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8

  ..續本文上一頁太子正當壯盛,他逼迫父王遜位,自已繼位爲王。他想起多年前的誓言,乃整頓四兵,討伐迦毗羅衛。他大軍行進中,前哨回 報說: 佛陀坐在前面道旁的枯樹之下。毗琉璃王對于釋迦族雖然懷恨,但對佛陀仍是十分尊敬。他策馬到了前面,下馬到佛陀坐處,行禮問訊,並說:

  [ 世尊,那邊有很多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陰,世尊爲何坐在枯樹下呢? ]

  [ 大王,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陰,但是親族之蔭更勝樹蔭。]

  ——佛陀是說: 拘薩羅和迦毗羅衛是親族之邦,何必自相殘殺呢?

  毗琉璃王雖然暴戾,但也爲佛陀沈痛的比喻所感動,他爲了敬重佛陀,乃下令收兵。

  經典上說,佛陀對于祖國的被攻,如是作了叁次營救,但毗琉璃王第四度出兵時,佛陀不能再去阻撓,毗琉璃王大軍攻下迦毗羅衛,釋迦族人幾無遺類。

  佛陀晚年,另外幾件打擊,是幾個大弟子先他而入涅槃——死亡。

  佛陀六十歲以前,他的獨子羅侯羅就逝世了。但在將近八十歲的時候,佛陀倚爲左右手臂、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逝世,使他感到落寂而淒怆。舍利弗和佛陀年歲不相上下,也快八十歲了,他生了病,回到王舍城的伽羅臂拿伽村療養。一天,舍利弗的侍者均頭,捧著舍利弗的遺物,找到佛陀住所,阿難出來迎住他,均頭哭欣舍利弗逝世的經過。阿難去禀告佛陀說:“ 世尊呀! 沙彌均頭來告,他說舍利弗去世了。他攜來了舍利弗所遺留的缽和衣服。世尊呀! 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我禁不住全身顫抖,覺得四方頓成黑暗。]

  佛陀驟然聞知,內心悲怆可想而知,他強忍悲懷,曉谕哭倒在地的阿難說:

  [ 阿難呀! 我不是平常就教導你們嗎,和心愛的人,總有別離的一天。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是永久不變的,一株大樹,它的一枝可能先行枯朽,和這道理是一樣的。阿難呀!你們要以自己爲洲,依靠自己,不可依靠他人; 以法爲洲,依靠法,不可依靠其他。]

  舍利弗逝後不久,又一噩耗傳來一目犍連爲教殉難了——目犍連晚年在外傳道,在經過伊私阇山區的時候,爲裸形外道發現,自山上推下亂石,目犍連無從躲避,被砸死了。這對晚年的佛陀來說,又是一件痛心的打擊。過了不久,在一個月滿之夜,舉行布薩儀,佛陀在月光下,環視周圍衆多比丘,不見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面孔,不禁落寂傷感的說:

  [ 比丘們呀! 自從舍利弗和目犍連逝世以後,這個集會,對我而言,真是空虛不堪。不見他們兩人的面孔,使我寂寞愁傷。]

  佛陀一生,總是安慰悲傷的人,予這些人以慰藉和勉勵,他自己從不曾有過如此落寂。不過,佛陀是人間覺者,不是沈緬于愁傷的人。他繼續的說:

  [ 但是,比丘們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是永久不變的,這才是真理。比丘們呀! 大樹也會有幾支枝幹先行枯萎,和這個道理一樣,他們兩個人先我而去了,因爲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比丘們呀呀! 所以我說: “ 以自己爲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 以法爲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

  ——洲,是河中之島,能予舟楫以依靠。以己爲洲,以法爲洲。就是[ 自皈依,法皈依。”以上兩段教谕,見于<雜阿含經>,也見于<相應部經典。

  四、 最後遊化

  佛陀最後的一次遊行教化,是他八十歲時候的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著佛陀這一次遊化的情形: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我今欲往波吒離邑。阿難陀言: 如是,世尊,即與諸毖刍隨從世尊,發摩揭陀國漸次遊行,行至波吒離邑住底製邊。時彼邑人聞佛來至,悉皆聚會至底製邊處………

  波吒離,是恒河南岸的渡口,即是後來阿育王時代的華氏城。第二天,在渡口上擠滿了爲佛陀送行的人潮,摩揭陀國大臣禹舍也是送行者之一。他隨在佛陀身後,依依不舍的說:“ 世尊呀! 我想在今天世尊經過的地方造一座門樓,命名爲瞿昙門,把今天世尊經過的渡船場,命名爲瞿昙渡船場。]

  禹舍面前所立的,是一個高齡八十的衰病老人,他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他沒有權勢,沒有財寶。然而,大臣禹舍和無數送行者,都以最誠摯的心情,最崇高的敬意,來爲他送行惜別——這就是世尊、這才是真正的世尊,爲世人所尊崇的佛陀。

  佛陀一行人渡過恒河,向北前進。他們行程極慢,日行十余裏,後來到達跋耆國的首毗舍離城。這時已到了雨季,氣侯酷熱潮濕,佛陀命隨行比丘到各地度雨安居,他自己由阿難陪著住入了城外的大林精舍。但八十歲的佛陀,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受不了酷熱和黴雨,竟自病倒了——他風濕痛複發,胃腸也不適。佛陀以定力克服肉體的痛苦,掙紮了兩叁個月,雨季結束,健康漸漸恢複。但是佛陀自己知道,入涅槃已爲時不遠了。

