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以上九识,即阿赖耶识种子显现之果,故称显识。而另一种分别识,包括身者识与受者识,身者识系我见所覆的染污之“意”;受者识系一切能受之体,二者同为虚妄分别之主,故称分别识。
【显识论】陈代真谛译,一卷,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谓识有二种,一曰显识,一曰分别识。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论旨。此论原作者不详,唯真谛译本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的《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且宋、元、明版本藏经中,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以此推测,本论应系阐释《无相论》中之显识品,唯《无相论》中土无译本,故而不能确定。
【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华经》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
【变化土】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变化土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应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示现净、秽等各种国土。参阅“四土”条。
【变化身】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见《成唯识论》卷十。
【变易生死】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生死。二种生死之一。为“分段生死”的对称。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萨,以无漏的“有分别业”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之殊胜细妙的果报身;此一果报之身,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变为细妙无有色形、寿命等定限之身,故称变易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故又称不思议身;又以此身乃随大悲之意愿所成者,故亦称意成身、无漏身、出过三界身;复以此身既由无漏之定力所转成,已异于其前的分段粗身,犹如变化而得,故又称变化身。
因为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萨已断尽四住地的烦恼惑障,不复再受生为三界内之分段身,故受生为三界外之变易身,然彼等又以此变易身回入三界中,长时修菩萨行,以期达于无上菩提。又若依唯识宗之义,有四类人能受变易生死之果报,即:一者二乘之无学圣者回心而入大乘,于得涅槃之后,即可直接受变易身之果报。二者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以后亦得受变易身。三者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此变易身。四者一类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法性宗则认为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以上,得随应而受变易身。见《成唯识论》卷八。
【体用门】此为“因果门”的对称。于唯识宗用以显示种子与现行的第八识(本识)、七转识(前七识)间关系的法门中,种子与第八识有能持、所持的关系,称为体用门;即能持之第八识为体,所持之种子为用。因为七转识所熏的种子,皆落在第八本识的自体分中,第八本识摄持种子为自体,故一切种子无别相,仅成为第八本识中生果的功能,故以第八本识之现行为体,种子为用;然而摄用为体之故,一切种子与第八本识同为无记性,此为体用门之义。见《成唯识论》卷二。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体相】体与相的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因为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法相宗(唯识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
二十四划
【灵润新旧二译不同论】灵润、唐代僧,贞观年间,曾奉敕入弘福寺任译席证义,他于菩提流支及真谛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及玄奘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列出十四点不同之处,此十四点的大要是:一、新译谓众生界中有一部分无性有情;旧译则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二、新译谓二乘之人入无余涅槃,则永不归入于大乘;旧译则无余还生,终必回于大乘。三、关于“不定性众生回向大乘”,新译谓于分段身增寿变易,以行菩萨道;旧译则谓分段身尽,而别生变易身。四、关于“三乘种性”新译谓法尔本有;旧译则谓因缘所生。五、关于“佛果”之事,新译谓理智各别(四智心品是有为生灭法,理则是真如,是体,乃无为法)旧译则为理智不二。六、关于“须陀洹之所断”,新译谓唯断分别起身见;旧译则谓亦断俱生起身见。七、新译谓五法不摄遍计所执,又谓正智摄于依他起性;旧译则谓五法应摄遍计所执,正智应通于依他及圆成。八、新译谓十二处十八界摄法已尽(谓真如亦摄在处、界之中);旧译则谓真如不摄于处、界之中。九、新译于十二因缘说为二世一重因果;旧译则说为三世两重因果。十、新译但说有作四谛,不说无作四谛;旧译则说无作四谛。十一、新译谓心所有法,在大乘则于心王外别立心所;旧译则谓大小乘皆同,无有区别。十二、新译谓心王、心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旧译谓心王、心所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十三、关于“三无性观”,新译唯遮遍计所执;旧译则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悉遮遣之。十四、新译谓八识及相应心所各各皆能变现四分,皆是缘起之本;旧译则以缘起之本仅限于第八识。
二十五划
【观行】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或指观法之行相。唯识宗之观行有二种,称二观行。一、寻伺,指推寻伺察。寻,即心对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伺,则为细心分别之精神作用。谓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空、假、中三观观之。二、真如,真即不伪;如即不异。指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见《宗镜录》卷三十五。
【观所缘缘论】陈那论师造,唐代玄奘译,全一卷。别译本如陈代真谛所译的《无相思尘论》一卷。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破斥极微、和合等假法,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观所缘缘论释】又称《观所缘论释》、《观所缘释》。护法造,唐代义净译,全一卷。本书为《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内容阐释《观所缘缘论》中所说破外执之与、夺之意,而明自宗之内境,然未论及其差别。
【观待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参阅“十因”条。
【观待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所依的道种,大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道理,此观待道理,为四种道理之一。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参阅“四种道理”条。
【观察】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与“观”之义同。《往生论注》卷下载︰“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