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下)▪P34

  ..续本文上一页,三“现在”。无著菩萨论亦然。论云:过云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色身”上有“具足”二字。南唐石刻以后诸本皆然。)

  即为谤佛

  (古今各本并同。南唐石刻、张书“即”作“则”。)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

  (柳书无。南唐石刻以后有。按此六十二字,秦译本无之,乃后人据魏译增入者。故肇注乃至纂要,皆未释及。惟赞述已引魏译加入释之。大约唐时或加或不加,至五代以后本,则无不加入耳。总之,此段之义,偈论俱有。取魏译增入,亦佳。秦译盖因前文已有如来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故此处从略欤。)

  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如是”上有“佛言”。按南唐石刻,已有“佛言”二字矣。)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如来说非善法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说”下有“即”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古注如慧注赞述,引经皆无“即”字。惟纂要引作“即非”。)

  受持为他人说

  (柳书、慧本并同流通本“受持”下有“读诵”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则非有我

  (同上。)

  则非凡夫

  (同上。又清初本及今流通本,此句下复有“是名凡夫”句。柳书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赞述、四会本皆无之。清初有本,注明为古本所无。详考各古注,皆无是名句义也。)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同上)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慧本、肇本并同。流通本“者”上有“心”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同上。)

  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布施”上有“持用”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而明刻本有少“持用”二字者。)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柳书、张书、慧注、赞述、二会本并同。流通本“功德”下有“何以故”三字。南唐石刻、碛砂藏亦然。明刻本间无“何以故”句。)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柳书、宋藏、明刻、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甚多”上有“须菩提言”句。南唐石刻、张樗寮书、清初本皆有之。)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则非微尘众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南唐石刻清初本皆然。)

  则非世界

  (同上。)

  若世界实有

  (柳书如此。慧注会本作“有实”。流通本及南唐石刻以后各本,皆作“实有者”。)

  则是一合相

  (柳书、翁书、宋藏、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张樗寮书、清初本、流通本,“则”作“即”。)

  则非一合相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南唐石刻、清初本、今流通本“则”作“即”。)

  则是不可说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清初本、今流通本“则”作“即”。)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不”下有“不也”句。南唐石刻以后各本皆然,惟明刻无之。)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古今各本皆同,惟明刻“即”作“则”。)

  发菩萨心者

  (柳书至明刻、慧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菩萨”作“菩提”。按长水记云:发菩萨心者,拣余人也。)

  金刚经校勘记终

  金刚经校正本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自唐以来,受持遍寰宇。书写刊印者既多。文字伪夺,亦因之而日繁。胜观弱冠受此经。初惟依随读诵而已。莫明其义。亦不辨文字有异同也。逊清光绪季年,金陵刻智者疏成。味其疏义,颇有与今本文字不协者。稍稍疑之。因广搜旧刻,复见东瀛续藏中肇慧诸注。疑愈甚。及睹唐人柳诚悬写经,则与诸古疏义合。然后始知今本之伪误甚多也。继而应聘,校理北平图书馆所藏炖煌石室唐人写经。其中,金刚经最多。大抵与柳书同。乃深慨夫沿讹袭谬,由来盖远。今幸获古人真迹,及古注疏。千余年淆误,因得证明。奈何不锓布于世以匡之乎。然而习非成是久矣。荆人献璞,鉴真者稀。宜俟机缘,未堪率尔。时民国八九年间也。迨岁庚午。有潮阳郭居士者,精刊此经。谓依柳书。书出,大有非难其擅改经文者。实则其刻尚未尽依柳书。甚矣。习非成是。有如是乎。虽然。古本之善,终不能掩。试举一二。如古本前周曰:应云何住。后周乃曰云何应住。一字升降,其义回殊。自伪为一格。遂有误认文复者矣。是名句,或有或无。各具精义。自伪为处处有之。遂多以三谛说之矣。不知般若正明二谛。盖于二谛,遮照同时,即是中也。岂二谛外别有中乎。台宗以三谛说一切法。然智者大师本经疏义。始终皆明缘生之法,莫非假名,故曰即非。达其即非,乃会真实。其于是名,祗作假名会。是真善说三谛者。若必执三谛名言,而以是名配中,是名庄严,则可。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云何通耶。壬申之秋。应诸友夙约,为说此经。悉依唐人写本。而融通诸论及古注义蕴以说之。大众欢喜踊跃。请以校正本印布之。欲使共知确有依据。孰正孰伪,大明于世也。于经后附校勘记。引诸异本,及各家疏释,不厌求详。以资覆按。而述其缘起于此。一事之兴也,无不关时。况甚深般若乎。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文字因缘,所关非小。或曰:禅宗即般若度,而不立文字。何也?曰:子误矣。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此不立之旨也。岂断灭文字相。且诸家语录,非文字乎。语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何况一字之差,大有出入。何可忽也。癸酉春胜观谨跋。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四月

  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敬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下)》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校勘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