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12

  ..续本文上一页电子正以高速绕著原子核在旋转; 原子是如此,天体的运转又何尝不是如此? 四时运行,功成者退,这不也是迁流代谢?

  由以上种种事实看来,有情的生老病死,万法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全是在刹那刹那,迁流变化,何尝有常住之法? 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句子:“ 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万物曾不能以一瞬 ]。<金刚经>中有名的偈子: “ 一切存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像。 

  说到无常,使我们感到颓丧、悲观,、或绝望。事实不然,由有到无,由老到死,由盛至衰,由聚至散,固然是无常; 但是反过来说,由无到有,由幼到壮,由衰至盛,由离至合,又何尝不是无常? 语云:“ 不有所废,何有所兴 ];“ 四时运行,功成者退 ]。自人事来说,富有者以奢侈而沦为贫贱,显贵者以骄横而失去权势,固然是无常,但贪困刻苦向上而成为富有,微贱者发奋立志而至于显贵,又何尝不是无常? 如果万法常住,则富者永富,贪者常贪; 贵者永贵,贱者常贱,则贫者贱者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万法必须受因缘支配,因缘和合,则有生、有成、因缘散离,则有坏、有灭,这样才有生死流转,迁流变异; 也必须如此,所以才有寒来暑往、阴睛圆缺的天象; 所以才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生; 所以才世间。

  四、 诸法无我

  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是[ 诸法无我 ]。要明白诸法何以无我,先要明白[我]是什么。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主张有一个常、一、主、宰的、以自在为性的自我——个人内在本元的我 Atman。奥义书哲学即强调这种意义的自我。这个我与宇宙灵魂大我的梵天,有著同一的本质,即所谓[ 梵我一如 ]。这个我,是永远不灭的本体的自我。当时的许多外道,亦以这个我是灵魂、是实体的自我。佛陀以缘起的立场,否定这种永恒的、形而上的自我。所以说:[ 诸法无我 ]。

  佛陀所说[ 无我 ]的我,是指五蕴和合的假我之中,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 神我 ]。如<杂阿含>一二零二经:谓

  汝谓有众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和,假名为众生。

  经文的意思是说: 集合了木材车轮等,组成了车; 由诸阴( 五蕴 )的因缘和合而有了众生,其中何尝有车或我的自体存在? 这在一二零三经中也有相似的解说: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缘会而生,缘散即磨灭。

  如世诸种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风,阴界入亦然。

  因缘和合生,缘离则磨灭………

  上文[ 此形 ]二字,指的是有情; “ 阴、界、入 ]三字,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的五蕴; 入是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色、声、香、味、触六尘的十二处; 界是十八界——即十二处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称十八界。五蕴已如前述,十二处、十八界是由五蕴开展而来的。这些全是因缘和合之法,所以[缘尽则磨灭]。缘尽则灭,此中何尝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 <杂阿含>三十四经谓: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 “ 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我,指的是婆罗门教的神我 Atman ,因为神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我]也被当作具有此种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此,如色是自由自在的自我,应该能使自己免于疾苦。色既然没有这种主宰的能力,那么色毕竟非我,色中亦毕竟无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五蕴无我。

  五、 无常无我的意义何在

  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使人感到消极、颓丧。事实上,三法印另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而为人所忽略。所谓无常,并不仅是由好变坏,反过来说,由坏变好也是无常。如由贫而富,由贱而贵,由愚而智,由迷而悟,又何尝不是无常? 唯其无常,才予苦难众生以光明和希望。

  诸法无我,说的是五蕴和合的我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神我,而缘生之我毕竟存在。我人有自的意志,由我的勤奋努力,进德修业,可以改善自己的环境,可以增进社会的文明。我若一心向道,糈进不懈,我可以转迷成悟,可以证得涅槃。

  至于一切皆苦,苦是人生的真相,是佛陀深入观察抉择证得的真理。但这不是沉迷在五欲六尘中的有情人人所能了解,而仅为有智慧者所能体会。唯其一切皆苦,才促使智者的向道之心——[ 厌苦 ]才是修道的原动力。

