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4

  ..續本文上一頁學的最終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脫。該書中嘗曰:

  脫離住于彼胸一切之愛欲時,是時死爲不死,而體現爲梵。破壞胸中一切之系縛時,是時死爲不死——此實( 優波尼沙陀 )教旨也。奧義書中所列的修行德目,有真實苦行、梵行、不殺生、慈善、誠實語等。

  耆那教立二谛說,建立精神原理的生命( 有命、靈魂 ),和物質原理的非生命( 無命,非靈魂 ),這是心物對立的二元論。自性清淨的生命被非生命所掩蔽——即微細物質流入生命,名之爲業。此業系縛生命,輪回諸趣; 必修苦行,使舊業消滅,新業不生,生命完全和物質分離,上升到超世間,就是解脫——涅槃。

  有耆那教的自苦派,亦有縱欲快樂的順世派。六師外道中,富蘭那、阿夷多等就是屬于快樂主義者,甚至于有謂愛欲之樂爲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涅槃者。由古代印度的女神崇拜,到後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都與這一思想有關。而苦行尤爲外道普遍的修行方法。如當時的[ 六種苦行外道 ],修自餓、 投淵、赴火、自墜、寂坐,或持牛戒狗戒等修行方法。<本行集經>二十四稱:

  [ 或有裸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臥冢間,或蟻蛭內,猶如蛇居………或複有用沙土煙塵,以塗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發如螺髻,拳攣而住,或複拔發,或拔髭須………]。

  以上種種修行方法,目的無非是求得生天或解脫。但這些苦行或欲樂,都是一些極端的行爲,兩者對于達成人生的理想目的全無益處,皆非證道之因。佛陀在王宮爲太子時 ,當有過欲樂經驗,出家之後,六年苦行,知兩者俱非真義,當摒去苦樂極端,行于中道。

  所以佛陀證道之後,首次在鹿野苑爲五侍者說法時,就爲他們開示中道德目。這在南傳的中阿含<羅摩經>、和漢譯的<過去現在因果經>中都有記述。如<因果經>卷叁記述,佛陀抵達鹿野苑時,五侍者以佛陀在苦行林中,接受農女的乳糜供養,似爲退轉道心,五人不告而別,到鹿野苑修苦行。此際遙見佛陀抵達,相約互不起立禮敬。及至佛陀到達,五人不覺均從座起,禮拜奉迎,互爲執事。佛陀教示五人曰:

  爾時世尊,語喬陳如言: 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何以故,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 鑽智慧火,亦複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棄舍苦樂,行于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于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隨順中道之行,得成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陀的中道思想,首次是在此提出的。以後在大乘佛教中,發展爲空宗以八不爲中道,有宗以叁性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而最初的中道,是指遠離苦行與欲樂兩種極端的修行行方式,以不苦不樂的中正穩健的態度,修持八正聖道。

  二、 八正聖道新诠

  八正道是八種正道,何以用[ 八正道 ]一詞而蓋括之? 因爲在實踐修行上,八正道有其互相資助的關系,必須是齊頭並進,缺一不可,所以把八正道看成[ 單一名詞 ]。如<雜阿含 >七八七經謂:“ 正見者能生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七八八經中亦有相似的教示。現在根據原始經典的教示,予以簡化及語譯如下:

  [一]、正見:正見的意思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人生觀。自世間法來說,做爲一個佛教信徒,要正確的認識善惡業報,叁世因果。並且崇信叁寶,孝順父母,守五戒,行十善,這是世間正見; 以出世間正見來說,就是徹見緣起法、四聖谛的智慧,用正覺去觀察,用正思維去抉擇,向涅槃之路精勤修持。

  與正見相反的是邪見,就是一切錯誤的見解。諸如懷疑因果,否定業報,不知緣起法、四聖谛,執著于身見、邊見、戒禁取見等等。正是因爲當時印度社會邪說充斥,所以佛陀說八正道,首先以正見總其綱領。

  [二]、正思維: 思維是思量分別,正思維、是由正見所引起的正確的思量分別,這是指叁業中的意業而言。自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來說,都是指無欲、無嗔、無害心叁種想法。即是說在思維上遠離一切貪、嗔、癡、慢、疑等煩惱,而保持心理上的純正。這種無貪、無嗔、無害之心的純正意志,表現出的行動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

  [叁]、正語: 是正確的、如法的語言。這是指叁業中的語業而說的。經典上說,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是十惡業中的四種語業。妄語就是虛僞不實的慌話,绮語就是有挑逗性的輕薄話,兩舌是挑撥離間、破壞他人感情或從中謀取利益的假話,惡口是粗暴鄙俗、或尖刻惡毒的的罵人話。修道的人,遠離以上四種口業,以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對待他人,以啓發他人的向道之心。

