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96卷-100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法过患。又若于其所受学处。有坚固执当知于彼如干苇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虫。善法由邪想火掷置其中。能焚灭故。当知即此补特伽罗所有如虫。一切善法。皆被烧害。与此相违。无坚执故。当知退失功德善法。与此相违。如其所应。当知出离无恚无害想等差别。又于是中闻思修慧。能令黑品无坚固执。能令白品有坚固执。若此三种妙慧有阙。能令黑品有坚固执。能令白品无坚固执

  复次如来有二甚希奇法。一者显示一切诸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无失坏。此中略有二种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有情。为求财宝初兴加行。名发起界。即于此中若未获得由顺精进。障碍因缘诸心勇悍即望于彼。名势力界。若已获得由蚊虻等所有灾害顺精进。障不能令转。名任持界。即此诸界从自方所至余方所。从未摈舍至已摈舍。名出离界。即彼有情为财宝故。俱于二处。由起无间殷重加行无缓加行。名勇猛界。出家有情先乐出家。求出家故。生决定欲。名发起界。依出家品。于所应得广大善法。无有怯劣。名势力界。种种淋漏所生众苦。发勤精进所生众苦。界相违等所生众苦。不能败坏。名任持界。若于下劣不生喜足。名出离界。乃至命在常修无间殷重加行。名勇猛界。如是一切应当了知。谓彼诸界及尽所有诸品类界。

  复次于诸界中。略有二种界差别性。云何为二。一者他类差别性。二者自类差别性。他类差别性者。谓眼界异。色界异。眼识界异。如是乃至。意识界异。自类差别性者。谓即彼界或顺苦受。或顺乐受。或顺不苦不乐受。由是为缘。能生三受

  复次由四因缘。当知建立三种三界二出离界。云何为四。一者外不出离而出离故。二者内不出离而出离故。三者非毕竟出离而出离故。四者无增上慢故。当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贪为缘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离义故。建立色界最初静虑。由寻喜乐出离义故。建立此上三种静虑。由色有对种种性想出离义故。建立空无边处所摄无色界。由空识无所有想出离义故。建立此上所摄无色界。如是外处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三界差别。又色界中具足六处。内处圆满。无色界中五有色处皆已超越。唯余意处。于灭界中一切六处皆已超越。如是内处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余三种界。又色界中非是毕竟出离。欲界无色界中望于色界。当知亦尔。若诸有为皆悉寂灭。当知是名毕竟出离。如是非毕竟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三界差别。无增上慢者。谓由遍知当知建立五种六种诸出离界。如三摩呬多地已办其相

  复次若诸苾刍。专乐寂静勤修止观。略由五相。当知其心名得解脱。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钵舍那解脱奢摩他品诸随烦恼。二者毗钵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脱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三者二种等运离心随惑。解脱一切见道所断所有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脱一切修道所断所有诸行。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脱一切苦依诸行。住无余依般涅槃界。于善说法毗柰耶中。略有二种师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见随起言说。二最胜见随起言说。如是二种。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别故。远离涅槃故

  复次世间愚夫略有二种愚夫之相一乐习行能引自他无义利行。二于四处不得善巧。当知能引无义利行有四种相。云何为四。谓能生起四种苦故。一他差别苦。二内差别苦。三时差别苦。四身差别苦。他差别苦者。或有疫厉谓非人作。或有灾害。谓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当遭于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为由他增上所生众苦。内差别苦者。谓界相违疾病因缘。名为灾患。所爱变坏所欲匮乏生染恼心。名为扰恼。如是名为由内增上所生众苦。此复如前应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当遭生怖畏苦。时差别苦者。谓即如是诸品类苦过去已有。未来当有。现在今有。如是总名时差别苦。身差别苦者。谓自习行邪行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缘。他虽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为身差别苦。当知此中前三名。为唯能引自无义利行。从一名为亦能引他无义利行。云何四处不得善巧。谓于诸界诸处缘起处非处中。皆不了达。与上相违。当知即是聪慧二相。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处。安立运转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当知建立有余六界。安立所依体性差别。谓地等四。运转所依体性差别。即是空界。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即是识界。由染净品想及寻思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六界。谓欲恚害并彼对治。贪嗔痴缚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六界谓苦乐忧喜舍无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寻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寻思。又由三界染净二品遍行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四界。谓名所摄受等四蕴。又由所染所净清净即此不净。清净增上如前所说。外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前所说。内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色界无色界灭界。又即由此内外二事出离增上。听闻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处三种言事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又由所知诸苦烦恼多中少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烦恼。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烦恼。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烦恼。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远离此因缘义。及由修习此对治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又由修善清净差别缺缚义故。无缚义故。具缚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又即由彼有学无学与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二界。谓有漏界无漏界。又即由彼世出世间若常无常有上无上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二界。谓有为界无为界。一切皆为趣向涅槃。悉以涅槃为其后际。熟修梵行。是故过此无复立界。诸处缘起及处非处所有善巧。如声闻地已辨其相。又若略说处及非处善巧相者。谓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复依止趣涅槃行。此一切行略有三种。谓劣中胜。趣恶趣行说名为劣。趣善趣行说名为中。趣涅槃行说名为胜。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为极。更无余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间最极圆满。谓能感得转轮王身。或帝释身。或魔罗身。或大梵身。彼无第二。更无有余补特伽罗或男或女与其等者。趣涅槃行当知能证一切有情最胜法性。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诸佛如来于彼一切最为殊胜。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补特伽罗无与等者。又余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于诸世间得增上位尚为殊胜。何况如来。彼复云何。谓于是处正见具足补特伽罗。不能现行。诸异生类堪任现行。当知一切如经广说。

