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11

  ..續本文上一頁于佛大集會中,變化種種受用法樂,是爲自利。二、成熟有情智,就是以此妙智,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爲果,而解脫生死,是爲利他。參閱“十波羅蜜多”。

  【智增悲增】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稱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依唯識宗之說,八地以前的菩薩,分爲智慧增上菩薩、慈悲增上菩薩,合稱爲二增菩薩。此智增、悲增二者,可各配于頓悟(直往)與漸悟(回心)。若依頓悟菩薩而言,其大智增上,斷惡證理自利之善根較多者,在初地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立即受變易身,稱爲智增上菩薩。其大悲增上,願永住生死,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至第七地之滿心,始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稱爲悲增上菩薩。《成唯識論》卷七載:“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此即表示智增菩薩有斷煩惱、至涅槃之智慧,而悲增菩薩則有住生死、救衆生之慈悲。

  【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薩,能增長一切善根,永離顛倒不著諸行,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爲一切衆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衆善,等無差異。參閱“十回向”條。

  【等流】等者等同之義;流者流類之義。等流,即同一流類之義,簡單的說,果同于因稱等流。《俱舍論》卷二十一載:“無慚、悭、掉舉,是貪之等流。”即謂無慚等系由貪所流出,以無慚等皆爲具有同于“貪”之法,故稱等流。

  【等流習氣】爲“異熟習氣”之對稱。此又作名言習氣、名言種子。即瑜伽行派與唯識宗所說,由“七轉識”之善、惡、無記等叁性爲同類因,而熏成第八識中之名言種子。等流,謂流類相等或相似;習氣,爲種子之異稱。由前六識所招感異熟果之習氣,稱爲異熟習氣;由七轉識所引生等流果之習氣,稱爲等流習氣。此習氣乃第八識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謂之種子;此習氣與由其所生之果(即現行法)流類相似,例如由善因則生善果,由惡因則生惡果,由無記因則生無記果,故謂之等流。如是依善、惡、無記等各種性質而熏成與之流類相似之種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的七轉識,故《成唯識論》卷八謂,等流習氣系由七識中之善、惡、無記叁性所熏而生之種子。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二。

  【等無間緣】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又作次第緣。指由前念之心法開路、避讓而引生後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義。前念與後念的心與心所之數,雖有增減,而各自之體用同等一樣,並無一法而二體並起者。前念、後念各爲一而相等者,即稱爲等;前後二念之間,念念生滅,刹那不停,無有間隔,稱爲無間。無間緣者,前心與後心之間,無有間隔,縱經若幹時,前念之心法直與後念之心法爲生起之緣。《成唯識論義演》曰:“此緣,約四義辨,一前念于後,二自類無間,叁等而開導,四令彼後念心定生。參閱“四緣”條。

  【等諸佛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叁位。此位菩薩,學叁世諸佛悲智雙行,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回向事。參閱“十回向”條。

  【等覺菩薩】等覺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覺,爲佛十號之一,即是佛位,爲菩薩修行至極位之稱;二者,爲菩薩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稱等覺者,意謂與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遜一籌。亦稱有上士,以妙覺佛陀稱有上士,故等覺稱有上士。亦稱一生補處,意謂次一生將成佛。

  【菩提】梵語bodhi,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叁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大智度論》卷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卷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這是照見法性——真如的最高真理的智慧。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時來到洛陽,翻譯經典。永平元年,與勒那摩提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後來記載,對二人合譯一節頗多異說。《曆代叁寶記》卷九稱:“已上二論(指十地經論與寶積經論),菩提留支(與勒那摩提)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而《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則稱:“當翻經日,于洛陽內殿,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叁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這把二人合譯說成叁人(與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合譯。實際的情形,見崔光的《十地經論》序,序文雲:“以永平元年(公元五零八年)歲次玄枵(戊子)四月上日,命叁藏法師菩提留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譯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按:即佛陀扇多),並義學缁素一十余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余卷,斯二叁歲並以通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網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持梵文,口自敷唱,片辭只說,辯旨蔑遺,于時皇上,親纡玄藻,區翰輪首,臣僧徒毗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由此可知,此論譯于魏永平年間(五○九至五一一),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陽合譯,而由佛陀扇多協助傳譯。事後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講《十地經論》,由于講解上的意見不同,而形成爲以後的“相州南派”與“相州北派”。

