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9

  ..續本文上一頁百年之間,五師相傳,法水一味。”僧團仍然維持著佛陀住世時的教風。但在佛陀滅度後一百一十年的時候,由于[ 十事非法诤 ]事件,教團開始了第一次分裂。

  ——近代學者稱未分裂前的教團爲原始佛教,亦有稱佛陀住世時的教團爲根本佛教。而分裂後的佛教,後世稱之爲部派佛教。

  十事非法诤事件件,發生在毗舍離城,是該城比丘在戒律上的偏差行爲。毗舍離城的比丘,于每月的八日、十五日等幾天,持著盛了水的缽,站在街頭向路人募化,聲稱投錢入水者可獲吉祥。路人有投錢者,亦有非議出家人不該向人募化財物者。據說的耶舍長老途經該地,獲知此種情形,不以爲然,乃加以製止。該城比丘不服,反而共逐耶舍。耶舍奔走各地,欣諸上座長老。諸長老一致譴責,毗舍離比丘也遙爲聲辯。

  事實上,毗舍離城比丘違犯戒律的行爲不止這一件,計有十項之多。<五分律>中記戴著[ 十事非法诤 ]的內容,其名稱是: 一,鹽姜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淨。叁,複坐食淨。四,越聚落食淨。五,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六,飲阇樓伽酒淨。七,作坐具隨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求聽淨。十,受畜金銀淨。

  以上十條,都是不合戒律的,違犯者是不淨。而這些比丘們認爲是 “淨” ,那就是化非法爲合法。那時佛滅未久,竟有比丘提出這種主張,就難怪上座部長老們認爲事態嚴重。最後雙方協定重行結集,以論是非。這次結集在毗舍離城召開,與會者七百人,由耶舍長老主持,雙方各舉出四人爲審辯,會中重誦戒律,逐事審辯,結果斷定毗舍利城比丘非,上座長老獲得勝利。據說該城比丘不服,另行集合了上萬人自行結集,自此僧團分裂爲上座、大衆兩部,各行其是。

  又過了一百二十多年——西元前二五一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代,又有第叁次結集的舉行。原來阿育王崇信佛教,對僧伽的供養十分豐厚,一般外道窮于衣食者,也改換僧裝,混入僧團,一方面獲得衣食供養,同時把外道的教義混入佛法經義中。阿育王爲辨別真僞,乃有第叁次結集之舉。地點在國都華氏城——即早年的波吒離邑。由長老目健連子帝須主持,千名精通叁藏的比丘參加。據說,這一次結集,會中誦出經、律、論叁藏,目犍連子帝須以會中辯論的記錄,編輯爲一部 <論事> ,計有千條之多,記下了正反面辯論的意見。後來有兩百六十多條傳下來,這時上座部大衆部又各自分裂, <論事> 中已有化地部、犢子部的名稱。

  在佛陀入滅後六百年間,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代,還有一次第四次結集。以世友菩薩爲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薩( 在家優婆塞 )參加,造出注釋經律論叁藏的釋文各十萬頌——即<優婆提>十萬頌以注镦一釋經藏,<毗奈耶毗婆沙 >十萬頌以注釋律藏,<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以注釋論藏。後來只有<大毗婆沙論>流傳下來,其他的已失傳了。

  這一次結集有了文字記錄,據說是镂于銅片之上,封于石函之中,不許妄傳國外。

  二、 部派佛教時代

  由佛陀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以[ 十事非法诤 ]導致佛教分裂( 另一說謂佛教分裂系大天五事所致 ),到西元一世紀中葉,這四百年左右,在佛教史上稱爲部派佛教時代。

  在第一次結集時,就有上座部和大衆部名稱的出現,但真正分裂是第二次結集以後的事。所謂[ 上座 ]二字,是以比丘出家久暫計算的。由初出家到九年以內名曰下座,出家十至十九年名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名曰上座,五十年以上則稱長老。而上座比丘及長老,,多爲老成持重,思想較爲保守者; 至于[ 大衆 ]二字,則多爲下座年輕比丘,人數衆多,多爲思想較開明而進取者。最初分裂,只分爲上座大衆兩部,後來這兩部又各以對法義見解之不同,由大衆部中又分裂出八部,由上座部中又分裂出十部,加上座大衆本部,共有二十部之多,一般之爲小乘二十部。此處限以篇幅,不能一一細述,略舉具有代表性者如下:

  在上座部中,以最早分裂出來的說一切有部爲代表。上座部本來是繼承大迦葉的遺教,首弘經教,次弘律論。佛陀入滅後叁百年間,長老迦多延尼子,爲對抗大衆部盛倡新說,強固本部理論,他主張首弘論藏,經、律爲次,以此與上座部分裂,自成說一切有部。他造<阿毗達磨發智論>,組織有部教義。第四次結集時所造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就是以<發智論>爲主依,<六足論>爲旁依而編纂完成的。有部哲學理論,主張[ 我空法有 ],並且是[ 叁世實有,法體恒有 ]。最具體扼要闡述有部理論的著作,是世親菩薩所造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也就是中國俱舍宗所依的論典。

