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15

  ..续本文上一页,为他现故。

  讲解:以三身二利说,自性身完全属于自利,因为它寂静安乐,在利他行上没有动作。但亦兼利他,因其能为利他作增上缘,能给有情带来利益和安乐。又自性身,能与受用身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所以为具有自、他二利。自受用身,唯属自利,不兼利他,因其为恒自受用广大法乐的常遍色身之故。至于他受用及变化身,则唯属利他,不兼自利,因其专为他有情类菩萨、二乘、异生,转*轮,决疑网的利他事业而示现。

  论文二十: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讲解: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而安住,虽然这种身、土之体没有差别,然而身属于佛,土属于法,相、性是有差别的。因为佛是能证的觉相,为众德所聚的受用、变化二身的自体,所以名自性身。法是所证的理性,为诸法自性,能持自性,所以名法性土。

  这种佛身和法性土,都不是色法所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著诸法事相的显现,其量是广大无边的,就像虚空一样遍在于一切处所。

  论文二十一: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讲解:自受用身,还是依自受用土而住,就是与大圆镜智相应的净识,由往昔所修的自利无漏纯净佛土,一旦因缘成熟,从最初成佛起一直到尽未来际,这净识即相续不断的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为诸珍宝之所庄严,自受用身即常依此而住。此能依的身量,也如所依的土量一样大小。不但身量,即身所具的根相,相所具的随形好,也都一一无边,因为是无限善根所引生的缘故。此身所具的功德智慧,既非色法,不可说他的形量大小。而智慧随其所证的如法,功德随其所依的佛身,也可以说是遍一切处。

  他受用身也是依受用土而住,就是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过去所修的利他无漏纯净佛土,一旦因缘成熟,随顺住于十地菩萨的机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变化,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的身量也没有一定的限制。

  论文二十二: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讲解:至于变化身,则是依变化土而住。那是通过成所作智的大慈悲力,由于过去所修利他的无漏净秽佛土,一旦因缘成熟,随顺著地前菩萨有情所适应的机宜,化为佛土,或凊净或污秽,或小或大,前后不同,佛的变化身即依之而住,能依的身量也没有一定大小的局限。

  论文二十三: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讲解:自性身与法性土,为一切如来共同所证,其本体没有差别,这自受用身及所依的自受用土,虽一切佛各自所变的不同,但他们的形量都是无边际,不相障碍,如一室千灯,光光交融一样。其余的他受用与变化身土,是随诸如来所化的有情,有共与不共之别。所化共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诸佛各自变化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互不障碍,彼此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其所化的有情,在自识的变现上,不见有诸佛身土的差别,认谓于一佛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至于不共者,身土唯为一佛所变,而不是诸佛共变。

  为什么诸佛所化众生有共不共?诸有情类从无始时来,他们的种性,必然于诸佛化缘是更相系属的,或一生属于多佛,或多生属于一佛,或多生属于多佛,或一生属于一佛,因此所化众生有共不共。假使不是这样更相系属的话,那很多的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在没有利益,因为一佛已能利益一切众生,何用多佛。

  论文二十四: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

  讲解:以上这些佛身和土,无论是纯净或污秽,只要是无漏识上所变现的,那就同能变的识一样,都是善无漏法,因为它们是纯善无漏的因缘所生,在四谛中属于道谛所摄,而不是苦、集二谛。蕴等的识相肯定都不相同,因为蕴、处、界三法因缘,混杂引生。从有漏识上所变现的,和能变识一样,都是有漏,纯粹是从有漏因缘所生,属于苦谛和集谛,并不属于灭谛和道谛。善等识相肯定都不相同,因为三性因缘混杂引生,蕴、处、界的相同和相异,以此为准应当知。不然的话,应当就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别了。

  论文二十五: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讲解:然而,相、见二分,因为是依识自体所变现的,所以是虚妄计执,非如能变的识体,是依他缘起的实法,不然的话,那唯识的道理就应当不能成立;因许内识和外境,俱是实有之故。或者说:识的自体,相、见分等,都是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相、见二分的虚实如识体一样,识既非虚,相、见亦然。那么,为什么不说万法唯境,而说唯识呢?当知唯识的“唯”字,唯遣心外的遍计所执,不遣内识所变的相分等境。不然的话,真如亦应非实。真如既实,那能缘真如的心岂容是假?

  论文二十六:内识与境,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讲解:外人问难曰:既然内境与识并非虚妄,为什么但说唯识无境?论主回答:所谓识,唯独属于内有,至于相分境,则不唯内有,且亦通外,内是依他起,外是遍计执,为恐内外相槛,所以但言唯识。再者,就是愚痴凡夫,迷于心外之境,执取为实,随至起烦恼业,沉沦生死,不了解观心之法,以勤求出离。大觉世尊为哀愍诸愚痴凡夫,特别为说此唯识之理,令其自知观心,以期解脱生死。并不是说内识也如外境都无。或者,相、见二分本来都是以识为性,不过由于往昔虚妄熏习之力,似有相、见二分的生起,若舍末归本,实则唯一识性,即自证分。外人难曰:假定这样说,那不是妄习所生的真如,就应当不是唯识了。论主答:不,因为真如也是识的实性,所以说言唯识,除了识性外,是无别有法的。这里所说的识,并非但指心王,亦兼心所,因为心与心所是决定相应的。

  论文二十七: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讲解:此论之名《成唯识论》,是由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等三部分,成立了唯识的道理,故名说为《成唯识论》。此论亦称《净唯识》,因为论中唯识的理体,极为明净透澈,没有混杂故。本识亦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首颂文,显示唯识之理,乃能圆满表达,非有增减。

  论文二十八: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讲解:这是论师结束了他们解释本论之后,所造的一首颂文。与第一篇敬愿叙里的四句偈遥相呼应。颂文的意思是说:现在已经依于圣人的教诲、和正确的理论,辨明了唯识的体性和相状,把所获的功德,布施给有情众生。祝愿共证无上大觉。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