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96卷-10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法過患。又若于其所受學處。有堅固執當知于彼如幹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蟲。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又于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固執。若此叁種妙慧有阙。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複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此中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有情。爲求財寶初興加行。名發起界。即于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于彼。名勢力界。若已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余方所。從未擯舍至已擯舍。名出離界。即彼有情爲財寶故。俱于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依出家品。于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種種淋漏所生衆苦。發勤精進所生衆苦。界相違等所生衆苦。不能敗壞。名任持界。若于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複次于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雲何爲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爲緣。能生叁受

  複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叁種叁界二出離界。雲何爲四。一者外不出離而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叁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爲緣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叁種靜慮。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叁界差別。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余意處。于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余叁種界。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于色界。當知亦爾。若諸有爲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叁界差別。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叁摩呬多地已辦其相

  複次若諸苾刍。專樂寂靜勤修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缽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毗缽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毗缽舍那品諸隨煩惱。叁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余依般涅槃界。于善說法毗柰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複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于四處不得善巧。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雲何爲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內差別苦。叁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他差別苦者。或有疫厲謂非人作。或有災害。謂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當遭于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爲由他增上所生衆苦。內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爲災患。所愛變壞所欲匮乏生染惱心。名爲擾惱。如是名爲由內增上所生衆苦。此複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爲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爲身差別苦。當知此中前叁名。爲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從一名爲亦能引他無義利行。雲何四處不得善巧。謂于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余六界。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等四。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六界。謂欲恚害並彼對治。貪嗔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六界謂苦樂憂喜舍無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尋思。又由叁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叁種言事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余叁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即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余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又即由彼世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余二界。謂有爲界無爲界。一切皆爲趣向涅槃。悉以涅槃爲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複立界。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如聲聞地已辨其相。又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複依止趣涅槃行。此一切行略有叁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爲劣。趣善趣行說名爲中。趣涅槃行說名爲勝。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爲極。更無余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余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諸佛如來于彼一切最爲殊勝。一切叁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又余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于諸世間得增上位尚爲殊勝。何況如來。彼複雲何。謂于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複次嗢拖南曰

   自性與因緣  見染數取越

   轉差別道理  寂靜後觀察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諸受因緣應當了知。于受正見應當了知。于受雜染應當了知。于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如是于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于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略說叁受。是受自性。

  叁品類觸是受因緣。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衆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爲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于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

  如是于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于樂受中有貪隨眠。于苦受中有嗔隨眠。于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于受所起雜染。難于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睡眠煩惱隨縛。即名于彼相續隨眠。爲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爲遣諸纏因緣。

  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余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名爲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又于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于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叁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嗔癡。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此差別者。具領叁受。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羁旅色類。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諸染汙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又諸苦受一切衆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余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又彼諸受應知略有叁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叁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爲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爲止息。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汙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爲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又粗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又瑜伽師。于貪嗔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嗔癡等離系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嗔癡等故。說其心于貪嗔癡離染解脫。

  又由七行。于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複次嗢拖南曰

   受生起劣等  諸受相差…

《瑜伽師地論(96卷-10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