  复次嗢拖南曰

   自性与因缘  见染数取越

   转差别道理  寂静后观察 

  诸受自性应当了知。诸受因缘应当了知。于受正见应当了知。于受杂染应当了知。于能受受补特伽罗思择不思择二力差别。应当了知。如是于受解脱。不解脱流转品别。应当了知。诸有所受皆苦道理。应当了知。诸受寂静止息差别。应当了知。于受观察一切受相。应当了知。略说三受。是受自性。

  三品类触是受因缘。又诸乐受变坏法故。贪依处故。贪是当来众苦因故。由此应观乐受为苦。若诸苦受现在前时。恼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应观苦受如箭。非苦乐受已灭坏者。是无常故。正现前者。是灭法故。于二更续能随顺故。由此应观。非苦乐受性是无常性是灭法。

  如是于受所生正见。能随悟入诸有所受皆悉是苦。

  于乐受中有贪随眠。于苦受中有嗔随眠。于非苦乐无明随眠。是名于受所起杂染。难于乐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未断烦恼随眠之所随眠。然由缘彼各别所行诸缠。生起此后睡眠烦恼随缚。即名于彼相续随眠。为欲永害诸随眠故。熟修梵行。非唯为遣诸缠因缘。

  无思择力补特伽罗。受苦受时心极忧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现前领纳。所余乐受非苦乐受。由未断故。而说相应。是故名为现见圆满冥闇受坑难得其底。有思择力补特伽罗。应知一切与上相违。

  又于诸受心未解脱补特伽罗。但于苦受圆满领纳。犹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领纳。谓由贪嗔痴。或相应领纳。谓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现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现法诸杂染故。亦由后法所有苦故。由是诸处受其染恼。心解脱者。应知一切与上相违。此差别者。具领三受。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坏消散不住。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若有诸受少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而流转者。应观此受如客舍中羁旅色类。又彼诸受自性所依染净品别。当知名受品类差别。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又诸苦受一切众生现知是苦。不假成立。所余二受。由二因缘。应知是苦。非苦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由无常故。应知是苦。所有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变坏法故。应知是苦。由此道理。当知诸受皆悉是苦。

  又彼诸受应知略有三种寂静。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诸受皆得寂静。二由暂时不现行故。而得寂静。三由当来究竟不转。而得寂静。当知此中暂时不行。名为寂静。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为止息。乐言论者。广生言论。染污乐欲展转发起种种论。说名为语言。即此语言若正证入初静虑定。即便寂静。又粗寻伺能发语言。诸未得定。或有已得还从定起能发语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虽有微细寻伺随转。而不能发所有语言。是故此位说名一切语言寂静。是名第二义门差别。又瑜伽师。于贪嗔痴深见过患。安住领纳贪嗔痴等离系诸受。数数遍知数数断灭贪嗔痴等故。说其心于贪嗔痴离染解脱。

  又由七行。于诸受中观受七相。谓观诸受自性故。现在流转还灭因缘故。当来流转因缘故。当来还灭因缘故。杂染因缘故。清净因缘故。及清净故

  复次嗢拖南曰

   受生起劣等  诸受相差…

《瑜伽师地论(96卷-10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