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
面臨自己國家毀滅,慈悲的佛陀何嘗不願援救?但是,若以個人意志可以遮止業力現行,又怎麼能成立業果不虛?因此,即便是具足十力的佛陀,在業力成熟之際,也不能拯救一人,畢竟誰也無法改變業果的規律。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聯想到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長達叁十年的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唐山大地震、東京大地震以及文化大革命,這個世紀的伊拉克戰爭、印尼大海嘯、瘋牛病流行、非典流行等。在業力成熟之時,確實無法抗拒,瞬息之間就可以讓無數衆生毀于一旦。如果不懂業果,或許會覺得這些天災人禍不會降臨于自身,但是,如果以業果來衡量,就會令人恐懼。因爲,我們正身處無邊業海之中:每個人過去世都曾造過無數能顯現類似甚至更嚴重果報的罪業,而這些罪業就像一顆顆等待引爆的核彈,正安住在自己的阿賴耶識之中,一旦暴發,我們就會被炸得魂飛魄散。所以,我們不是活在太平世界中,在表面的安樂下,的確隱藏著惡趣現前的極大危機。凡夫人的處境都很危險,說不定何時業力發動,就會染上艾滋病、被卷入戰爭,或被洪水沖走、被大火焚燒。所以,認識業果的相之後,自己應勵力忏悔,祈求上師金剛薩埵加被,能在惡業成熟之前,將它忏除。
丙叁、攝義
以上四條道理,總的概括了業果方面的道理。對業果能否獲得定解,都是依靠這四條。所以,對這四條道理,必須努力生起定解。
苦樂唯一是由黑白業産生,苦樂的差別唯一是由二業的差別所決定。這兩條決定之後,自己的行爲方式就能得到決定,即:要現前樂果,唯有造集樂因——善業,斷除苦因——惡業。而且,善惡業不是來自他處,唯一來自于自己的身口意。換句話說,當下身口意是怎樣一種表現,直接決定自己未來的苦樂如何,即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種行爲,都決定有它相應的果報。所以,行爲上必須遵循業果規律來取舍。依靠業決定之理,身口意的行爲就會有正確而清晰的方向。
進一步認識“業的自性是增長廣大”,能使我們不忽略對微細善惡業的取舍。每天早晚須念誦百字明和金剛薩埵心咒,就是要將一天所造的惡業及時忏悔清淨。否則,惡業在相續中不斷增長廣大,再想清淨就很困難。所以,以這一條可以使人在行爲上謹慎。
“未造業不會遇,已造業不失壞”,是從正反兩方面對業決定之理再加以闡述。決定了這兩條,就會遠離猶豫或僥幸的心態。由于深信所做不壞,心中便不會認爲:我行善卻無人知,白做了吧!也不會認爲:我做了這件壞事,也許沒事吧!總之,不會再有種種不正確的心理。所以,不能忽視對業果的思惟,實際上,它對轉變心態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四條是大原則,周遍在一切業果相中。下面只是在這四條大原則的前提下,分別具體思惟十黑白業及其果報的差別。前者是總說,後者是別說。別,是總的差別;總,是別的總攝。首先,必須對這四條總綱獲得定解,才有觀察業的智慧。上面提到人生觀、世界觀、方法論的問題,其實,對業果的道理獲得定解之後,決定會出現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因此,學好了業果,應當會有一番改變。因爲原先對業果無知或者只是很粗略地了知,並沒有在心中形成見解,相比之下,世間邪見的熏習更深更強,所以行爲方式多是照著世間邪見轉動。如果這些不正見仍然很堅固,行爲就不會從根本上好轉。相反,一旦業果正見建立起來,相違的邪見同時就會從根本上被摧毀,從此對待一切人、事、現象,都會緣業果正見來認識、行持。
總的四條道理非常簡明。以後看待問題時,心裏應把握這四條,對照自心來分析:這是白業、這是黑業,這是白業果、這是黑業果;最初的業即使微小,也會感召大果報;希求某種果,則須在相應的因上積聚;已造下某種惡業,就不可能僥幸逃脫,必須以忏悔來對治。這樣如理辨別,就可以決定行爲取向,這就是建立在業果道理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所以,這四條決定之後,自己的思惟方式將隨之轉變。學好這些道理之後不是沒有用處,而是形成觀念之後,時刻會起作用,能在一切時處攝持和引導你。
閱讀《賢愚經》時,不要像看故事一樣,因爲真實修行的人,理念絕對和世間人不同。參閱這些公案、因緣時,應將公案中的人物作爲自己修行的榜樣。榜樣體現在何處呢?體現在他的用心和行爲上。他們遇到順緣和違緣時,會運用業果的道理來思惟、行動,這就是應學之處。
譬如:《賢愚經》中說,有一對窮夫妻窮得只剩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討時,妻子只能裸體坐在草墊上,妻子出去時,丈夫也是如此。有一位比丘前來勸化他們供養、聞法,他們當時面臨著取舍的問題:一是舍棄布,意味著可能死亡;一是不舍棄,但不能完成供養佛僧的善業。在這個關頭,就看是什麼見在起作用。一種很世俗,認爲如果供養這匹布,兩個人只有裸體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討,最後只有餓死。一般人想到這裏,往往會選擇保全自己。另一種則認爲:供養布是善業,由此後世決定獲得安樂,舍命也應行持。在這面臨何取何舍的關鍵時刻,窮夫妻是因見到大義而決定供養的。
所以,依止因果正見就能使人舍身成仁、成就大義,這是正見的力量。凡夫雖不能如同聖者般,但在這種關鍵時刻,若能思惟業果的道理,便能趣入白法。我們在生活之中處處會面臨業的取舍,如果沒有因果正見,一般人無明力大,往往會造黑業。所以,龍猛菩薩說:沒有業果正見,就會墮入惡趣;相反,有了業果正見,就能將自心轉向善業。
