禅定中,見到小沙彌還有七天就要死了;因此就給了一個方便,叫小沙彌返家看父母。過了八天,小沙彌又回來了,沒有死;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小沙彌沒死,到底是什麼原因?于是才知道,原來是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蟻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進螞蟻洞了,小沙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使水流不進螞蟻洞裏;小沙彌就是因爲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了十二年的壽命,小沙彌因此就更加的精進修行,證得了四果羅漢。

  【故事二】杭州有位婦人,喜好殺生,尤其是討厭螞蟻弄髒了飯菜;因此常常把螞蟻燒死,只要找到螞蟻洞穴,不是把洞穴填塞住,就是用滾湯澆進洞裏,殺死了無數的螞蟻;後來她生了一個孩子,還在喂奶的階段;有一天,這孩子竟然被一大群的螞蟻,咬得全身都腫了起來,最後肉爛而死。

  【結語】朱玑先生說:“婦人疼愛孩子,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所以勸婦人戒殺,應當用這個公案來勸,比較有效果;因爲被勸的婦人,會知道害怕啊!”所以朱玑在戒殺的誓詞中,有“若是再舉刀,就如同是殺我們自己兒女”的兩句話,一方面是用來警惕自己,一方面是用來警惕妻子啊!

  【分析】巢—是一切大小的鳥類,依止在裏面哺乳生産的地方,並且還可以躲避霜雪寒冷的侵襲,被網捕捉被彈射到的危險。若是被人弄翻了鳥巢,就跟人類被毀了屋宅燒了房子的情況沒有兩樣,豈不是置它們于死地嗎?太上在保嗣章說道:“凡是有人後代的子孫衰敗滅絕,都是因爲他在前世的時候,弄翻了鳥巢,毀壞了鳥蛋,焚燒山林打獵,弄幹水塘捕魚,墮胎損子,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條的規定,所以才會招致子孫衰絕的果報啊!”

  佛說:“若是見到有人在爬樹捉鳥蛋,下水在捕魚,這時候我們應當默念寶勝如來的聖號幾十聲,鳥蛋和魚,它們就能夠因此而脫除了災難,這也是一種救護生命的方法。”或有人問:“應該要先仁民,而後再去愛物才對,爲什麼現在都只教人愛物,這是什麼道理啊?”我們應當回答說:“因爲仁民比較容易做到,而愛物則比較困難;如果一個人竟敢忍心去害物,那麼他必定也會敢忍心害人了;而一個人不忍心去害物,那麼他待人的心也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華嚴經說:“我尚且不忍心叫一只螞蟻去做苦事,何況是叫人做呢?”

  古時候,商王成湯親自教獵人網開叁面,不要一網打盡的仁心,使得獵人大爲感動;商王成湯推此愛物的仁心而及于百姓,所以他的仁德,澤被了天下的蒼生。齊宣王有一次不忍心見到一頭牛,在經過堂前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沒有犯罪,而被冤枉的送到了死地;于是就命令用一頭羊去換掉它,百姓卻誤會齊宣王吝惜一條牛,拿一頭小的羊去換大的牛;而孟子則稱贊齊宣王有仁心,足以實行王政;如果齊宣王能夠擴充此一仁心,就足以保有天下了。假使秦國的大將白起,能夠存有愛物之心,則不會在長平之戰的時候,坑殺了趙國的軍隊四十萬人啊!所以愛物和愛人,同是一個仁心啊!如來在因地修行…

《戒殺長壽的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