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10

  ..續本文上一頁二:一、自生現行的功能。二、資助其他異熟無記種子令生現行的功能。其中自生現行的種子,稱爲等流習氣;資助其他異熟無記種子的,稱爲異熟習氣。事實上乃是一體之二用,並非遠離等流習氣而另有別體。所謂資助所生之其他無記之果,系指總報的第八識與別報的前六識;而第七識僅爲無記,故非異熟因所攝,又具有覆蔽聖道之性質,故亦非異熟果。又總果之第八識,稱爲異熟或真異熟;別果之前六識,稱爲異熟生。此異熟與異熟生,合稱異熟果。見《成唯識論》卷二。

  【異熟無記】異熟,爲果報的異稱。記,即判斷、斷定之意。無記,指不可斷定爲善,亦不可斷定爲惡,而爲非善非惡之性。異熟無記,爲無覆無記(無所謂染淨之無記性)之一,乃由前世業因所招感之身心果報,其性爲非善非惡、不障聖道、不蔽心性之無記性。

  【異熟識】阿賴耶識的異名,爲因果業報的主體。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系由善惡業所熏習,以業種子爲增上緣而招感異熟果,故稱異熟識,爲阿賴耶識的果相。前六識雖亦爲異熟果,然僅爲別報而有間斷,故非“真異熟”;相對于前六識者,有情總報的果體(即第八識)方是真異熟,以其具有業果義、不間斷義、叁界義等叁義,故稱異熟識。然而到究竟佛果的前一刹那,即舍異熟之名,如八識規矩頌所言:“金剛道後異熟空”。見《成唯識論》卷八。

  【勝子】梵名Jinaputra,音譯辰那弗多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曾爲《唯識叁十頌》造釋論,爲窺基揉譯入“成唯識論”中;並造《瑜伽師地論釋》一卷,唐玄奘譯。

  【勝友】梵名 Visesamitra,音譯毗世沙密多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曾在那爛陀寺,依護法學習唯識教義,與智月等爲同學。爲《唯識叁十頌》造釋論,爲窺基揉譯入《成唯識論》中。

  【勝軍】梵名Jayasena,音譯阇那犀那,七世紀時印度著名居士、論師。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叁藏法師傳》,以及《成唯識論述記》等書中,對他都有片斷的介紹。他是西天竺蘇剌佗國人,刹帝利種姓,自幼好學,初依賢愛論師學習“因明”之學,後來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又從安慧學聲明及大小乘論典。此外對四吠陀、天文地理,醫方數學等盡皆通達,爲當時的摩揭陀國滿胄王所禮重,欲迎爲國師,並封二十大邑,勝軍不受。後來戒日王即位,亦欲迎爲國師,並封烏荼國八十大邑,勝軍亦不受。後居杖林山設帳授徒,從學者數百人。玄奘叁藏遊學印度時,曾師事勝軍,從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成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唯識教義二年。

  【勝流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叁地斷闇鈍障所證的真如,此顯勝流教法所依真如,第叁地得殊勝叁慧,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由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爲殊勝,故名其根本曰勝流。參閱“十真如”條。

  【勝解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勝者殊勝,解者見解,即是殊勝的見解。《成唯識論》曰:“于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所謂決定境,即于所緣實境、或義理境,無所猶豫。如緣青色,計此爲青,不疑爲紅爲藍;如受某種學說影響,對其義理承受無疑,均名決定境。心識于緣慮決定境時,有審決印持的作用,此即勝解的自性。既經審決印可,即不可引轉,即其業用。于猶豫境,則不起勝解。

  【勝義】又作第一義、真實。指勝于世間世俗義之最勝真實道理。即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息諸诤論,超越一切尋思之境相。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九載,如聖道、涅槃、真如等,均爲超越世間習俗的真理,故稱勝義谛;反之,世間通俗的道理,則稱爲世俗谛。

  【勝義世俗谛】四種世俗谛之一,又名假名非安立谛,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這是離諸相(非安立)而爲聖者所覺,故曰勝義;唯尚以假相安立,體非離言(未離假名),故名世俗。參閱“四種世俗谛”。

