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心,令心流蕩,障礙正定,阻止善慧,增長惡慧。《成唯識論》曰:“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惑】惑即煩惱。迷妄之心,迷于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者,謂之惑。亦即指身心惱亂的狀態,或總稱妨礙一切覺悟心的作用。《成唯識論》卷八載:“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以衆生迷惑于事理,發有漏之業,潤當來之“有”,而爲生死相續、展轉不已之因者,稱之爲惑;即特指因不知佛教義理與信仰,以致迷惑于認識之對象而言。在十二緣起中,無明爲發業之惑,稱爲等起因;愛、取二者爲潤生之惑,稱爲生起因。又由修行階段之差異,惑有見惑、修惑二種,其迷于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者,稱爲見惑,或稱迷理之惑;迷于一切事理者,稱爲修惑,又稱迷事之惑。十隨眠中,貪、嗔、癡、慢、疑五種爲修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則屬見惑。其中貪、嗔、慢叁種唯緣各別之事而生,不能遍行叁世諸事,故稱爲自相惑;五見、疑、無明等七種,則緣多事而生,能遍縛叁世諸事,故稱爲共相惑。
生死相續第一原因,是惑。惑是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活動的後果,但煩惱不是心外之法,只不過是妄執投影于心識的相分,由此而起迷執。迷執有二,即我執與法執。由此二執,而有生死流轉。由我執所起的惑名煩惱障,由法執所起的惑名所知障,見“二障”條。
【惑雜染】惑即煩惱,生死相續的因果,是惑、業、苦,由惑造諸惡業,由業招生死苦,唯識家稱此叁者爲叁“叁雜染”,叁雜惑以惑雜染居首,故惑雜染爲生死流轉之因。《成唯識論》曰:“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衆苦,名苦。”
【斯陀含向】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此人將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爲果,但稱爲向,言其從此向第二果也。
【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叁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心起貪愛,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叁品中,又各分叁品也。)
【須陀洹向】指入見道時,初見四聖谛之理,得無漏清淨法眼之階位。又因其直至預流果,不墮于叁惡趣,故又稱無退墮法。但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故不稱果,而稱爲向,蓋取其趣向于初果之義。
【須陀洹果】預流果,又稱初果,指斷盡叁界之見惑,預入聖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無漏聖道之階位。預流果聖者之輪回生死,最長僅于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極七返有、極七返生。
【惱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惱者惱怒,于忿恨之後,遇違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蠍子螫人。此在《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尋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尋者尋求,對事理粗略的思考。《成唯識論》曰:“尋謂尋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轉爲性。”見《成唯識論》卷六。
【喜受】五受之一。即于順境,其心適悅的感受;爲受心所對苦、樂、憂、喜、舍五受之一。在欲界、初禅及第二禅中,凡與意識相應所起的心悅,稱爲喜受。見《俱舍論》卷叁。參閱“五受”條。
【量】量的诠釋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量是認識,是知識,亦是測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認識作用的結果。亦可說是知識或知識的內容;廣義而言,則指認識作用的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僞之標准等。印度自古以來,在認知範疇中,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泛稱爲量。此量知的主體,稱爲能量;被量知的事物,稱爲所量;量知的結果,或了知其結果,稱爲量果。以上叁者稱爲叁量。
【最勝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二地斷邪行障所證的真如,此真如極淨屍羅,極淨屍羅,足無邊功德于一切法中最勝,故名最勝。參閱“十真如”條。
【尊重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八位。此位菩薩,修願力行,尊重善根智慧,更爲修習,增益自利利他事業,稱尊重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童真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位的第八位,此位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叁業清淨,悟情器二世間,無虛僞,無染著。參閱“十住”條。
