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3

  ..續本文上一頁苦。行苦的行,就是[ 諸行無常 ]的行。行的梵文是 samskriyate,它的意思是“ 依此而被形成 ”,或者是“ 此是被形成者 ”。這是以由形成的力與被形成的物二義所成立,在漢譯經典中解釋爲[ 造作 ],即是指現象界的生起存在,都是相依互存,彼此關涉而有的。生起存在是如此,變異與壞滅也是如此。這在[ 諸行無常 ]中已有所敘述。

  原來宇宙萬有生住異滅的過程,在前期是相輔相成,在後期卻是相斥相反。而由相輔相成轉化到相斥相反,其因素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部。照哲學家黑格爾的說法:“ 有限事物的諸限製,並非單是來自外界,一事物之自身的本質,就是消滅其自身的原因,憑它自己的活動,它可以轉化爲與自身相反之物 ]。基于以上的理解,任何的幸福與快樂,在諸行無常的公例下,不能常住,終歸是苦。這就是行苦。

  叁苦之說,並非世俗世間的衆生人人所能理解或體會,但人生真相確是如此,這是佛陀深入觀察證得的真理,能否覺察或理解,就在衆生各自的智慧了。

  叁、 苦集聖谛——苦之生起

  苦集聖谛,是說明人生是苦的原因。<增一阿含經>十七稱:

  彼雲何名爲苦集谛? 所謂苦集谛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名爲苦集谛。

  苦的原因,是[愛與欲相應],由愛與欲相應而産生了叁種愛——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叁種愛稱作渴愛,如口渴時要飲水似的強烈追求。欲愛是肉體上的愛欲,有愛是對于存在(幸福快樂的存在)的渴求,無有愛是對無存在的渴愛(認爲現實是苦,爲脫離苦對于虛無境界的渴愛)。以上叁種愛,都與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有關。佛陀時代,印度社會風氣墮落,視欲愛爲人生最大之幸福與理想,以至醉生夢死,追求片刻之歡。另一方面亦有認爲現實的存在就是苦因,所以渴求虛無的境界,因此就有否定這些思想叁種愛的名稱。

  在顧法嚴居士所譯的<佛陀的啓示>一書中,把人生痛苦根源的[渴愛],分析的十分透徹:

  苦的根源,就是[渴(愛)]。它造成[來世]與[後有]; 與強烈的貪欲相纏結,隨地隨處舍取新歡。這渴愛有叁:“一]、感官享受的渴愛(欲愛),[二]、生與存的渴求(有愛);[叁]、不再存在的渴求(無有愛)。

  這以各種形式表現的[渴求]、欲望、貪婪、愛著、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續不斷的根源。但卻不能將它視爲最初因,因爲按照佛法說,一切都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的。遁這苦之根源的渴(愛),也是依其他條件而生起的。這條件就是受,而受又依觸而生起,輾轉相依,即構成所謂十二緣起。這在下文再爲詳論。

  由上可知,[渴(愛)]並不是苦之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與最普遍的事實。因此,在巴利文原典的某些地方,集谛的定義中,除了以渴(愛)爲主要的原因以外,還包括了其他的煩惱不淨法,無法詳論,只請牢記一點,這渴(愛)的原因,就是從無明生起的虛妄我見。

  [渴(愛)]一詞的意義,不僅是對欲樂、財富、權勢的貪求與執著,也包括對意念、理想、觀點、意見、理論、概念、信仰等的貪求與執著。根據佛的分析,世間一切困擾紛爭,小至家庭個人之間口角,大至國與國間的戰爭,無不由這自私的[渴(愛)]所引起。從這一觀點看,一切經濟、政治、與社會問題的根本,都在這自私的渴愛。大政治家們想僅從經濟與政治方面去解決國際糾紛,討論戰爭與和平,只觸及問題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根本症結之所在。佛就曾告欣羅叱波羅: “ 世人常感不足,夢寐以求,乃成爲[渴(愛)]的奴隸。]

  [ 渴(愛) ]並不是苦之生起的唯一原因,還包括其他的煩惱不淨法,那就是佛經中所稱的[ 二惑 ]——見惑、思惑;“ 十使 ]——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限于時間,就不能一一細說了。

  四、 苦滅聖谛——苦之止息

  四聖谛中的苦聖谛、苦集聖谛,是流轉緣起。但佛陀開顯的教說,重點是在後面二谛——苦滅聖谛與苦滅之道聖谛的還滅緣起。第叁聖谛的滅,就是涅槃,也即是叁法印中的涅槃寂靜。

  涅槃是梵語,梵文 nirvana,音譯涅槃、泥洹、泥畔等,義譯滅、滅度、寂滅。它的原義是 “從一切系縛中解脫出來、滅除再生于迷妄世界的種種業因” 的境界。換句話說,滅的意思是: 有情可以從相續不斷的苦中得到解脫、解放、自由,而在中國經典中方正嚴肅的翻譯和解釋之下,就使我們初學者滿頭霧水,不知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隨手在經典中找出幾段注解的文字,來看對涅槃的解說:

