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七位。此位菩薩,修方便行,求法度生,心無厭足,悟諸法寂靜,一無所著,稱無著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薩,于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所修諸善,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饒益一切衆生。參閱“十回向”條。
【無想天】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亦稱無想報,是修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百法直解》曰:“無想報者,外道修無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後,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識及彼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第八識仍在,攬彼第四禅中微細色質爲身,彼微細色,即是第八識所變相分。”在《百法纂釋》中則謂:“言無想報者,由在欲界修彼無想定,故感彼無想天果,名無想報。”生無想天,是心識處于無想的狀態。
【無想定】爲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這是外道所修的一種禅定,令前六識心及心所不起現行。《百法直解》曰:“無想定者,外道厭惡想心,作意求滅,功用淳熟,令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釋》中謂:“言無想定者,謂六識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隱調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雲無想者何也,謂此外道厭想如病,祈求無想,以爲微妙,以滅想爲首,故立無想定名,非實滅也。”此爲欲證得無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動停止的禅定。外道修無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無想天爲涅槃之果。
【無想果】指修無想定,死後升入無想天的一種果報。又作無想報。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之一。謂生無想天者,其心、心所悉滅,而呈無意識狀態。外道謂此爲真涅槃界,故于現世修無想定,死後則生于無想天。蓋以無想定爲因,感得一種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無想定的異熟果,故稱無想果。
【無愧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中隨煩惱心所之一。無愧是愧之反,沒有廉恥之心,不顧世間清議,不畏社會輿論。《成唯識論》卷六曰:“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爲業。”見《成唯識論》卷六。
【無種性】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種性,爲唯識所立的衆生之五種種性之一。無種性者雖無叁乘無漏種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
【無慚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中隨煩惱心所之一。無慚是慚之反,即沒有羞惡之心,不顧本身人格尊嚴,拒絕賢人的教誨,不接受世間出世間善法。《成唯識論》曰:“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無漏】爲“有漏”的對稱。漏,爲漏泄之意,爲煩惱的異名。貪、嗔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不止,故稱爲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煩惱能令人落入于叁惡道,故稱漏。因之稱有煩惱之法爲有漏;稱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爲無漏,如涅槃、菩提,與一切能斷除叁界煩惱之法,均屬無漏。見《大乘義章》卷五。
【無漏善】指遠離煩惱過非的善法。爲“有漏善”的對稱。是“見道”以上之聖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叁果的聖者所起之有學善、阿羅漢果所起的無學善,及涅槃之勝義善;在大乘則爲初地以上菩薩所修的六度等之無漏有爲及無爲涅槃法。《成唯識論述記》卷五載:“無漏有爲、無爲亦爾,此世、他世違越生死,有得、有證,及由涅槃獲二世益,非生惡趣等,故並名爲善。”
【無漏九地】指色界四禅天中的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叁無色定(不包括有頂天)等九地。此九地雖皆屬有漏定,但其境地乃爲生起無漏定的強力依處,亦爲無漏正智之所依,故稱無漏。于小乘,認爲欲界及無色界之有頂天皆無無漏法,此因前者爲“散地”之故,後者以微細昧劣之故。又二禅以上之近分定,所以無無漏法,乃因其無厭背自地之法。然大乘于有頂天尚有“遊觀無漏”之說,此則異于小乘所說。
【無漏果】指由無漏因所證得之果德。即四谛中的滅谛,亦即涅槃。又指阿羅漢果。
【無漏種子】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此有叁種,一者生空無漏種子,即我空無漏,此屬見道位無漏種子。二者法空無漏,此屬修道位無漏種子。叁者二空(我空、法空)無漏種子,此爲無學道無漏種子.無漏種子依附于異熟識的自體分,而非異熟識性所攝持。以無漏種子,其性唯善,不是無記性,故不與異熟識之體性相順,體性既不相順,故此無漏種子與異熟識體不可相即,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的自體分,以非異熟識所攝持,亦不爲異熟識之見分所緣。
【無盡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四位。此位菩薩,修精進行,曆經多劫,受諸劇苦,而不退其上求下化之心,稱無盡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
【無盡功德藏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薩,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于諸如來一切衆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回向此隨喜善根,莊嚴諸佛淨土,常作佛事,具諸功德,得無盡善根。參閱“十回向”條。
【無余依涅槃】爲四種涅槃之一,略稱無余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衆苦永寂。見“四種涅槃”條。
【無嗔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當前,不生恚恨之心,謂之無嗔。《成唯識論》曰:“雲何無嗔,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嗔恚,作善爲業。”苦者叁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即生苦之因。對于苦及生苦之因,不起嗔恚之心,于諸有情,常存慈愍,曰無嗔。見《成唯識論》卷六。
【無質獨影】叁境之一。獨影境分爲二種,即無質獨影與有質獨影。無質獨影,如第六識獨頭意識所緣的龜毛、兔角、空華,以及過去、未來種種,其相分與第六識的見分同種而生,稱獨影境。再者,龜毛兔角等根本是幻想的影像,無其本質,故稱無質獨影。
【無學】爲“有學”的對稱。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爲有學。相對于此,無學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之前叁果爲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爲無學。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無學果】即聲聞四果中的阿羅漢果。以其學道圓滿,不更修學,故稱無學果。
【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地。爲佛教修行階位之一。與見道、修道合稱爲叁道。系盡證真谛之理,解脫一切煩惱,學道圓滿,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即指阿羅漢果。大小乘規定無學道之內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爲無學道,以其余四向叁果爲有學道。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十地最後所得之佛果爲無學道。見《成唯識論》卷六。
【無覆無記】爲“有覆無記”的對稱。若以道德之性質爲准則,一切諸法可大別爲善、惡、無記等叁大類。其中,無記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業或惡業之法,又可分爲有覆與無覆兩種。無覆無記,即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據《俱舍論》卷七載,無覆無記可分爲有爲與無爲兩類:一、有爲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二、無爲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即是非善非不善的“無覆無記”。《成唯識論》曰:“于善不善損益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俱舍論》曰:“無記者,不可記爲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成異熟果,故名無記。”無記有二種,一曰有覆無記,指第七識,以有四煩惱常俱故;一曰無覆無記,指第八識之自體。
【無類別真如】參閱“十真如”條。
【無癡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無癡,是明達事理,不爲迷惑。《成唯識論》曰:“雲何無癡,于諸理事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所謂明解理事,是指明確理解四聖谛、八正道等佛教義理而言。
【無攝受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所證,此真如非我執等所依處,亦非我執取,無所系縛,故名無攝受。參閱“十真如”條。
【無體隨情假】二種假之一。無體隨情假,乃世間所稱的我法,世間之人于心外之境執爲實我實法,此法體但是妄情,爲遍計所執性攝,而無實體,世人隨此妄情而執虛假之我法,故稱無體隨情假。參閱“二假”條。
【善心】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叁根爲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生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善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叁位,計有十一種,即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謂善,隨順法理,于此世他世順益于自他者,謂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損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種善心所,赅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其自體遠離一切穢惡,而聚集一切功德。見《成唯識論》卷六。參閱“十一善”條。
【善因】爲善根招善果之因。《本業經》下曰:“善果從善因生。”
【善法】五戒十善爲世間之善法,。叁學六度爲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爲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善法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薩,修力行,成就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法慧,護持此法,令佛種不斷,稱善法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善果】依善業所招之善妙結果也。《本業經》曰:“是故善果從善因生。”
【善根】身口意叁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善現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薩,修智慧行,悟入法無自性,叁業寂靜,不受系縛染著,而…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