  大衆部的理論,與上座部是對立的。例如該部最早分裂出來的一說部,認爲[ 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 ]。而 “名” 就是 “說” ,故名一說。大衆部還分出了一個說出世部,認爲佛說的法,都是出世間之法,故名說出世部。大衆部還分出了一個多聞部,後來在多聞部出家的诃梨久跋摩,造<成實論>,其學說就是[ 我法皆空 ],也是後來中國成實宗所依的論典。

  叁、 大乘思想的興起

  佛陀滅度後五百年頃,大約在西元第一世紀間,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逐漸出現。

  所謂大小乘的 “乘” ,是運載的意思。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如鹿車羊車,只能用以自載; 大乘如牛車象車,自載兼以載人。而所謂小乘,是大乘佛教興起後,所加給以前佛教貶抑性的名稱,而不是部派佛教自居爲小乘。

  大乘思想的興起,自曆史觀點來看,仍是從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當然並不是由部派佛教演變爲大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這其間,受到大衆部的影響尤大。大乘思想的特征,在于其利他精神——即所謂菩薩乘的精神。照大乘學者看,小乘之所以爲小,在于其思想保守,墨守成規,對經典的解釋固定化,對戒律的條文一成不變。具有大乘思想的無名學者認爲:與其追求經典文字表面的意義,無甯追求經典文字背後的精神。在這種觀念思想影響下,大乘經典逐漸出現,而最早出現的是般若一系的經典。

  如此說來,大乘經典豈不是非佛陀所說了麼? 誠然如此,[ 大乘非佛說 ]不是新課題,它在國際學界已討論了數百年之久。不過,當初編纂經典,冠以 “佛說” 的那些無名天才學者,他們並沒有僞造經典的意識,他們充滿信心的認爲:唯有這樣說,才是佛陀的本懷。在出現于四、五世紀間的<大乘莊嚴經論>卷二中稱:[ 有人嶷此大乘經典非佛所說,雲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論中列舉出了八點理由,其中有一條大意說:如此深廣的妙法,不是佛說,誰能說得出呢?

  本來,佛法不一定須由佛親口所說,因爲宇宙間本然的理則,是佛所證悟,而非佛所製定。佛陀曾說:[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法住,法界安住。”佛說的法,是宇宙真理,佛弟子與佛所證的真理,程度上雖有不同,而真理的本質無異。佛弟子以其所證悟的真理對衆宣說,也可稱之爲佛法。因此,佛經中載有佛法系由五種人所說,即佛說,佛弟子說,天人說,神鬼說,化人說。

  不過,編纂大乘經典的學問僧們,以婆羅門種姓出身的學者居多,他們自幼都受過婆羅門教育,以後才皈依佛教出家,所以後世的佛經有明顯的 “梵化” 傾向。並且對佛陀的聖化也逾趨明顯,這就模糊了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

  四、 中觀學派與瑜伽學派

  西元第一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一般都把他分爲叁期。首先是大乘經典次第出現,繼般若一系的經典之後,寶積、華嚴、法華、維摩、及淨土經典也先後出現了。而在西元叁、四世紀間,以龍樹菩薩創立的 “中觀學派” 爲大乘佛教的主流。中期大乘,約當西元五、六世紀二百間,涅槃、勝鬟、菩薩藏、解深密等經先後出現,無著、世親的 “瑜伽行學派” 成爲此一時期的主流。晚期大乘,約當西元七至十世紀,此時期內密教經典出世,密宗盛行,到了西元十一世紀末期,印度佛教就滅亡了。

  印度一代大哲龍樹,住世年代約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間,他是南印度婆羅門種 姓,自幼受婆羅門傳統教育,後來皈依佛教。當時南印度已有大乘經典流行,他讀之不以爲走足,傳說他遊行北印度時,自雪山地區一個老比丘處得到一部分大乘經典,又在大龍族聚居之地得到許多大乘經典,這樣就更充實了他的大乘理論。他回到南印度,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組織起來,完成了 “緣起性空” 的宗教哲學體系。

  原來龍樹住世時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諸法或常或斷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 “我空法有” ,且 “叁世實有,法體恒有” 思想。他造諸論典, “破邪顯正” ,這種思想表現在<中觀論>一書中。如“八不偈”所稱: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八不,其實就是全盤否定——自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諸戲論。諸法空性,亦表現在 “叁是偈”上。即所謂:

  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關于緣起,見本文第五講,此處不贅。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除 <中觀論外,主要的尚有 <十二門論> , <大智度論> 等。繼承龍樹學說的,是他的弟子提婆。提婆所著的 <百論> ,與龍樹的 <中論> 及 <十二門論> ,合稱叁論。是後來我國叁論宗所依論典。而龍樹、提婆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爲 “中觀學派” ,亦稱 “空宗”。