《賢愚經》中還有一則金毛獸的公案。金毛獸當時也是思惟到舍身救護衆生能完成生命的大義,所以才能發起並增上利他之心。這也是透過思惟業果勉勵自己,使自己趣入白法之中。此外,還有許多具足因果正見的人,雖然一貧如洗難以維持生計,但因爲正見力量強,在思惟了後世的大義之後,就能心甘情願地布施。又如:沙彌遇到淫女誘惑時,因爲思及舍戒和護戒在業果上的差別,而發起甯可自殺也要護戒的誓願。再比如:《毗奈耶經》中說,當時釋迦族人在佛的教化下,都已證得真谛。他們在琉璃王入侵、面臨殺身之禍時,也是因爲有業果正見的攝持,而甯可被殺也不殺人。所以,思惟業果極其重要,這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修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實在是任何入道者都不可缺少的修法。換句話說,沒有生起業果正見,不必說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無法真正趣入。
接下來,對業增長廣大之理,心中須生起定解,這時才知惡業比蛇毒更可怕,對于熏入惡業種子不會認爲無關緊要,而會心懷恐懼。修行人之所以能小心防護細惡,就是因爲畏懼因果。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平時手持曼茶盤,一發現身心有不符合戒律的地方,當時就勵力忏悔。只有業的正見産生了,才能養成這種防微杜漸的品格,因爲這種品格是建立在正見之上的。
爲什麼一個人行善會有那麼強大的意樂?這也來自于對業果的定解,即體認到以小善能産生大果,對這個道理決定了,行善的熱情就能超過追求財富、女色、地位等的熱情。所以,思惟業果非常重要。能否從一個俗人轉變爲一個很好的修行人,關鍵就在因果正見。比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個大強盜,但在皈依叁寶、認識聖教之後,他變成一個非常規矩的修行人。從他的修行事迹可以看出,實際上是業果正見在改造一個人。譬如:有一次,奔公甲到施主家裏,施主們正好外出,他當時便想:我沒有茶葉,應當偷一點以後住山時好用。當他剛把手伸入茶葉袋時,馬上生起正念,大喊:我這個人正在偷茶葉,把這只手砍斷!這就是業果正見在起作用。所以,業果正見是內在的阿阇黎,在面臨取舍之時,他會及時幫助你遮止惡行。
總而言之,聲緣、菩薩、大成就者以及世間人天等,不論是何種階層的人,都超越不了業決定等四條規律。所以,我們應當按照傳承上師的教言,從微細乃至極微細之處,精勤地如理取舍。
乙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 二、抉擇業果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二、抉擇業果。
丙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分叁: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二、強調十業道取舍之重要 叁、應當斷除狡詐
丁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今初。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于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先提一問:上面思惟總的業果時,已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業增長廣大、未作業不會遇、已作業不失壞等四條道理,但是業果的種類無量無邊,首先應當對于哪些業果的道理發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回答: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叁門決定,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爲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的能夠轉趣善行和惡行,唯一是以身口意叁門來決定。(不是在身口意之外,另有一種趣入善惡業的門。)叁門一切的善不善行,雖然以十業道不能完全含攝,但是針對粗大明顯的善不善法、作爲罪惡根本的極大方面,在《正法念住經》等經典中,世尊以攝集扼要的方式宣說了十種黑業道。如果遠離這十種黑業道,也就統攝了諸極大義利的扼要,因爲見到能攝極大義利扼要,所以佛說十種白業道。
下面引教證:
《俱舍論》雲:“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爲十業道。”
《俱舍論》中說:“對于善不善行之中粗大明顯的方面作歸攝,如其所應,在經典中宣說爲十業道。”
譬如:五無間罪中,殺父母、殺阿羅漢屬于殺生,以惡心出佛身血屬于嗔恚,破和合僧屬于妄語。此外,汙比丘尼屬于邪淫,殺見道菩薩、殺有學僧伽屬于殺生,奪僧伽資具屬于不與取。
十黑業未包括的是:吸煙、飲酒、吸毒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等,隨煩惱中的嫉妒、谄诳等,還有佛製罪…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