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太子正当壮盛,他逼迫父王逊位,自已继位为王。他想起多年前的誓言,乃整顿四兵,讨伐迦毗罗卫。他大军行进中,前哨回 报说: 佛陀坐在前面道旁的枯树之下。毗琉璃王对于释迦族虽然怀恨,但对佛陀仍是十分尊敬。他策马到了前面,下马到佛陀坐处,行礼问讯,并说:
[ 世尊,那边有很多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遮阴,世尊为何坐在枯树下呢? ]
[ 大王,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遮阴,但是亲族之荫更胜树荫。]
——佛陀是说: 拘萨罗和迦毗罗卫是亲族之邦,何必自相残杀呢?
毗琉璃王虽然暴戾,但也为佛陀沉痛的比喻所感动,他为了敬重佛陀,乃下令收兵。
经典上说,佛陀对于祖国的被攻,如是作了三次营救,但毗琉璃王第四度出兵时,佛陀不能再去阻挠,毗琉璃王大军攻下迦毗罗卫,释迦族人几无遗类。
佛陀晚年,另外几件打击,是几个大弟子先他而入涅槃——死亡。
佛陀六十岁以前,他的独子罗侯罗就逝世了。但在将近八十岁的时候,佛陀倚为左右手臂、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逝世,使他感到落寂而凄怆。舍利弗和佛陀年岁不相上下,也快八十岁了,他生了病,回到王舍城的伽罗臂拿伽村疗养。一天,舍利弗的侍者均头,捧著舍利弗的遗物,找到佛陀住所,阿难出来迎住他,均头哭欣舍利弗逝世的经过。阿难去禀告佛陀说:“ 世尊呀! 沙弥均头来告,他说舍利弗去世了。他携来了舍利弗所遗留的钵和衣服。世尊呀!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禁不住全身颤抖,觉得四方顿成黑暗。]
佛陀骤然闻知,内心悲怆可想而知,他强忍悲怀,晓谕哭倒在地的阿难说:
[ 阿难呀! 我不是平常就教导你们吗,和心爱的人,总有别离的一天。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永久不变的,一株大树,它的一枝可能先行枯朽,和这道理是一样的。阿难呀!你们要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可依靠他人; 以法为洲,依靠法,不可依靠其他。]
舍利弗逝后不久,又一噩耗传来一目犍连为教殉难了——目犍连晚年在外传道,在经过伊私阇山区的时候,为裸形外道发现,自山上推下乱石,目犍连无从躲避,被砸死了。这对晚年的佛陀来说,又是一件痛心的打击。过了不久,在一个月满之夜,举行布萨仪,佛陀在月光下,环视周围众多比丘,不见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面孔,不禁落寂伤感的说:
[ 比丘们呀! 自从舍利弗和目犍连逝世以后,这个集会,对我而言,真是空虚不堪。不见他们两人的面孔,使我寂寞愁伤。]
佛陀一生,总是安慰悲伤的人,予这些人以慰藉和勉励,他自己从不曾有过如此落寂。不过,佛陀是人间觉者,不是沈缅于愁伤的人。他继续的说:
[ 但是,比丘们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是永久不变的,这才是真理。比丘们呀! 大树也会有几支枝干先行枯萎,和这个道理一样,他们两个人先我而去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比丘们呀呀! 所以我说: “ 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 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
——洲,是河中之岛,能予舟楫以依靠。以己为洲,以法为洲。就是[ 自皈依,法皈依。”以上两段教谕,见于<杂阿含经>,也见于<相应部经典。
四、 最后游化
佛陀最后的一次游行教化,是他八十岁时候的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著佛陀这一次游化的情形:
尔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我今欲往波吒离邑。阿难陀言: 如是,世尊,即与诸毖刍随从世尊,发摩揭陀国渐次游行,行至波吒离邑住底制边。时彼邑人闻佛来至,悉皆聚会至底制边处………
波吒离,是恒河南岸的渡口,即是后来阿育王时代的华氏城。第二天,在渡口上挤满了为佛陀送行的人潮,摩揭陀国大臣禹舍也是送行者之一。他随在佛陀身后,依依不舍的说:“ 世尊呀! 我想在今天世尊经过的地方造一座门楼,命名为瞿昙门,把今天世尊经过的渡船场,命名为瞿昙渡船场。]
禹舍面前所立的,是一个高龄八十的衰病老人,他身著坏色之衣,手持乞食之钵,他没有权势,没有财宝。然而,大臣禹舍和无数送行者,都以最诚挚的心情,最崇高的敬意,来为他送行惜别——这就是世尊、这才是真正的世尊,为世人所尊崇的佛陀。
佛陀一行人渡过恒河,向北前进。他们行程极慢,日行十余里,后来到达跋耆国的首毗舍离城。这时已到了雨季,气侯酷热潮湿,佛陀命随行比丘到各地度雨安居,他自己由阿难陪著住入了城外的大林精舍。但八十岁的佛陀,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受不了酷热和霉雨,竟自病倒了——他风湿痛复发,胃肠也不适。佛陀以定力克服肉体的痛苦,挣扎了两三个月,雨季结束,健康渐渐恢复。但是佛陀自己知道,入涅槃已为时不远了。