  一天,佛陀在樹蔭下設座憩息,在旁隨侍的阿難說: “ 世尊呀! 慶幸世尊痊愈,在世尊病重那些日子裏,我有天地昏暗無光的彷徨感覺。但想到世尊對僧伽的事情,還沒有遺訓,一定不致于就此涅槃,我心中才感到安堵。]

  佛陀回答他說:“ 阿難呀! 你所期待的是錯誤的。僧伽還對我期待什麼呢? 我已從各種角度,把應說的全說了。在我的說教裏面,並沒有隱瞞弟子,沒有俗說的 “老師還保留一點兒” 的秘密奧義。]佛陀繼續說:“而且,阿難呀! 我不以爲我是僧伽的領導者,或是以爲所有的比丘都依賴著我; 因此,在我死後,並沒有道理由我來指定僧伽的繼承人。]

  最後,佛陀強調的說: “ 阿難呀! 你們應該以自己爲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以法爲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難呀! 現在或者當我去世後,能夠以自己爲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以法爲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伽中的最高者。]

  五、 大般涅槃

  佛陀病愈後,各地結夏的弟子也都回到大林精舍。佛陀帶著一行人離開毗舍離,向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前進。途中經過班陀村、诃帝村、祥婆村等地,這一天,到了末羅國的波婆村。波婆村有一個鍛冶工人純陀,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他聞知佛陀經過該地,爲了表示敬意,他備下了豐盛的午餐,請佛陀一行人光臨。

  據說純陀供養的食物中,有一種菌類的蘑菇,漢譯經典中叫做[ 旃檀耳 ]的,佛陀吃了這種東西,不久就腹痛如絞( 據巴宙教授所譯<南傳大般涅槃經>所載: 佛陀食前曾告 知純陀,將旃檀耳盡奉給他一人吃,其他食物分給衆比丘。並且,他食剩余的旃檀耳,命純陀埋藏于地下,不令他人食 )。佛陀攝心自持,語阿難曰:“ 我等去拘屍那羅吧! ]

  佛陀涅槃後,當時各地流傳著一首偈子,是這樣說的:

  我聽說是這樣的: 吃下了苦工純陀的供應,世尊得了病——是足以致死的重病。

  吃下了供養的蘑菇,得了腹痛的病。

  而瀉肚的世尊說到: 我們到拘屍那去吧。

  這首樸實的偈子,是當時各地弟子,對佛陀由發病而涅槃傳聞的定型。

  佛陀一行人往拘屍那進行,到了中途,佛陀體力已盡,對阿難說:

  [ 阿難呀! 我已經疲倦了,到林下休息吧! ]

  阿難說:“ 遵命,世尊。]一行人進入一片樹林,佛陀說: “阿難,我今背痛,汝將袈裟折爲四重,我欲偃臥以自休息。]阿難在兩株並排的沙羅雙樹下,鋪上一個簡單的墊褥,佛陀右脅而臥,阿難以一件折爲四重的袈裟墊在佛陀背下,以減輕其背痛。

  ——<阿舍經>上說,這片樹林名叫牛角沙羅林,在拘屍那城東數裏之處。經典上所

  的[ 沙羅雙樹 ],事實上就是兩株並列的沙羅樹。這兩株樹,因佛陀涅槃而名垂千古。

  佛陀最後的一句話,是: “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說完這句遺言,佛陀進入涅槃。

  第十二講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一、 佛經結集

  一代聖哲釋迦牟尼世尊,在拘屍那城外的牛角沙羅林涅中,于沙羅雙樹下大般涅槃,經典上說:“ 大地震動,流星晝現,諸方熾然,于是虛空中諸天擊鼓………]。

  佛陀涅槃,隨行的弟子,大多數傷感異常; 只有少數證果的弟子靜坐冥想,默念佛陀教法:“ 成者必壞,盛者必衰,生者必死,合者必離。”感歎著雖佛陀亦不能逾此法則。這時有一個名叫跋難陀的比丘,他是 “六群比丘”中的一個,竟當衆宣稱:“ 諸位同修們呀! 不必悲傷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時時以戒律約束我們,使我們不得自由,如今佛陀不在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了。]

  當時心情悲傷的衆比丘聽了都保緘默,而上座弟子大迦葉聽到卻十分憂心。他恐僧團戒律廢弛,[ 如來甚深妙法成灰燼 ],應把佛陀遺教,結集製爲成典,庶可永久做弟子們的指導,于是在爲佛陀治喪完畢後,發起遺教結集。此事得到摩揭陀國阿阇世王的支援,僧團中也選出五百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郊外的畢波羅窟進行結集。

  結集,我們想像中是[ 編輯 ]的意思,事實不然,那是五百比丘共集一堂,選出一名比丘,背誦佛陀說過的教法或戒律。一段一段的背誦出來,由上座長老鑒定無誤,再由全體合誦,如無異議,就算[ 定稿 ]。在這次結集中,由大迦葉任[ 主席 ],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原始聖典<四阿含經> (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爲期叁月結集完成。此稱爲五百結集或上座部結集。

  據說,在畢波羅窟結集進行之際,未與斯選的千余比丘,亦別爲集會,由師婆迦主持,另行結出了經、律、論、雜、禁咒五藏,此稱爲窟外結集,或大衆部結集。

  佛陀滅度後,僧團由大迦葉領導。大迦葉苦行第一,齒德俱尊,衆無異言。二十年後,大迦葉傳法于阿難。阿難這時已七十多歲,他多聞第一,衆人翕服。這以後,阿難傳法于末田地,末田地傳法于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傳法于優婆鞠多。佛經上說:“ …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