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電子正以高速繞著原子核在旋轉; 原子是如此,天體的運轉又何嘗不是如此? 四時運行,功成者退,這不也是遷流代謝?
由以上種種事實看來,有情的生老病死,萬法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全是在刹那刹那,遷流變化,何嘗有常住之法? 蘇東坡<赤壁賦>中的句子:“ 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 ]。<金剛經>中有名的偈子: “ 一切存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像。
說到無常,使我們感到頹喪、悲觀,、或絕望。事實不然,由有到無,由老到死,由盛至衰,由聚至散,固然是無常; 但是反過來說,由無到有,由幼到壯,由衰至盛,由離至合,又何嘗不是無常? 語雲:“ 不有所廢,何有所興 ];“ 四時運行,功成者退 ]。自人事來說,富有者以奢侈而淪爲貧賤,顯貴者以驕橫而失去權勢,固然是無常,但貪困刻苦向上而成爲富有,微賤者發奮立志而至于顯貴,又何嘗不是無常? 如果萬法常住,則富者永富,貪者常貪; 貴者永貴,賤者常賤,則貧者賤者人生還有什麼希望? 萬法必須受因緣支配,因緣和合,則有生、有成、因緣散離,則有壞、有滅,這樣才有生死流轉,遷流變異; 也必須如此,所以才有寒來暑往、陰睛圓缺的天象; 所以才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人生; 所以才世間。
四、 諸法無我
佛教的叁法印之一,是[ 諸法無我 ]。要明白諸法何以無我,先要明白[我]是什麼。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的傳統宗教婆羅門教,主張有一個常、一、主、宰的、以自在爲性的自我——個人內在本元的我 Atman。奧義書哲學即強調這種意義的自我。這個我與宇宙靈魂大我的梵天,有著同一的本質,即所謂[ 梵我一如 ]。這個我,是永遠不滅的本體的自我。當時的許多外道,亦以這個我是靈魂、是實體的自我。佛陀以緣起的立場,否定這種永恒的、形而上的自我。所以說:[ 諸法無我 ]。
佛陀所說[ 無我 ]的我,是指五蘊和合的假我之中,並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 神我 ]。如<雜阿含>一二零二經:謂
汝謂有衆生,此則惡魔見,唯有空陰聚,無是衆生者。
如和合衆材,世名之爲車,諸陰因緣和,假名爲衆生。
經文的意思是說: 集合了木材車輪等,組成了車; 由諸陰( 五蘊 )的因緣和合而有了衆生,其中何嘗有車或我的自體存在? 這在一二零叁經中也有相似的解說: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
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
上文[ 此形 ]二字,指的是有情; “ 陰、界、入 ]叁字,陰是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的五蘊; 入是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色、聲、香、味、觸六塵的十二處; 界是十八界——即十二處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合稱十八界。五蘊已如前述,十二處、十八界是由五蘊開展而來的。這些全是因緣和合之法,所以[緣盡則磨滅]。緣盡則滅,此中何嘗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 <雜阿含>叁十四經謂:
爾時世尊告余五比丘: “ 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由此可見,這裏所說的我,指的是婆羅門教的神我 Atman ,因爲神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我]也被當作具有此種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此,如色是自由自在的自我,應該能使自己免于疾苦。色既然沒有這種主宰的能力,那麼色畢竟非我,色中亦畢竟無我。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所以五蘊無我。
五、 無常無我的意義何在
佛陀說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使人感到消極、頹喪。事實上,叁法印另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而爲人所忽略。所謂無常,並不僅是由好變壞,反過來說,由壞變好也是無常。如由貧而富,由賤而貴,由愚而智,由迷而悟,又何嘗不是無常? 唯其無常,才予苦難衆生以光明和希望。
諸法無我,說的是五蘊和合的我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神我,而緣生之我畢竟存在。我人有自的意志,由我的勤奮努力,進德修業,可以改善自己的環境,可以增進社會的文明。我若一心向道,糈進不懈,我可以轉迷成悟,可以證得涅槃。
至于一切皆苦,苦是人生的真相,是佛陀深入觀察抉擇證得的真理。但這不是沈迷在五欲六塵中的有情人人所能了解,而僅爲有智慧者所能體會。唯其一切皆苦,才促使智者的向道之心——[ 厭苦 ]才是修道的原動力。
叁法印或四法印,其中[ 一切皆苦 ],與[ 涅槃寂靜 ]印,留在[ 四聖谛 ]中,與[苦聖谛]、[ 苦滅聖谛 ]合講。
第八講 緣起說的具體表達——四聖谛
一、 叁轉*輪
