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P11

  ..续本文上一页于佛大集会中,变化种种受用法乐,是为自利。二、成熟有情智,就是以此妙智,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为果,而解脱生死,是为利他。参阅“十波罗蜜多”。

  【智增悲增】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称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依唯识宗之说,八地以前的菩萨,分为智慧增上菩萨、慈悲增上菩萨,合称为二增菩萨。此智增、悲增二者,可各配于顿悟(直往)与渐悟(回心)。若依顿悟菩萨而言,其大智增上,断恶证理自利之善根较多者,在初地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立即受变易身,称为智增上菩萨。其大悲增上,愿永住生死,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至第七地之满心,始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称为悲增上菩萨。《成唯识论》卷七载:“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此即表示智增菩萨有断烦恼、至涅槃之智慧,而悲增菩萨则有住生死、救众生之慈悲。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萨,能增长一切善根,永离颠倒不著诸行,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众善,等无差异。参阅“十回向”条。

  【等流】等者等同之义;流者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简单的说,果同于因称等流。《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无惭、悭、掉举,是贪之等流。”即谓无惭等系由贪所流出,以无惭等皆为具有同于“贪”之法,故称等流。

  【等流习气】为“异熟习气”之对称。此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派与唯识宗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习气,为种子之异称。由前六识所招感异熟果之习气,称为异熟习气;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称为等流习气。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谓之种子;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由恶因则生恶果,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故谓之等流。如是依善、恶、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与之流类相似之种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的七转识,故《成唯识论》卷八谓,等流习气系由七识中之善、恶、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等无间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又作次第缘。指由前念之心法开路、避让而引生后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义。前念与后念的心与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用同等一样,并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而相等者,即称为等;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无有间隔,称为无间。无间缘者,前心与后心之间,无有间隔,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起之缘。《成唯识论义演》曰:“此缘,约四义辨,一前念于后,二自类无间,三等而开导,四令彼后念心定生。参阅“四缘”条。

  【等诸佛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双行,不著生死,不离菩提,修回向事。参阅“十回向”条。

  【等觉菩萨】等觉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即是佛位,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二者,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称等觉者,意谓与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逊一筹。亦称有上士,以妙觉佛陀称有上士,故等觉称有上士。亦称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

  【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大智度论》卷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卷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这是照见法性——真如的最高真理的智慧。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时来到洛阳,翻译经典。永平元年,与勒那摩提合译《十地经论》十二卷。后来记载,对二人合译一节颇多异说。《历代三宝记》卷九称:“已上二论(指十地经论与宝积经论),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并译,且二德争名,不相询访,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后人始合。”而《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则称:“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这把二人合译说成三人(与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合译。实际的情形,见崔光的《十地经论》序,序文云:“以永平元年(公元五零八年)岁次玄枵(戊子)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译宝意,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伏陀扇多(按:即佛陀扇多),并义学缁素一十余人,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论十有余卷,斯二三岁并以通俗之量,高步道门,群藏渊部,网不研揽,善会地情,妙尽论旨,皆手持梵文,口自敷唱,片辞只说,辩旨蔑遗,于时皇上,亲纡玄藻,区翰轮首,臣僧徒毗赞下风,四年首夏,翻译周讫。”由此可知,此论译于魏永平年间(五○九至五一一),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阳合译,而由佛陀扇多协助传译。事后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讲《十地经论》,由于讲解上的意见不同,而形成为以后的“相州南派”与“相州北派”。

  【菩萨所观四智】这是菩萨悟入唯识之理以前,所成就的四种智慧。唯识宗主张诸法皆由心识所变现,故否认心外有实法之说,为破除外道对“实我实法”之执著,遂揭示此四智之说,以一一驳斥外道的见解。一、违识相智,就是鬼、人、天等共见河水,随其业感的差别,而所见各异。如鬼看见的是脓血,鱼虾等看见的是其宅舍,人看见的是河水,天看见的是琉璃宝地。假使外境实有,所见各异的相违识相如何成立?二、无所缘识智,一切所缘过去、未来,以及梦中的境,镜中的像,都不是实有,不过是唯识所现而已。彼梦中的境,镜中的像既然不是实有,其余的现前境界,当知也不是实有。三、自应无倒智,如果虚妄颠倒的愚痴凡夫,若能缘得不是虚妄的实境,他应当自然成就无颠倒智,不用修行,就可以解脱生死了。四、随三智转智。这是说菩萨能令虚妄之境,随三种智慧而转变,称为随三智转智。一者随自在者智转智。就是已经证得了心自在的八地以上菩萨,他随心所欲,能把大地河山,转变为金银琉璃,及各种珍宝。二者随观察者智转智。就是得了胜妙禅定并在定中修法观者,他们随观一境,都有无常、苦、空、无我等相现前。三者随无分别智转智。意谓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时,一切境相都不现前。由上所述,可见境非实有。

  【菩萨乘种性】请参阅“如来乘定性”条。

  【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集法智】为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八智之一。集指四谛中之集谛。乃缘欲界之集谛而观之,断除迷惑集谛之见惑,而印证集谛之理所得之无漏智。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发心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初发大菩提心,修十信行,所谓十信者,一、信心,谓信四谛三宝。二、精进心,谓善心勇悍,三业共励,三、念心,谓忆念三宝等,不忘菩提。四、慧心,谓正慧。五、定心,谓心寂静。六、施心,谓乐布施财宝教法等。七、戒心,谓三聚净戒无缺。八、护心,谓能护持正法,又护余九心,且守护六根门令不起烦恼,九、愿心,谓发度断知证四弘誓愿。十、回向心,谓上回向菩提,下回向有情。参阅“十住”条。

  【发光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三位。此位菩萨,成就胜定,及殊妙教四种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如《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三地得定及闻持,闻持还是定中差别,依此诸定,能发智光,名发光地。”

  【发业润生】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所谓发业,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别起的烦恼为主,其中更以与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无明所发之业为主,又通于俱生起之烦恼。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者,此系就行相增胜而言;以分别无明为主者,则, 是由于与他惑相比而有殊胜之作用。

  所谓润生,是指润生之惑的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与第六识相应之贪烦恼为主,例如临终若有贪爱之惑,顾恋自体及境界等,由之遂润“中有”之生,此为增上之用。相当于十二因缘之爱、取二支,能滋润五果的种子,令生现行,故称润生。其中,有正润与助润之别,“正润生”为俱生起之惑,于修道时断除之;“助润生”通于分别起之惑,为见道时所断除。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散位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此称为散位独头意谶。见《百法问答钞》卷一。

  【散乱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散乱即不…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烟酒与健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