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P9

  ..续本文上一页一般。”

  面临自己国家毁灭,慈悲的佛陀何尝不愿援救?但是,若以个人意志可以遮止业力现行,又怎么能成立业果不虚?因此,即便是具足十力的佛陀,在业力成熟之际,也不能拯救一人,毕竟谁也无法改变业果的规律。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联想到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长达三十年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个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印尼大海啸、疯牛病流行、非典流行等。在业力成熟之时,确实无法抗拒,瞬息之间就可以让无数众生毁于一旦。如果不懂业果,或许会觉得这些天灾人祸不会降临于自身,但是,如果以业果来衡量,就会令人恐惧。因为,我们正身处无边业海之中:每个人过去世都曾造过无数能显现类似甚至更严重果报的罪业,而这些罪业就像一颗颗等待引爆的核弹,正安住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之中,一旦暴发,我们就会被炸得魂飞魄散。所以,我们不是活在太平世界中,在表面的安乐下,的确隐藏着恶趣现前的极大危机。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说不定何时业力发动,就会染上艾滋病、被卷入战争,或被洪水冲走、被大火焚烧。所以,认识业果的相之后,自己应励力忏悔,祈求上师金刚萨埵加被,能在恶业成熟之前,将它忏除。

  丙三、摄义

  以上四条道理,总的概括了业果方面的道理。对业果能否获得定解,都是依靠这四条。所以,对这四条道理,必须努力生起定解。

  苦乐唯一是由黑白业产生,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二业的差别所决定。这两条决定之后,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能得到决定,即:要现前乐果,唯有造集乐因——善业,断除苦因——恶业。而且,善恶业不是来自他处,唯一来自于自己的身口意。换句话说,当下身口意是怎样一种表现,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苦乐如何,即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种行为,都决定有它相应的果报。所以,行为上必须遵循业果规律来取舍。依靠业决定之理,身口意的行为就会有正确而清晰的方向。

  进一步认识“业的自性是增长广大”,能使我们不忽略对微细善恶业的取舍。每天早晚须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就是要将一天所造的恶业及时忏悔清净。否则,恶业在相续中不断增长广大,再想清净就很困难。所以,以这一条可以使人在行为上谨慎。

  “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是从正反两方面对业决定之理再加以阐述。决定了这两条,就会远离犹豫或侥幸的心态。由于深信所做不坏,心中便不会认为:我行善却无人知,白做了吧!也不会认为:我做了这件坏事,也许没事吧!总之,不会再有种种不正确的心理。所以,不能忽视对业果的思惟,实际上,它对转变心态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四条是大原则,周遍在一切业果相中。下面只是在这四条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具体思惟十黑白业及其果报的差别。前者是总说,后者是别说。别,是总的差别;总,是别的总摄。首先,必须对这四条总纲获得定解,才有观察业的智慧。上面提到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其实,对业果的道理获得定解之后,决定会出现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学好了业果,应当会有一番改变。因为原先对业果无知或者只是很粗略地了知,并没有在心中形成见解,相比之下,世间邪见的熏习更深更强,所以行为方式多是照着世间邪见转动。如果这些不正见仍然很坚固,行为就不会从根本上好转。相反,一旦业果正见建立起来,相违的邪见同时就会从根本上被摧毁,从此对待一切人、事、现象,都会缘业果正见来认识、行持。

  总的四条道理非常简明。以后看待问题时,心里应把握这四条,对照自心来分析:这是白业、这是黑业,这是白业果、这是黑业果;最初的业即使微小,也会感召大果报;希求某种果,则须在相应的因上积聚;已造下某种恶业,就不可能侥幸逃脱,必须以忏悔来对治。这样如理辨别,就可以决定行为取向,这就是建立在业果道理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这四条决定之后,自己的思惟方式将随之转变。学好这些道理之后不是没有用处,而是形成观念之后,时刻会起作用,能在一切时处摄持和引导你。

  阅读《贤愚经》时,不要像看故事一样,因为真实修行的人,理念绝对和世间人不同。参阅这些公案、因缘时,应将公案中的人物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榜样体现在何处呢?体现在他的用心和行为上。他们遇到顺缘和违缘时,会运用业果的道理来思惟、行动,这就是应学之处。