四聖谛,是佛陀證道後,到波羅捺國鹿野苑度化五侍者,[初轉*輪]時所說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原本是緣起,佛陀爲五侍者說法,爲什麼不說緣起、而說四聖谛呢? 那是因爲[緣起甚深,無信雲何解]? 緣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亟難通達]的妙理,不是未起信的人所能了解及接受,所以權巧方便,把緣起的妙理重加組織,以[四聖谛]表達出來。因爲苦、集、滅、道四聖谛,不僅在因明學——邏輯上推理可得,並且也是實踐行持的法門,尤其著重在道可修這一谛上。
四聖谛是什麼意思? 原來聖者正也,以理正物名聖; 谛是真實,真實之理,不虛不妄,而此真理爲聖者所證,故曰四聖谛。<佛遺教經>曰:“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陀住世時,一再要求他的弟子,要不斷去學習四聖谛,如果真正理解、實踐四聖谛,則由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羅漢的解脫知見和一切勝行,而證入阿羅漢果。
于此,我們自原始經典中、找出幾段佛陀的教示: <雜阿含>叁八零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 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
<雜阿含>叁八四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 謂苦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已解,于苦集聖谛已知、已斷,于苦滅聖谛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述佛陀在鹿野苑[叁轉*輪]的過程,內容如下:
爾時世尊,觀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語之言,喬陳如,汝等當知五陰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
喬陳如,有形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衆生,無不悉有如是苦者。譬如以灰覆于火上,若遇幹草,還複燃燒,如是諸苦,由我爲本。若有衆生,起微我想,還複更受如此之苦,貪欲嗔恚,以及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
又此叁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于芽,衆生以是輪回叁有,若滅我想及貪嗔癡,諸苦亦皆從此而斷,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澆于盛火,一切衆生,不知諸苦之根本者,皆悉輪回,在于生死。
喬陳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喬陳如,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故,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以上就是叁轉*輪。叁轉中第一次稱示轉,第二次稱勸轉,第叁次稱證轉。一說再說,無非是使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四聖谛,包括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兩門,前者是苦、苦集二谛,後者是苦滅與苦滅之道二谛。換句話說,苦聖谛、是說明人生是苦的真像,集聖谛,是說明人生之苦的原因,苦滅聖谛,是涅槃寂靜的境界,苦滅之道聖谛,是達到涅槃境界的方法。
二、 苦聖谛
四聖谛的第一聖谛是苦聖谛,<因果經>以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爲代表。事實上,苦的種類很多,範圍極廣。<俱舍論>卷二十二中有雲:“ 諸有漏行,皆是苦谛 ]。有漏行的範圍,包括(1) 非可意的有漏行法——如苦受; (2) 可意的有漏行法——如樂受; (3) 余有漏行法——如不苦不樂受。以上叁受,其性質全是苦。即苦苦、壞苦、行苦,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叁苦。叁苦,是依苦的性質而分類的。叁苦的梵文是 tri-duhkhata ,其中tri是叁,duhkhata 是苦的性質,或苦之爲苦的要素。所以叁苦的原意,指的是其通于苦的特性,而非指叁種俱體的苦。這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茲分述如下:
[ 一 ],苦苦: 苦苦,這是我人生理上——即肉體上的苦,也就是我們常識上所說的痛苦。如生病時肉體上的痛苦,受創傷時肉體上痛苦,甚至于棒擊鞭撻時的痛苦,這即所謂[ 苦受 ]。這種神經感覺上的痛苦,以各人感覺的銳敏或遲鈍而有所不同,假如施以藥品或麻醉劑,則其痛苦即可減輕或消失。這就是苦苦。
[ 二 ],壞苦: 這是心理上——即精神上的苦,也就是樂境的消逝或壞滅所引起的苦。如親人死亡,錢財損失,名譽受損等,精神上即感到極大的痛苦; 或者說,出國旅行,到風景區遊覽,空氣清新,風光如畫,感到可意而快樂; 但如果一直遊下去,遊到兩腿□痛,疲倦萬分,就由可意變成不可意,因感到厭倦而生苦。這時找到一家飲料店,坐下喝著飲料休息。剛坐下休息感到可意而舒適,但坐久了同樣會感到厭倦而生苦。由此可知,可意之境的[ 樂受 ],會變壞、消失,這就是壞苦。
[ 叁 ],行苦: 行苦,是由因緣和合,遷流變異所生起的苦,也是一種微細而不易察覺的…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