  龍樹、提婆的空觀,是以諸法無自性立論,並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惟傳至後世,則流爲 “頑空” ——學者執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設有; 于勝義谛,真理亦無。此謂之 “惡取空” ,亦稱 “沈空” 。佛滅後九百年傾,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爲矯治當時沈空之弊,而標示 “有” 義。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諸法實有,而是破我法二執後所顯示的 “真空妙有” 。這在印度稱爲 “有宗” ,亦稱 “瑜伽行學派” 。

  無著住世年代,約爲西叁九五至四七零年之間。據說天宮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爲無著說 <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 、<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 、<金剛般若論> 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與其弟世親把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 “瑜伽行學派” 。但彌勒不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也許世間另有一個名叫彌勒的人。或者,五部大論根本是無著的著作,假托彌勒之名行世的。更可能的是,早在無著之前,就有許多無名的飽學的瑜伽師,而無著是繼承他們學說而加以發揚的。

  西元七世紀,玄奘大師遊學印度,帶回此學派經典,依此建立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

  印度的大乘佛教,以此中觀、瑜伽二派爲代表。唐代義淨于 <南海寄歸內法傳>稱:

  [ 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 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

  五、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

  近代歐洲的佛學研究者,以印度爲中心,把佛教區分爲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南傳佛教,最早是以錫蘭爲中心,包括以後傳布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區; 北傳佛教最早是以中國爲中心,包括著以後的西藏、日本、朝鮮等地區。所謂南傳北傳,只是地理上的區別,並不以大小乘佛教爲區分,大致上說,南傳者爲小乘佛教——他們自己則稱爲上座部佛教; 而北傳者則均爲大佛教。

  南傳佛教中心錫蘭之有佛教,始于西元前叁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代。阿育王時代曾有第叁次結集,結集之後,阿育王派遺了九組傳教師赴國內外各地傳布佛教,其中派往師子國 (錫蘭古名) 的一組,是摩泗陀長老。摩泗陀是阿育王之子,在上座部出家,所以傳入師子國的是上座部經典。當時也是以口傳口的說誦,並沒有文字記錄。到兩百余年後,才以文字記錄下了摩泗陀長老口的叁藏。到西元五世紀中葉,中印度大學者佛音到了錫蘭,把原來的叁藏經典譯爲巴利文,並加以注釋,就是流傳到現在的 “巴利文聖典” 。加巴利文下聖典巴利文聖典,也分爲經、律、論叁藏,其內容如下:

  律藏:

  (一) 戒本篇: 1、波羅夷——破門罪。 2、波逸提——贖罪。

  (二) 戒因緣篇: 1、大品——大集。 2、小品——小集。

  (叁) 律藏後篇: 附屬。

  經藏: 又稱巴利五部。

  (一) 長部經典: 叁十四種。

  (二) 中部經典: 一五二經

  (叁) 相應部經典: 七七六二經。

  (四) 增支部經典: 十一集,九五九七經。

  (五) 小部經典: 含<法句經>等十五分。

  論藏: 含<法集論>、<分別論 >、<界論>、<雙論>、<發趣論>、<人設論>、<論事>等七種。

  藏外: 含<彌蘭王問經>、<大王統史>、<小王統史>、<島王統史>、<淨道論>、<善見律注>等六種。

  北傳佛教,最早是經由西域諸國傳到中國,時間約在西漢末, 年——西元世紀開始之初。而佛經的翻譯,一般是認爲東桓帝時代,安息國沙門安世高抵洛陽 (西元一四八年) 後開始的。自此之後,曆經魏晉時代佛經的翻譯,南北朝時代法義的傳播,到隋唐兩代開花結果。大乘八宗次第建立,教理宗義燦然大備,完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惟自唐武宗會昌法難以後,佛教盛極而衰。唐代末年,沈鎮割據,烽火四起; 五代十國,王朝交疊,戰亂頻仍。這時佛寺荒廢,經籍散逸,隋唐兩代鼎盛叁百年的教,至此零落殆盡。宋代建國,太祖有意複興佛教,唯此時 (西元九六八年以後) 印度可供傳譯的經典已少,中土弘揚法義的高僧漸稀,以致後繼乏力,成就有限。宋室南渡,佛教益發不振。元人入主中國,崇奉喇嘛教,中土僧侶,唯有摳亦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而已。

  明季以民間秘密宗教盛行,政府爲鎮壓邪教,法令嚴苛,以此也限製了佛教的發展。滿清入關,繼元人作風,崇奉喇嘛教以籠絡邊疆民族,中土佛教益發衰微。清季乾嘉之世,北方有川陝楚叁省教匪之亂、天理教之亂; 鹹同年間,南方有太平天國之亂,兵連禍結,舉國蕩然,佛教亦受到無情摧殘,不絕如縷,幾到了瀕于滅絕境地。

  清末民初,缁素兩衆中人才輩出,法義之學重見弘揚,僧侶教育蓬勃日上,佛教重見複興之望。未幾八年抗戰爆發,繼之內戰複起,以至大陸變色,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迄今尚未複原。近二十年來,臺灣佛教隆盛,堪比盛唐,然亦不無若幹隱憂存在。如何護持正法,延佛慧命,就有待于我們佛們弟子共同努力了。

  

  

《人間佛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