  譬如:《贤愚经》中说,有一对穷夫妻穷得只剩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讨时,妻子只能裸体坐在草垫上,妻子出去时,丈夫也是如此。有一位比丘前来劝化他们供养、闻法,他们当时面临着取舍的问题:一是舍弃布,意味着可能死亡;一是不舍弃,但不能完成供养佛僧的善业。在这个关头,就看是什么见在起作用。一种很世俗,认为如果供养这匹布,两个人只有裸体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讨,最后只有饿死。一般人想到这里,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另一种则认为:供养布是善业,由此后世决定获得安乐,舍命也应行持。在这面临何取何舍的关键时刻,穷夫妻是因见到大义而决定供养的。

  所以,依止因果正见就能使人舍身成仁、成就大义,这是正见的力量。凡夫虽不能如同圣者般,但在这种关键时刻,若能思惟业果的道理,便能趣入白法。我们在生活之中处处会面临业的取舍,如果没有因果正见,一般人无明力大,往往会造黑业。所以,龙猛菩萨说: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堕入恶趣;相反,有了业果正见,就能将自心转向善业。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金毛兽的公案。金毛兽当时也是思惟到舍身救护众生能完成生命的大义,所以才能发起并增上利他之心。这也是透过思惟业果勉励自己,使自己趣入白法之中。此外,还有许多具足因果正见的人,虽然一贫如洗难以维持生计,但因为正见力量强,在思惟了后世的大义之后,就能心甘情愿地布施。又如:沙弥遇到淫女诱惑时,因为思及舍戒和护戒在业果上的差别,而发起宁可自杀也要护戒的誓愿。再比如:《毗奈耶经》中说,当时释迦族人在佛的教化下,都已证得真谛。他们在琉璃王入侵、面临杀身之祸时,也是因为有业果正见的摄持,而宁可被杀也不杀人。所以,思惟业果极其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修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实在是任何入道者都不可缺少的修法。换句话说,没有生起业果正见,不必说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无法真正趣入。

  接下来,对业增长广大之理,心中须生起定解,这时才知恶业比蛇毒更可怕,对于熏入恶业种子不会认为无关紧要,而会心怀恐惧。修行人之所以能小心防护细恶,就是因为畏惧因果。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平时手持曼茶盘,一发现身心有不符合戒律的地方,当时就励力忏悔。只有业的正见产生了,才能养成这种防微杜渐的品格,因为这种品格是建立在正见之上的。

  为什么一个人行善会有那么强大的意乐?这也来自于对业果的定解,即体认到以小善能产生大果,对这个道理决定了,行善的热情就能超过追求财富、女色、地位等的热情。所以,思惟业果非常重要。能否从一个俗人转变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关键就在因果正见。比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个大强盗,但在皈依三宝、认识圣教之后,他变成一个非常规矩的修行人。从他的修行事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业果正见在改造一个人。譬如:有一次,奔公甲到施主家里,施主们正好外出,他当时便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点以后住山时好用。当他刚把手伸入茶叶袋时,马上生起正念,大喊: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把这只手砍断!这就是业果正见在起作用。所以,业果正见是内在的阿阇黎,在面临取舍之时,他会及时帮助你遮止恶行。

  总而言之,声缘、菩萨、大成就者以及世间人天等,不论是何种阶层的人,都超越不了业决定等四条规律。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从微细乃至极微细之处,精勤地如理取舍。

  乙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二、抉择业果

  第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二、抉择业果。

  丙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分三: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三、应当断除狡诈

  丁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今初。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先提一问:上面思惟总的业果时,已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业增长广大、未作业不会遇、已作业不失坏等四条道理,但是业果的种类无量无边,首先应当对于哪些业果的道理发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回答: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总的能够转趣善行和恶行,唯一是以身口意三门来决定。(不是在身口意之外,另有一种趣入善恶业的门。)三门一切的善不善行,虽然以十业道不能完全含摄,但是针对粗大明显的善不善法、作为罪恶根本的极大方面,在《正法念住经》等经典中,世尊以摄集扼要的方式宣说了十种黑业道。如果远离这十种黑业道,也就统摄了诸极大义利的扼要,因为见到能摄极大义利扼要,所以佛说十种白业道。

  下面引教证: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俱舍论》中说:“对于善不善行之中粗大明显的方面作归摄,如其所应,在经典中宣说为十业道。”

  譬如:五无间罪中,杀父母、杀阿罗汉属于杀生,以恶心出佛身血属于嗔恚,破和合僧属于妄语。此外,污比丘尼属于邪淫,杀见道菩萨、杀有学僧伽属于杀生,夺僧伽资具属于不与取。

  十黑业未包括的是:吸烟、饮酒、吸毒等,根本烦恼中的慢、疑等,随烦恼中的嫉妒、谄诳等,还有佛制罪…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