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9

  ..續本文上一頁隨機教化衆生,稱善現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條。

  【善惡二業】善業即十善業道,惡業即十不善業道,見“十善業”及“十惡業”條。

  【善惡無記叁性】在唯識學上,叁性有兩種,一者是稱爲“叁自性”的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一者是善、不善、非善非不善的叁性。不善即是惡,非善非不善即是無記,所以叁性又稱善、惡、無記叁性。一、善:善是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義是指能于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者。善與惡,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惡的性質,事是說明善惡的行爲。先以善來說,在理的一面,《俱舍論》十叁,把善分爲四種,一者勝義善,二者自性善,叁者相應善,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來說,修唯識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不殺生,進而行放生、救生、護生。不偷盜,進而行施舍,財施、法施、無畏施。不邪淫,進而修梵(清淨)行,出家人則完全斷淫。不妄言,進而說誠實語。不绮語,進而說質直語。不兩舌,進而說調解語。不惡口,進而說柔軟語。不貪,進而修不淨觀,以對治貪欲。不嗔,進而修慈悲觀,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不癡,進而修因緣觀。二、不善又稱爲惡,指其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成唯識論》中稱:“違損此世、他世爲惡。”《俱舍論》十叁,把惡也分爲四種,即一者勝義不善,二者自性不善,叁者相應不善,四者等起不善。在事相一面,與十善相對者即是十惡。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婪、嗔恚、愚癡。叁、無記: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不能記爲惡,故稱無記。

  【善惡無記叁業】指善、不善、無記等叁業。即: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及涅槃之業。不善業,又作不安穩業。能招非愛異熟之業。無記業爲非善、非惡之業,稱爲無記,即不招結果之業。換一方式解說:一、善業:此由無貪、無嗔、無癡等善心所爲因緣所造作之業,具體言之,有十善業之說,參閱“十善業”條。二、惡業:此由貪、嗔、癡等煩惱心所爲因緣,所造作之業,具體言之,有十惡業之說,見“十惡業”條。叁、無記業:此爲非無貪、無嗔、無癡等之因緣;亦非貪、嗔、癡等爲因緣造作之業,稱無記業。見《成唯識論》卷五。參閱“叁性”條。

  【善惡業果位】指爲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的第八識,爲此位攝,此位名毗播迦(Vipaka)識,義譯爲異熟。到了佛果位,此識純淨無漏,不是有漏業所支配招感的異熟果,就不名異熟識,而名阿陀那識了。

  【善業】指善之作業,爲“惡業”、“不善業”的對稱。即能招感善果的身、口、意業。據《瑜伽師地論》卷九十載,善業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所緣之境,並明其結果。反之,惡業即依邪執著之心,于所緣之境不能如實了知所致。一般有五戒、十善等不同種類。

  【善慧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九位。此位菩薩,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隨有情之機宜,自在說法。如《解深密經》雲:于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礙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于一切種說法自在解善,獲得無礙廣大智慧,解慧,慧是體,善是義,體義得名。”

  【異生】此在佛經中指“凡夫”而言,謂不同于聖者的生類,亦稱“異生類”。又、凡夫造作種種善惡之業,造善業者生人天善趣,造惡業者生叁途惡趣,以其趣生的場所不同,故亦名異生。

  【異生性】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異生性是不同的生性,如五趣衆生,異于聖者的生性。《百法直解》曰︰“異生性者,妄計我法,不與聖人二空智性相同,依于彼此相似假立。”而《百法纂釋》中則謂:“言異生性者,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上一分功能,令六趣十二類之差別不同,故雲異生性。此性非指佛性,乃習與性成之性,如人輕躁從狝猴中來,如人狠毒從蛇蠍中來,此乃習氣所使,故雲異生性也。”

  【異生性障】十地菩薩所斷十重障的第一種,就是由分別起的所知、煩惱二障,依其種子建立異生性,所以名爲“異生性障”。聲聞、緣覺二乘見道出現在前時,唯能斷除煩惱障種,稱爲獲得聖性;菩薩入初地歡喜地,于見道現在前時,斷除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稱爲獲得聖性。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異境非唯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九難。外人問難:既然離開自己心識之外有他人心識之境,怎麼可以叫做唯識呢?論主答:那有像你這樣固執的人觸處生疑呢?豈是唯識的教理,但說我一人之識呢?外人問:不是這樣是什麼?論主答,你仔細聽,假如是唯我一人有識,怎麼會有十方凡聖,和尊卑因果,色心的種種差別呢?誰來說法,誰來聽法,更有誰來求法呢?唯識的言說,有深妙的意趣。“識”字的意趣,是總顯一切有情各有五法,即八識心王,六位心所,自體所變的相、見二分,色、心分位的二十四種不相應行,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的真如。由識的自相,建立了識的自體;由識的相應法,建立了六位心所;由心、心所自體的所變,建立了相、見二分,由自體相、見二分的色心分位,建立了不相應行。由自體、相、見、不相應行,這四種實性,建立了真如。因爲這五法都不離識,所以才總立一個識的名稱。“唯”字的意趣,是唯遮愚法二乘及一切凡夫,他們所執定那離開識外的實有色境。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異熟】舊譯爲果報,音譯爲毗播迦,新譯爲異熟。即依過去的善、惡而得果報的總稱。異熟有種種解釋,據《成唯識論》卷二載,所謂異熟,謂“因”變爲“果”,此“果”的性質異于“因”的性質;“因”有善有惡,而“果”爲非善非惡的之無記性,故自“因”成熟爲“果”,其性質已變異爲別類,故稱爲異熟。簡單的說:果異于因曰異熟。

