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看了一眼,对随在后面的阿难说:“阿难!看见了没有?毒蛇。”

  阿难答:“世尊,我看到了,毒蛇。”

  佛陀和阿难的对答,为后面另一个行路者听到,他听说路边有毒蛇,马上提高警觉,向路边注视。结果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堆黄金,那里有什么毒蛇?他大喜之下,把黄金运回家中,心中暗笑佛陀和阿难的无知,看到黄金竟然说是毒蛇。

  为时未久,官府中发觉库银失窃而下令搜查,在那个行路者家中搜到了黄金,就把他抓去关在狱中,他这时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对答,黄金就是毒蛇。

  在现实人生中,不能没有钱财,金钱本身没有罪恶。问题出在获得金钱的手段,和支配金钱的方式。如果以工作所得的净财,用以维持生活,斋僧布施,谁曰不宜呢?反过来说,贪欲炽盛,攫取占有,永无满足之日,则除了增加罪恶外,还能得什么呢?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就是心无厌足的后果。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九日撰稿

  【第七讲】精进与勇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1)修行之人,懈怠则堕落

  上一讲—即“第三觉知”那一段经文,大意是说,世俗凡夫,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则增长罪恶;而修行菩萨,于五欲六麈幻境,要常念知足,不可多求。唯应安贫守道,勤修智慧之业。盖知足乃治贪之本,人若能知足,则贪欲自然减轻以至消除。而这一节经文,则是示知修慧业者,若身心懈怠,则不能进步,反而堕落也。堕落,亦有版本上印作坠落。

  懈怠一词,在意义上与精进相反,精进的意义是:未生恶使不生,已生恶为断除;未生善为生起,已生善使增长。而懈怠是八大随烦恼法之一种,懈是身体上的颓废,好逸恶劳;怠是精神上的放逸,贪图舒适。《成唯识论》解释懈怠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所谓“修断事中”,修是修善,断是断恶。而懈怠以懒堕为性,应修而不修,应断而不断,所以障碍精进。

  懈怠何以使人堕落呢?《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曰: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业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药,所须饮食丰乐,我于昼夜,无所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现出家已,不读诵经,不能止恶,不行善法,不修禅定,不持禁戒,常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养,食用丰足,不乐持戒,不乐智慧;少智慧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懈怠与普通所说的懒惰近似,世间懒惰之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遇事因循,得过且过。五十多年前,我在小学读书时,唱过一首《明日歌》,可惜已记不完全了。此歌的前一段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吾生靠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苦被明日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我们学佛的人,初入佛门,大多颇为发心,十分精进。可是天长日久之后,就不由的懈怠了。古德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精进为修道之本

  经文曰:“常行精进”。精进,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此又名正勤,能对治懈怠。在“三十七助道品”中,有“四正勤”道品,即“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立断。”所以,精进就是修善断恶,勇猛不懈。

  精进,是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亦为大乘百法中十一善法之一,《成唯识论》解释精进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慈恩大师《上生经疏》亦谓:“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而在《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称:

  “懈怠,则是一切不饶益事,亦是一切恶道之本,生死种子,是世间一切苦恼,由之而生,是故世间若有欲断生死缚者,则应精进,舍离懈怠。”

  不仅修行要精进,即是在世间法中,无论是做学问,创事业,服官任教,同样要精勤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古语云:“不经一番寒澈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古圣先贤,为求道业有成,那一个不是精勤不懈,经过一番大死,而后获得新生?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精勤为善的故事:

  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羽毛,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

  雉言:“以死为期。”

  (3)八万四千烦恼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我们于此探讨,这烦恼恶是什么?

  其实烦恼恶就是烦恼,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扰恼乱人心的,即称为烦恼。又以其在“心所有法”中与“善法”相对,因烦恼而使人为恶,故称烦恼恶。佛经中常说:“八万四千尘劳”,或“八万四千烦恼”,听起来使人吓一跳,我人烦恼何以如此之多。其实“八万四千”在佛经中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烦恼之多的意思,我们不可胶柱鼓琴,执为定数。

  烦恼虽然没有八万四千,但是与善法比较起来,确实是善法少而烦恼多。在唯识学上,人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配合心王作用的“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中,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心所却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种烦恼中,有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此二十种随烦恼,又分做十个小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八个大随烦恼。兹分述如下: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分述如下:

