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乐果,种恶因获苦果,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方面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是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嗔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姓终无损灭,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应当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清除本性上的无名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第七章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一、大小乘的区别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为权假,以大乘为究竟。世间法又称世谛,为迷情所见之世间事相,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幼,色声香味等。然而这一切只有假名,而无实体,故又称为假谛。出世间法又称真谛,为圣者所见真实之理性,于假名之中,有不假者存在。不假曰真,故又称曰真谛。
乘是运载的意思,乘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可以离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脱离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至于所谓大小乘者,概略言之,小乘譬如脚踏车,用于自载,大乘譬如大汽车,自载兼以载人。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观无常行,对于宇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切法,于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的本体。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小乘但破我执,断烦恼障;大乘破我法二执,断烦恼障所知障。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大乘证大觉果——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间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间法来说,有所谓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人天二乘是世间二乘,声闻、辟支闻、菩萨是出世三乘。出世三乘中声中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我人要了解出世间法,不能不先自世间法说起。所以本文前二章,介绍了万法因缘生的佛教世界观,和十二缘起的佛教生命观、但是,如此解说宇宙和人生,并非佛法的究竟,佛经中说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由此可知所谓宇宙人生者,只是迷情所见,所以进一步要介绍出世法——觉的境界。
出世法有大小二乘,现在先自小乘说起。
小乘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教法,所以又称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这里先自小乘佛法的三法印说起。
二、三法印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上的真理,这真理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在小乘经典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去衡量。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均属无常。
释迦世尊于过去因中修行时,帝释化为罗刹,对释迦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请说全偈,帝释曰:“我以人为食,汝能舍我食,我则为说。”释迦许之,帝释复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闻竟,乃攀登高树,自投于地。此时罗刹复现为帝释自下抱之,顶礼赞叹。
何以释迦世尊为此半偈竟舍身以求?实因这十六字概括了世出世间的一切真理。前半偈是有漏的世间法;下半偈是无漏的出世间法。
宇宙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自不免有迁流变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
曹孟德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寿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灭无常;杜子美离乱诗云:“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流离,是聚散无常。李太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宫女如花到鹧鸪乱飞是世事无常;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燕子,入百姓家,是繁华无常。
再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是青春无常;“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人事无常。“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戎楼空。”是盛衰无常,“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时序无常。总之,因缘所生法,生灭代谢,迁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真相,本来如此。
无常,不仅只是诗词里的句子,以科学立场而言,由微尘至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转变迁。拿人来说,在生理上,毛发爪甲的代谢,血液淋巴的循环,是无时或止的。时时刻刻有老的细胞死亡,时时刻刻有新的细胞产生,在这不停的生灭变化中,使一个人自幼小变的壮大,壮年者日见衰老,衰老者终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刹那,不得停止。这颗妄心,终日间因缘攀境,而所攀的境,却又转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电影,放映机中的胶片不停的转,银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动,前影将逝,后影即显,后影将逝,再后的影子又接上来。银幕上一旦出现空白,表示故事告终,心理活动一旦停止,这一期的生命也就即此结束。所以《金刚金》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是,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而不是断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这种生灭代谢,相继不停的情况。就是人生和宇宙间,一切现象的真理。
其次再说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上说,人是由碳,氮,氢,氧,硫等十五种元素构成的。但不论是四大五蕴,或十五种元素的结合,大体来说,所谓我,不外精神肉体二部份。而我人所执着的,也就是以这个精神肉体结合的的假相为我。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在这个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还是肉体是我?如果肉体是我,那么是头是我,还是脚是我?是肝是我,还是肺是我?若说人的主宰是心(生理学上告诉我们,心脏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衡血液的器官),那么摘除了头颅四肢后还成不成为我?若说人的主宰是脑(医学上谓大脑司记忆,想像,思考,判断;神经司传导)。然自佛学眼光视之,肉体之脑与神经,有如灯泡电线,只是工具,若无生死根本流传的“识”为主宰,则犹如灯泡电线未通电源,是不能发生作用的。)那么截去四肢和躯干还成不成为我?
如果说肉体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么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转变无常。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笑时是我?哭时是我?
在人体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细胞…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