  【異熟叁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載,異熟一詞有叁義:一、異時而熟︰謂“因”與“果”必隔世于異時而熟。即有情所造善惡之業,由造業到果熟受報,要經過相當的時間,或隔生而熟,或二、叁生而熟,由造業到成果的時間不同,曰異時而熟。二、變異而熟︰謂“果”爲“因”所變異而熟。有情由造業到受果,既然隔世,其性質必有變異,曰變異而熟。叁、異類而熟,有情作善惡諸業,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而苦樂之果非善非惡,是無記性,此無記之果對善惡之因而言,曰異類而熟。

  【異熟生】大小乘對異熟生的解釋不同。大乘唯識宗的看法:指由異熟所生。唯識宗以第八識爲總報的果體,稱爲異熟,或稱真異熟;由此所生的前六識別報之果,即稱異熟生。《成唯識論》卷二載:“異熟習氣爲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小乘俱舍的看法:指由異熟因所生者稱異熟生,故與“異熟果”爲同義詞。《俱舍論》卷二以四義解釋其名:一、系由異熟因之所生,故稱爲異熟生。如牛所駕之車,稱爲牛車。二、所造之業至得果之時,變化而能成熟,稱爲異熟;此果從異熟而生,故稱異熟生。叁、所得之果與因互爲別類,且系由因所成熟,故稱異熟;此異熟即“生”之義,故稱異熟生。四、于因之上假立果之名,故既稱“因”爲異熟因,所生之果即稱異熟生。參閱“異熟果”條。

  【異熟因】爲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指善、惡二種能招感苦、樂二果報的業因,即招感異熟無記果的善惡有漏法。唯識宗認爲異熟果含有無記之親因,即以善惡的業種子,于未來世招感苦樂之果,唯識宗視此“因”爲“同類因”而非異熟因。但由善惡之種子所生起善惡之現行爲“疏因緣”,複以之令生起無記種子,故對無記之現行而言,即是異熟因,而與“業種子”、“異熟習氣”、“有支習氣”等爲同義之語。而《俱舍論》卷六載,僅諸不善及善之有漏法爲異熟因。而“無記”由于其力薄劣,如朽敗之種子,故不招感異熟;又無漏法由于無愛潤作用,故亦不招感異熟,如真實之種子,無水之潤沃,故不生。除此之外,其余之法具有善與不善,故能招感異熟,如真實之種子,由水之潤沃而能生。因爲小乘俱舍等不承認有無記因、無記果,故僅以不善及有漏善爲“親因緣”而招感當來之果。見《成唯識論》卷二、《俱舍論》卷二。

  【異熟果】梵語 vipaka-phala 。指由異熟因所招感之果報。又作報果。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七心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無間滅之意根)等之“無覆無記性”爲異熟果。然在大乘唯識宗,一切有情總報的果體(即第八識),稱爲真異熟;從真異熟所生的前六識別報,稱爲異熟生。真異熟與異熟生合稱爲異熟果;而第七識並非異熟之種子所引生,故非異熟果。由此知異熟果即指第八識,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之果。如眼等諸根,由過去世所作善、惡之因,招感今世苦、樂之果;今世所作善、惡之因,亦招感當來世苦、樂之果,故稱異熟果。見《大毗婆沙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二、卷八。參閱“五果”條。

  【異熟能變】唯識宗所立的叁能變識之一,異熟能變爲初能變,亦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變。異熟,舊譯爲果報,新譯爲異熟,這是依過去善惡的業力、招感而得果報的總名,此異熟果,即第八阿賴耶識。異熟能變,即阿賴耶識的變。

  【異熟習氣】爲“等流習氣”的對稱。此指能招感叁界異熟果的業種即前六識的有漏善、惡業熏習第八識而生的業種子。習氣,是種子的異名,以其具有熏習之義,故又稱習氣。此業種子即是第六識相應的善惡等思心所的種子,乃招感第八異熟識之增上緣,而第八異熟識則是一切有情總報的果體。

  此種子的功能有…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