  1、贪:贪著五欲六尘,永无满足之日,曰贪。

  2、嗔:于违逆我者,心含忿恨,起损害之心,曰嗔。

  3、痴:痴是愚昧不明,对世出世间道理不能如实了知,以非为是,行为颠倒,曰痴。

  4、慢:慢是骄傲,自持学问、财富,计己胜他,曰慢。

  5、疑:对四谛真理怀疑不定,对三宝功德,因果能力都不相信,曰疑。

  6、恶见:这是受邪师外道的影响,对诸谛理,颠倒推求。此又可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

  (二)随烦恼:

  这是随从六种根本烦恼之后而生起的烦恼,共有二十种,前十种名“小随烦恼”,次二种是“中随烦恼”,末八种是“大随烦恼”,分述如下:

  1、忿:遇到违逆之事,心生忿怒。

  2、恨:忿怒之后,心中不舍,结怨于心,怀恨不已。

  3、覆:隐藏自己的过恶,不使别人知道。

  4、恼:由忿恨而起报复之心,恼害于他人。

  5、诳:诳是虚伪不实,为某种利益或目的而打妄语。

  6、谄:谄是谄媚,为了利益或目的,恭维巴结有钱有势的人。

  7、憍:憍是倨傲,在人前卖弄自己,蔑视他人。

  8、害:害是损害,无悲愍之心,恼害有情。

  9、嫉:见人胜己,常怀嫉妒,自住忧戚,名嫉。

  10、悭:悭是吝啬,吝惜钱财,不肯惠施,曰悭。

  11、无惭:有过恶而不知羞耻,曰无惭。

  12、无愧:有过恶不怕人知,不畏讥诮,曰无愧。

  13、不信:于四谛之理,因果之事不生正信,心存污秽,曰不信。

  14、懈怠:因循放逸,不断恶,不修善,曰懈怠。

  15、放逸:放荡纵逸,对于恶事心不防护,曰放逸。

  16、昏沉:神志昏蒙,身心疲倦,无堪任事,曰昏沉。

  17、掉举:心不寂静,妄想纷飞,曰掉举。

  18、失念:忘了正念,邪念增长,曰失念。

  19、不正知:知是知见,由于不正当的知见,于环境起错误的见解。

  20、散乱:散乱是心驰外缘,流转不息,妨害正定。

  (4)摧伏四魔—四魔是什么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关于烦恼,已如上节所述。那么,四魔又是什么呢?

  说到魔字,我们心识中马上幻想出一幅魔相来,三头六臂,青面獠牙,作扑人状。我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一切名相固定化,实体化。说到佛,我们心识马上想到大雄宝殿的佛像;说到魔,我们心识中又会幻化出魔的形状,这在唯识学上叫做“遍计所执性”—由于我人认识作用的谬误,执名求实,这是妄情迷执,情有理无,这是幻有或妄有,而不是实有。

  原来魔字,是梵语mara的音译,最初译为“磨罗”,中国人说话好简略,把“佛陀”略称为“佛”,把“磨罗”自然也就略称为“磨”。而mara一字的义译,原本是障碍、扰乱、破坏的意思,也有译为杀者、夺命者,但这是由破坏一词延伸而来,并没有魔鬼杀人或魔鬼夺命的意思在内。早期佛经中用“磨”字用了几百年,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这位“皇帝菩萨”一时心血来潮,乃以“魔”字代替了原来的“磨”字。本来这个字也改的十分传神,但是这一改,把原本是“磨难”—障碍的意思,变成了“魔鬼”—吃人害人的生物了。改的不但意义全变,并且给人一种错觉、误导,给“磨”赋予了生命,赋予了威力,使人感到冥冥中另有一种生物在窥伺自己。

  认真的说,“磨”只是我人修道上的障碍。在《佛本行集》卷二十五上说,魔王波旬有十二种魔军,名称是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者、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而《大智度论》卷五中,说有十种魔军,名称是欲、忧愁、饥渴、爱染、睡眠、怖畏、疑、怨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他等十种。以上种种魔军,事实上是经典文学的一种象征手法,说穿了,所谓魔军,只是我人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欲望而已。这些烦恼和欲望,能障碍、破坏我人修行和成道,故称之曰“磨”。

  不过“魔”字也有其象征的意义。比如我人对什么事情著了迷,就叫做著魔,即俗称的“嗜好成癖”。如有人下棋著魔,有人练功著魔。老实说,修行打坐也会著魔,如打坐时看…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