  三法印或四法印,其中[ 一切皆苦 ],与[ 涅槃寂静 ]印,留在[ 四圣谛 ]中,与[苦圣谛]、[ 苦灭圣谛 ]合讲。

  第八讲 缘起说的具体表达——四圣谛

  一、 三转*轮

  四圣谛,是佛陀证道后,到波罗捺国鹿野苑度化五侍者,[初转*轮]时所说的。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原本是缘起,佛陀为五侍者说法,为什么不说缘起、而说四圣谛呢? 那是因为[缘起甚深,无信云何解]? 缘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亟难通达]的妙理,不是未起信的人所能了解及接受,所以权巧方便,把缘起的妙理重加组织,以[四圣谛]表达出来。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不仅在因明学——逻辑上推理可得,并且也是实践行持的法门,尤其著重在道可修这一谛上。

  四圣谛是什么意思? 原来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圣; 谛是真实,真实之理,不虚不妄,而此真理为圣者所证,故曰四圣谛。<佛遗教经>曰:“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陀住世时,一再要求他的弟子,要不断去学习四圣谛,如果真正理解、实践四圣谛,则由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和一切胜行,而证入阿罗汉果。

  于此,我们自原始经典中、找出几段佛陀的教示: <杂阿含>三八零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杂阿含>三八四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 谓苦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善解脱]。

  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述佛陀在鹿野苑[三转*轮]的过程,内容如下:

  尔时世尊,观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语之言,乔陈如,汝等当知五阴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失荣乐苦。

  乔陈如,有形无形,无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众生,无不悉有如是苦者。譬如以灰覆于火上,若遇干草,还复燃烧,如是诸苦,由我为本。若有众生,起微我想,还复更受如此之苦,贪欲嗔恚,以及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

  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若灭我想及贪嗔痴,诸苦亦皆从此而断,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浇于盛火,一切众生,不知诸苦之根本者,皆悉轮回,在于生死。

  乔陈如,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乔陈如,我已知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汝今应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以上就是三转*轮。三转中第一次称示转,第二次称劝转,第三次称证转。一说再说,无非是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四圣谛,包括流转缘起与还灭缘起两门,前者是苦、苦集二谛,后者是苦灭与苦灭之道二谛。换句话说,苦圣谛、是说明人生是苦的真像,集圣谛,是说明人生之苦的原因,苦灭圣谛,是涅槃寂静的境界,苦灭之道圣谛,是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

  二、 苦圣谛

  四圣谛的第一圣谛是苦圣谛,<因果经>以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为代表。事实上,苦的种类很多,范围极广。<俱舍论>卷二十二中有云:“ 诸有漏行,皆是苦谛 ]。有漏行的范围,包括(1) 非可意的有漏行法——如苦受; (2) 可意的有漏行法——如乐受; (3) 余有漏行法——如不苦不乐受。以上三受,其性质全是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三苦。三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分类的。三苦的梵文是 tri-duhkhata ,其中tri是三,duhkhata 是苦的性质,或苦之为苦的要素。所以三苦的原意,指的是其通于苦的特性,而非指三种俱体的苦。这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兹分述如下:

  [ 一 ],苦苦: 苦苦,这是我人生理上——即肉体上的苦,也就是我们常识上所说的痛苦。如生病时肉体上的痛苦,受创伤时肉体上痛苦,甚至于棒击鞭挞时的痛苦,这即所谓[ 苦受 ]。这种神经感觉上的痛苦,以各人感觉的锐敏或迟钝而有所不同,假如施以药品或麻醉剂,则其痛苦即可减轻或消失。这就是苦苦。

  [ 二 ],坏苦: 这是心理上——即精神上的苦,也就是乐境的消逝或坏灭所引起的苦。如亲人死亡,钱财损失,名誉受损等,精神上即感到极大的痛苦; 或者说,出国旅行,到风景区游览,空气清新,风光如画,感到可意而快乐; 但如果一直游下去,游到两腿□痛,疲倦万分,就由可意变成不可意,因感到厌倦而生苦。这时找到一家饮料店,坐下喝著饮料休息。刚坐下休息感到可意而舒适,但坐久了同样会感到厌倦而生苦。由此可知,可意之境的[ 乐受 ],会变坏、消失,这就是坏苦。

  [ 三 ],行苦: 行苦,是由因缘和合,迁流变异所生起的苦,也是一种微细而不易察觉的…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