  【菩薩所觀四智】這是菩薩悟入唯識之理以前,所成就的四種智慧。唯識宗主張諸法皆由心識所變現,故否認心外有實法之說,爲破除外道對“實我實法”之執著,遂揭示此四智之說,以一一駁斥外道的見解。一、違識相智,就是鬼、人、天等共見河水,隨其業感的差別,而所見各異。如鬼看見的是膿血,魚蝦等看見的是其宅舍,人看見的是河水,天看見的是琉璃寶地。假使外境實有,所見各異的相違識相如何成立?二、無所緣識智,一切所緣過去、未來,以及夢中的境,鏡中的像,都不是實有,不過是唯識所現而已。彼夢中的境,鏡中的像既然不是實有,其余的現前境界,當知也不是實有。叁、自應無倒智,如果虛妄顛倒的愚癡凡夫,若能緣得不是虛妄的實境,他應當自然成就無顛倒智,不用修行,就可以解脫生死了。四、隨叁智轉智。這是說菩薩能令虛妄之境,隨叁種智慧而轉變,稱爲隨叁智轉智。一者隨自在者智轉智。就是已經證得了心自在的八地以上菩薩,他隨心所欲,能把大地河山,轉變爲金銀琉璃,及各種珍寶。二者隨觀察者智轉智。就是得了勝妙禅定並在定中修法觀者,他們隨觀一境,都有無常、苦、空、無我等相現前。叁者隨無分別智轉智。意謂菩薩證得無分別智時,一切境相都不現前。由上所述,可見境非實有。

  【菩薩乘種性】請參閱“如來乘定性”條。

  【集法忍】集,即招集之義。謂觀欲界集谛,見、思之惑,真如理顯,生無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思惑者,謂曰思惑也。

  【集法智】爲觀叁界之四谛所發十六心之一,八智之一。集指四谛中之集谛。乃緣欲界之集谛而觀之,斷除迷惑集谛之見惑,而印證集谛之理所得之無漏智。見《俱舍論》卷二十叁。

  【集類忍】謂觀欲界集谛之後,複觀上二界集谛,生無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類,是名集類忍。

  【集類智】謂觀欲界集谛之後,複觀上二界集谛,真智明發,是欲界集法智之流類,是名集類智。

  【發心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初發大菩提心,修十信行,所謂十信者,一、信心,謂信四谛叁寶。二、精進心,謂善心勇悍,叁業共勵,叁、念心,謂憶念叁寶等,不忘菩提。四、慧心,謂正慧。五、定心,謂心寂靜。六、施心,謂樂布施財寶教法等。七、戒心,謂叁聚淨戒無缺。八、護心,謂能護持正法,又護余九心,且守護六根門令不起煩惱,九、願心,謂發度斷知證四弘誓願。十、回向心,謂上回向菩提,下回向有情。參閱“十住”條。

  【發光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叁位。此位菩薩,成就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如《解深密經》雲:由彼所得叁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爲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叁名發光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叁地得定及聞持,聞持還是定中差別,依此諸定,能發智光,名發光地。”

  【發業潤生】謂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系惑之兩種作用,唯識宗以此說明衆生流轉生死之根源。所謂發業,系指發業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別起的煩惱爲主,其中更以與第六識相應之分別無明所發之業爲主,又通于俱生起之煩惱。以分別起之煩惱爲主者,此系就行相增勝而言;以分別無明爲主者,則, 是由于與他惑相比而有殊勝之作用。

  所謂潤生,是指潤生之惑的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與第六識相應之貪煩惱爲主,例如臨終若有貪愛之惑,顧戀自體及境界等,由之遂潤“中有”之生,此爲增上之用。相當于十二因緣之愛、取二支,能滋潤五果的種子,令生現行,故稱潤生。其中,有正潤與助潤之別,“正潤生”爲俱生起之惑,于修道時斷除之;“助潤生”通于分別起之惑,爲見道時所斷除。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

  【散位獨頭意識】四種意識之一,爲散亂心中的第六意識。意識有明了、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了意識與眼、耳等五識俱起,故稱五俱意識;定中、獨散、夢中等叁意識不與五識俱起,故稱獨頭意識。此散位獨頭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發生作用,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別,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此稱爲散位獨頭意谶。見《百法問答鈔》卷一。

  【散亂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散亂即不…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