  【勝義根】又稱正根。小乘有部等將眼、耳、鼻、舌、身五根,分爲扶塵根與勝義根,扶塵根即我們彼此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 身體等可見部分,勝義根則以扶塵根爲所依處,以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之淨色爲體,具有發識取境之作用。故知扶塵根乃勝義根之所依處,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如上記所說之眼球等,皆爲色、香、味、觸、四塵所成之肉團,其體粗顯,本身無感覺認識作用;勝義根則以扶塵根爲所依處,取外界之境,而于內界發起識,故勝義根質淨而細,猶如琉璃,肉跟不可見,惟佛眼天眼可見之。乃四大種所造極微之集合,系五根所據以産生感覺認識作用的實體,相當于現代所稱之五官的神經。唯識宗十大論師中,護法論師根據唯識大乘的教義,主張扶塵根爲根之依處,勝義根爲四大種所造之現行清淨色,此一說法與小乘有部大致相同,惟護法並未如小乘所認爲:根之極微乃具有實體之心外色法。又同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的難陀論師,則主張眼等五根唯有種子,而別無現行之淨色。見《俱舍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二。

  【勝義勝義谛】四種勝義谛之一,又名廢诠歸旨谛,此即是一真法界,妙體離言,超絕法相,故爲勝義。此爲聖者之內智,勝于前第四俗谛,故曰勝義。參閱“四種勝義谛”。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

  【勝義無自性】唯識宗所立叁無性之一,又作勝義無自性性。此是依圓成實性而安立的。圓成實性即是真如,真如爲圓爲常,爲一切有爲法的實性,是絕待的、永恒的理體,爲我、法二空所顯,自然沒有自性。《解深密經》曰:“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勝義谛】參閱“二谛”條。

  【惡】爲叁性之一,相對于“善”、“無記”,與“不善”同義。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厭毀的不善法,及惡思之所作。其性質包括違理背法、違損自他、與貪、嗔等煩惱相應、能障害聖道等。《俱舍論》卷十六載︰“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诃厭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善,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惡,則爲破壞人倫秩序之一切品格、心意與行爲。惡有“身二、口四、意叁”等十種惡業,即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常與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等五逆罪並提。

  【惡口】十惡業之一,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據《大乘義章》卷七載,言辭粗鄙,故視爲惡;其惡從口而生,故稱之爲惡口。

  【惡叉聚】惡叉,樹名,亦爲果實名。其果實皆叁粒同一蒂,且落地後多聚集于一處,故稱惡叉聚,用以譬喻惑、業、苦叁者間之互相關連。《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六載︰“譬如世間大惡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類。”《成唯識論》卷二載︰“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惡叉聚之果實呈紫色,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

  【惡見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惡見又稱不正見,亦稱爲邪見。《成唯識論》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求,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假立的,故雲以染慧爲性。而慧通于善、惡、無記叁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故稱招苦爲業。惡見可開爲五種,即: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成唯識論》卷六。參閱五見分釋條。

  【惡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惡空之義。爲“善取空”的對稱。沙門或婆羅門,若否定因果報應,不知緣生無性之理而謬解空義,執著于斷空之見。這就是惡取空。《成唯識論》卷七載,否定真俗二谛,是爲惡取空,諸佛認爲這都是不可救藥之人。見《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

  【惡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

  【惡業】爲“善業”之對稱。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爲。即指出于身、口、意叁者之壞事、壞話、壞心等,能招感現在與未來的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惡等業。

  【惡道】乘惡行而往之道途。地獄,畜生等是也。《大乘義章》卷八曰:“地獄等報,爲道所語,故名爲道。故地持言,乘惡行往,名爲惡道。”與惡趣同。

  【惡緣】惡緣者,指誘我爲惡事的外界事物,是謂惡緣。

  【智】智謂于事理作決斷也。《大乘義章》卷九:“慧心安法,名之爲忍。于境決斷,說之爲智。”《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

  【智月】梵名 Jnanacandra,音譯若那戰達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據《成唯識論》卷一所載,他是護法的弟子,爲那爛陀寺學僧,在同學中以“風鑒明敏”稱著,頗著聲譽,曾著有《唯識叁十頌》釋論,爲窺基揉譯入“成唯識論”中。

  【智自在所依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九地斷不欲行障所證,若證得此真如已,則于四無礙解,皆得自在,故名智自在所依真如。參閱“十真如”條。

  【智果】涅槃曰斷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爲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智周】唐代唯識宗叁祖,俗姓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生。出家後初學天臺,後依慧沼爲師。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叁卷,及《大乘入道次第章》等十種。他的《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樞要》及慧沼的《了義燈》,合稱爲《唯識叁疏》。他示寂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七二叁),世壽五十六歲。

  【智波羅蜜多】爲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十即是智波羅蜜多,此有二種:變受用法樂智,就是由六度所成立的殊勝妙智,…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