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P8

  ..续本文上一页第七位。此位菩萨,修方便行,求法度生,心无厌足,悟诸法寂静,一无所著,称无著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于所摄善根,离憍慢等所有缚著,得解脱心,行所修诸善,以无缚著解脱之心,回向饶益一切众生。参阅“十回向”条。

  【无想天】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亦称无想报,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百法直解》曰:“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及彼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无想报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生无想天,是心识处于无想的状态。

  【无想定】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百法直解》曰:“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此为欲证得无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动停止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无想果】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界,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无想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无想定的异熟果,故称无想果。

  【无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种性】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种性,为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无种性者虽无三乘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

  【无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成唯识论》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漏】为“有漏”的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为烦恼的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见《大乘义章》卷五。

  【无漏善】指远离烦恼过非的善法。为“有漏善”的对称。是“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的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的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菩萨所修的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成唯识论述记》卷五载:“无漏有为、无为亦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得、有证,及由涅槃获二世益,非生恶趣等,故并名为善。”

  【无漏九地】指色界四禅天中的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以及四无色定中之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天)等九地。此九地虽皆属有漏定,但其境地乃为生起无漏定的强力依处,亦为无漏正智之所依,故称无漏。于小乘,认为欲界及无色界之有顶天皆无无漏法,此因前者为“散地”之故,后者以微细昧劣之故。又二禅以上之近分定,所以无无漏法,乃因其无厌背自地之法。然大乘于有顶天尚有“游观无漏”之说,此则异于小乘所说。

  【无漏果】指由无漏因所证得之果德。即四谛中的灭谛,亦即涅槃。又指阿罗汉果。

  【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生空无漏种子,即我空无漏,此属见道位无漏种子。二者法空无漏,此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我空、法空)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依附于异熟识的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子,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的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

  【无尽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四位。此位菩萨,修精进行,历经多劫,受诸剧苦,而不退其上求下化之心,称无尽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

  【无尽功德藏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于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回向此随喜善根,庄严诸佛净土,常作佛事,具诸功德,得无尽善根。参阅“十回向”条。

  【无余依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略称无余涅槃。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见“四种涅槃”条。

  【无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成唯识论》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即生苦之因。对于苦及生苦之因,不起嗔恚之心,于诸有情,常存慈愍,曰无嗔。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质独影】三境之一。独影境分为二种,即无质独影与有质独影。无质独影,如第六识独头意识所缘的龟毛、兔角、空华,以及过去、未来种种,其相分与第六识的见分同种而生,称独影境。再者,龟毛兔角等根本是幻想的影像,无其本质,故称无质独影。

  【无学】为“有学”的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见《俱舍论》卷二十四。

  【无学果】即声闻四果中的阿罗汉果。以其学道圆满,不更修学,故称无学果。

  【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覆无记】为“有覆无记”的对称。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据《俱舍论》卷七载,无覆无记可分为有为与无为两类:一、有为无记,即由因缘造作所生的无记法;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的无记法。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即是非善非不善的“无覆无记”。《成唯识论》曰:“于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俱舍论》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成异熟果,故名无记。”无记有二种,一曰有覆无记,指第七识,以有四烦恼常俱故;一曰无覆无记,指第八识之自体。

  【无类别真如】参阅“十真如”条。

  【无痴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无痴,是明达事理,不为迷惑。《成唯识论》曰:“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所谓明解理事,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义理而言。

  【无摄受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所证,此真如非我执等所依处,亦非我执取,无所系缚,故名无摄受。参阅“十真如”条。

  【无体随情假】二种假之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参阅“二假”条。

  【善心】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生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善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计有十一种,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种善心所,赅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其自体远离一切秽恶,而聚集一切功德。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十一善”条。

  【善因】为善根招善果之因。《本业经》下曰:“善果从善因生。”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善法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四无碍陀罗尼门诸善法慧,护持此法,令佛种不断,称善法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善果】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本业经》曰:“是故善果从善因生。”

  【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善现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法无自性,三业寂静,不受系缚染著,而…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烟酒与健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