【庵摩羅識】又作阿摩羅識、阿末羅識。譯曰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爲“攝論九識”中的第九識。《金剛叁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宗鏡錄》五十六曰:“庵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舊譯家以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不別立此識。《成唯識論》卷叁舉第八識之異名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
【黑白四業】指四種不同的業果報應。依業的善與不善來分:一、黑黑異熟業,又作黑黑業。此爲欲界的不善業,以其因、果皆爲黑穢,染汙其性而招感苦果,即黑業(惡業)招感黑異熟(不可意的異熟果),故稱黑黑異熟業。如墮阿鼻地獄、畜生、餓鬼等黑業業果,皆系由于黑業業因所致。二、白白異熟業,又作白白業。色界的善業,稱爲白業;其因果皆淨白不雜黑,因善業而感樂果,故稱白白異熟業,如色、無色界及欲界部分之人、天所感之果。叁、黑白黑白異熟業,又作黑白業。乃欲之善業雜有惡業者,以其善惡交參,故感白黑間雜之果,如人趣、天趣等。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又作不黑不白無報業。以其永斷前叁業,性不染汙,故稱非黑;亦不招白之異熟果,故稱非白。此爲離黑白相之清淨無漏業,即爲達到涅槃境界之修習。以上,前叁業爲所對治,後一業爲能對治。見《瑜伽師地論》卷九。
十叁劃
【業】業的梵語 Karman,音譯羯磨,義譯造作,其實就是行爲。有情的行爲有叁方面,即是身、語、意叁行,行爲的後果就是業。身、語、意叁者的種種造作,有善、惡、無記叁性之分,而以善惡之業爲因,可招感來生苦樂之果。故《俱舍論》曰:造作名業;《成唯識論》曰:“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之爲物,頗難了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意,皆成業種,支配著有情未來的命運。近代學人梁啓超,于其《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書中,有一段解釋“業”的文字,文曰:“業,梵名音譯爲羯磨,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爲將來活動的根抵,支配自己的運命。從支配運命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生命的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是這色身循物理的法則由聚而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造業,並不因物質的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變形態名曰輪回。懂得輪回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如果以現代的觀念語言來诠釋業,業就是身心行爲的後果。身心行爲無非是思想、語言、動作,這在佛法中稱爲身、語、意叁業。我人的日常行爲有其慣性,此稱爲業習。此行爲慣性有指導身心活動傾向之勢用,稱之爲業力。我人的習性,有先天俱有的,有後天養成的。先天俱有者,應是多生以來生活經驗熏習所成;後天養成的,當與今生生活環境與行爲習慣性有關。先天後天的習氣形成我人的性格,性格複支配我人的行爲,又形成未來的性格,所以業力是一種支配我人命運的力量。
【業力】業是造作、行爲的意思,此造作、行爲的“余勢”對未來的影響,稱爲業力。業又有善、惡之分,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之果的力用,亦是業力的證明。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故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
【業力輪回】業力輪回,是有情生死相續的過程。以生死輪回,是受業力所支配,業力有善惡二類,爲無貪等叁善根、及貪等叁不善根所締造。而業並不是外來的,乃是與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之造作。以思心所爲原動力,而即有身、口二者之行爲,這就是身、語、意叁業。此叁者行爲的余勢(殘余的潛在的力量),熏習藏識,留下了類似本業的功能,此稱習氣,亦名種子,可招感來生的果報。故《唯識叁十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業因】業即是因,以業爲招感未來果報之因。又作因業。《成唯識論述記》卷八謂:“業,苦本故,唯是因也。”
【業自在所依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十地斷諸法未得自在障所證,若證得此真如已,則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得自在,業自在所依真如。參閱“十真如”條。
【業果】業有善有惡,由此善惡業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報,稱爲業果。又稱業報。由業而報果,此乃自然的法理,稱爲“業果法然”。此外,業與果乃彼此相接相續者,業爲因,果爲報,因果接續,無窮無止。
【業種子】即是業果的種子,爲“名言種子”的對稱。又稱業習氣、異熟習氣、有支習氣,略稱業種。即第六識善惡思業的種子,有助于其他羸劣無記的種子生起現行之功能。八識心、心所法中,唯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造作善惡業,自熏思種。然此思種有二種功能,一爲自生思心所之現行的功能;一爲助長其他羸劣無記之種子生起現行的功能。其中,自生現行之功能者稱爲名言種子,爲現行思心所之親因緣的習氣性故;…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