  [四]、正業: 是正當的、如法的行爲,這是叁業中的身業而說的。經典上說,殺生、偷盜、邪淫是身體的叁種惡業,殺生不僅指殺人,包括故意殺害一切生命; 偷盜是竊取他人財物,雖一針一線之微,不告而取即謂之偷; 邪淫,是不正當的性行爲。熹離以上叁種惡業,進一步愛護生物,布施資財,宣揚正法,保持夫婦的正常關系( 出世間法要完全斷絕愛欲 ),這就是正業。

  [五]、正命: 正命是正當的生計,也即是遠離邪命,佛陀住世時代。社會上有[ 五邪命 ]——五種以詐欺爲手段謀生的職業,是:“ 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 ]。這就像現在的江湖術士,看相算命,風水地理,以至于乩童神棍,自稱通靈,或自稱有神通,有鬼神附體等等,來謀取錢財。

  正當的資命生計,不但不開賭場、開妓院、販買毒品,同時也不從事屠宰、捕魚、打獵等傷害生命的行業。更進一步說,間接傷害生命如販買獵槍漁具,也是義不當爲。

  [六]、正精進: 正當的努力。依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來修行,相續無間,勇猛策進,是正精進。<大智度論>中以[ 四正勤 ]爲精進目標,即已生惡爲斷除,未生惡使不生,未生善爲生起,已生善使增長。不僅修道上努力精進,在世間法上說,或研究學問,或經營事業,或從事任何職業,都應該精進不懈,始能有所成就。如果遊手好閑,懈怠墮落,虛度一生,與草木同朽,實在可憫。

  [七]、正念、正念是正淨的憶念,修道的人以[ 四念處 ]爲正念,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世間法來說,時時提高警覺,保持冷靜清醒,以免因疏忽而造成重錯誤。如攀高失足,駕車肇禍,都是不能保持正念所致。

  [八]、正定: 正定,是精神集中、與心境平靜。這在出世間法說,是正確的,正統的禅定。禅定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留在後面再說。在世間來說,一個有修養、或擔大任的人,亦必有相當的定力。<大學>一書謂:“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此可見,定力是一種精神修養。如果遇事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如何能擔當重任呢?

  叁、 叁十七助道品

  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是澈見緣起法。而四聖谛是體悟緣起的方便法門。所以佛陀一生教化,以四聖谛爲教法綱要。而四聖谛中尤爲重要的,是道之實踐,由修八正道而達于涅槃。所以原始佛教經典中,曾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討論這個問題。後來部派佛教以八正道爲基礎,組織成[ 叁十七助道品 ],作爲實踐的綱領,茲略述如下:

  叁十七助道品,亦名叁十七支,或叁十七菩提分法。簡分爲七科,名目如下:

  [一]、四念住:亦有譯爲四念處者。念是憶念,住是安住,即憶念安住于以下四者:

  (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 亦有譯爲四正斷者。正勤是以正見的基礎上勤求精進。四正勤即:

  (1)已生善令得增長。(2)未生善令得生起。

  (3)已生惡令得斷除。(4)未生惡令不生起。

  [叁]、四如意足:亦有譯爲四神足者。足爲所依之義,如意爲所願皆隨。四如意足是:

  (1)欲如意足。(2)勤如意足。(3)念神足。(4)思神足。

  [四]、五根: 根有生長及護持兩種意義,如樹之有根,能開花結果; 修道者依此五根,能成道果; 樹根能護持其枝葉鮮潤,此五根能護持道念不令喪失。五根是:

  (1)信根。(2)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五力: 力者,于前五根,有增長發生之力量,能排除一切障礙,不爲他法所伏,而能摧折他法。五力是:

  (1)信力。(2)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七菩提分: 菩提譯爲覺,故又名七覺支。這是由前之根力既固,由慧力發出正智,善能覺了。這七覺支是:

  (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除覺支。(5)舍覺支 。(6)定覺支。(7)念覺支。

  [七]、八正道分: 此即(1)正見。(2)正思維。(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其實,叁十七道品前面的二十九品,部分仍是自八正道開展而來。如四念住,就與八道中的正念相同。四正勤,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進。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與四正勤全部,五根中的精進根,五力中的精進力,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遁進全都相同。四念處又與五根中的念根,五力中的念力,七覺支中的念覺支,八正道中的正念重複。八正道中的正定,又見之于四如意足中的定如意足、五根中的定根、五力中的定力等等,認真對照,不重複的不過十二叁個專案而已。

  四、 戒定慧叁學

  實踐修行的德目,基本上仍是以八正道爲基礎。八正道可攝入戒、定、慧叁學,所以修戒、定、慧,也就是修八正道。其統攝的情形是:…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