  [ 譯名涅槃,正名爲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爲義翻,稱爲圓寂,以義充法界,德被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爲寂 ]。<華嚴大疏鈔>五十二。

  [ 涅者言不、槃者言織,不織之義名爲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義,名爲涅槃。槃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涅槃經>

  [槃名爲趣涅名爲出,永出諸趣名爲涅槃、、、、、、永無臭穢諸煩惱故涅槃]<大婆沙論>

  大乘經典中有所謂四種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大涅槃。限于時間,不能一一細說——說也說不明白。我們還是從顧法嚴居士、自巴利文原典裏所譯的有關涅槃的定義和說明:

  [ 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 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得到解脫 。]

  [ 一切有爲法的止息,放棄一切汙染,斷絕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 比丘們啊! 什麼是絕對(無爲)? 它就是貪的熄滅、嗔的熄滅、癡的熄滅。這個,比丘們啊! 就叫做絕對。]

  [ 羅陀啊! 熄滅貪愛,就是涅槃。]

  [ 比丘們啊! 一切有爲無爲法中,無貪最上。就是說; 遠離喬慢,斷絕渴想,根除執著,續者令斷,熄滅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熄。]

  以上摘錄關于涅槃的說明,予我們以概念上認識。有些地方,佛陀說涅槃就是真理:

  [ 他這築在真理上的解脫,是不可動搖的。比丘啊!凡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假法。凡是真實的、涅槃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這種賦禀的人,才是賦有絕對真理。因爲絕對的聖谛就是涅槃,也是實相。]

  絕對的真理是什麼呢? 絕對的真理就是: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凡所有法都是相對的緣起的、無常不永恒的;而沒有恒常不變、亘古永存的絕對實體。希臘哲學家海拉克來圖謂[ 萬法皆無常,常者唯有此萬法無常之理 ],也是這個意思。

  涅槃的境界究竟是什麼? 我們不必討論,那是討論不出結果的。因爲涅槃是證得的,不是說得的。那是佛經中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的境界。不過<佛陀的啓示>一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確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後方能[ 獲得 ]。

  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 錯綜( complex ) ]、迷執、憂、悲、苦惱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狀態所拘縛。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紮紮實實的生活在現在裏,因此,他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 而不參雜絲毫的自我成分在內。他是喜悅的、雀躍的、享受著純淨生活。他的感官怡悅,無所煩憂,心靈甯靜而安詳。他既無自私之欲求、憎恚、愚癡、喬慢、狂傲以及一切染著,就只有清淨、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他的服務精神是最純正的,因爲他不爲自己設想。他不求得、不積儲、甚至于不積儲精神的資糧; 因爲他沒有我的錯覺,而不渴求重生。

  五、 苦滅之道聖谛——八正道

  四聖谛的第四聖谛,是苦滅之道聖谛,簡稱道谛。原來苦的止息,是修道而證得的,所以滅谛的證悟是果,道谛的修行是因。佛陀一生遊行教化四十五年,他以不同的方法、不同語言、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物件宣說這一真谛,在原始經典中,很多地方都說到八正道,此處且舉<八正道經>爲例,以見八正道的內容:

  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後世得福。正思惟者,謂念道不嗔,守忍辱不相侵。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正業者,謂不、不盜、不淫。正命者,于飲食、床臥等不貪,離非法。正精進者,謂行精進。正念者,謂念念不妄。正定者,謂守意護意而不令犯也。

  這是說教方式之一,另外、<雜阿含>七八四經,對八正道的解釋不分世間出世間,而七八五經,則分成世間出世間兩種解釋,世間八正道沒有思維修習四聖谛、及無漏思維的道理,出世間八正道則要修習者不斷思維四聖谛、及無漏思維的道理。經文過長,不再列舉。如果予以簡化,可得下列八項定義:

  [一]正見: 正實的知見。 “二]正思: 正確的思維。

  [叁]正語: 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 端正的行爲。

  [五]正命: 正當的職業。 “六]正勤: 正專的努力。

  [七]正念: 正淨的意念。 “八]正定: 正統的禅定。

  八正道的中心,以正見爲主。正見是對善、惡、淨、染的分別。八正道兼顧世間善法及出世間解脫法,自世間法來說,它是一種倫理學,導引世間信徒去惡向善: 自出世間法來說,由八正道就可建立解脫的知見、而證得涅槃。

  如何依八正道修行證得解脫,留待下節再講。

  第九講 證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

  印度的傳統宗教婆羅門教,向來有以修行而達到身心苦惱之解脫的思想。奧義書哲…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