一天,佛陀在树荫下设座憩息,在旁随侍的阿难说: “ 世尊呀! 庆幸世尊痊愈,在世尊病重那些日子里,我有天地昏暗无光的彷徨感觉。但想到世尊对僧伽的事情,还没有遗训,一定不致于就此涅槃,我心中才感到安堵。]
佛陀回答他说:“ 阿难呀! 你所期待的是错误的。僧伽还对我期待什么呢? 我已从各种角度,把应说的全说了。在我的说教里面,并没有隐瞒弟子,没有俗说的 “老师还保留一点儿” 的秘密奥义。]佛陀继续说:“而且,阿难呀! 我不以为我是僧伽的领导者,或是以为所有的比丘都依赖著我; 因此,在我死后,并没有道理由我来指定僧伽的继承人。]
最后,佛陀强调的说: “ 阿难呀! 你们应该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难呀! 现在或者当我去世后,能够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伽中的最高者。]
五、 大般涅槃
佛陀病愈后,各地结夏的弟子也都回到大林精舍。佛陀带著一行人离开毗舍离,向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前进。途中经过班陀村、诃帝村、祥婆村等地,这一天,到了末罗国的波婆村。波婆村有一个锻冶工人纯陀,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他闻知佛陀经过该地,为了表示敬意,他备下了丰盛的午餐,请佛陀一行人光临。
据说纯陀供养的食物中,有一种菌类的蘑菇,汉译经典中叫做[ 旃檀耳 ]的,佛陀吃了这种东西,不久就腹痛如绞( 据巴宙教授所译<南传大般涅槃经>所载: 佛陀食前曾告 知纯陀,将旃檀耳尽奉给他一人吃,其他食物分给众比丘。并且,他食剩余的旃檀耳,命纯陀埋藏于地下,不令他人食 )。佛陀摄心自持,语阿难曰:“ 我等去拘尸那罗吧! ]
佛陀涅槃后,当时各地流传著一首偈子,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是这样的: 吃下了苦工纯陀的供应,世尊得了病——是足以致死的重病。
吃下了供养的蘑菇,得了腹痛的病。
而泻肚的世尊说到: 我们到拘尸那去吧。
这首朴实的偈子,是当时各地弟子,对佛陀由发病而涅槃传闻的定型。
佛陀一行人往拘尸那进行,到了中途,佛陀体力已尽,对阿难说:
[ 阿难呀! 我已经疲倦了,到林下休息吧! ]
阿难说:“ 遵命,世尊。]一行人进入一片树林,佛陀说: “阿难,我今背痛,汝将袈裟折为四重,我欲偃卧以自休息。]阿难在两株并排的沙罗双树下,铺上一个简单的垫褥,佛陀右胁而卧,阿难以一件折为四重的袈裟垫在佛陀背下,以减轻其背痛。
——<阿舍经>上说,这片树林名叫牛角沙罗林,在拘尸那城东数里之处。经典上所
的[ 沙罗双树 ],事实上就是两株并列的沙罗树。这两株树,因佛陀涅槃而名垂千古。
佛陀最后的一句话,是: “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说完这句遗言,佛陀进入涅槃。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一、 佛经结集
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大多数伤感异常; 只有少数证果的弟子静坐冥想,默念佛陀教法:“ 成者必坏,盛者必衰,生者必死,合者必离。”感叹著虽佛陀亦不能逾此法则。这时有一个名叫跋难陀的比丘,他是 “六群比丘”中的一个,竟当众宣称:“ 诸位同修们呀! 不必悲伤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时时以戒律约束我们,使我们不得自由,如今佛陀不在了,从现在起,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了。]
当时心情悲伤的众比丘听了都保缄默,而上座弟子大迦叶听到却十分忧心。他恐僧团戒律废弛,[ 如来甚深妙法成灰烬 ],应把佛陀遗教,结集制为成典,庶可永久做弟子们的指导,于是在为佛陀治丧完毕后,发起遗教结集。此事得到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支援,僧团中也选出五百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郊外的毕波罗窟进行结集。
结集,我们想像中是[ 编辑 ]的意思,事实不然,那是五百比丘共集一堂,选出一名比丘,背诵佛陀说过的教法或戒律。一段一段的背诵出来,由上座长老鉴定无误,再由全体合诵,如无异议,就算[ 定稿 ]。在这次结集中,由大迦叶任[ 主席 ],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原始圣典<四阿含经> (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为期三月结集完成。此称为五百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据说,在毕波罗窟结集进行之际,未与斯选的千余比丘,亦别为集会,由师婆迦主持,另行结出了经、律、论、杂、禁咒五藏,此称为窟外结集,或大众部结集。
佛陀灭度后,僧团由大迦叶领导。大迦叶苦行第一,齿德俱尊,众无异言。二十年后,大迦叶传法于阿难。阿难这时已七十多岁,他多闻第一,众人翕服。这以后,阿难传法于末田地,末田地传法于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传法于优婆鞠多。佛经上说:“ …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