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
益西彭措堪布
警世鍾
一、深信因果
二、情愛重縛
叁、貪欲世界
四、嗔心毒火
五、迷亂話語
六、殺生過患
七、戰爭烏雲
八、偷盜惡行
九、煙酒毒品
十、末世歧途
十一、光明之路
十二、濁世良藥——勸發菩提心
結束語
思考題
《楞伽經》中所述食肉的過失
一、深信因果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觀自在菩薩!
頂禮全知麥彭仁波切!
頂禮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深信因果
一、現代人漠視善惡因果規律
這個宇宙大到天體的運行,小到有情內在微細的起心動念,一切都那麼森然有序而不是雜亂無章,究竟是什麼規律在支配這一切呢?就是因果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就是一張遍布情器世間一切時空的天羅地網。
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普遍承認存在外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實際上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恰恰是因果律在某個層面上的具體體現,它說明物質世界不是雜亂無序,不是什麼現象都可以隨便産生,而是嚴格受著因果律的支配。
再看有情自身的方面,每一位有情都希望自己遠離痛苦常享快樂,但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人們感受痛苦和快樂的因究竟是什麼?了解佛法的人知道衆生在六道中轉生,使衆生在善惡趣中流轉的力量不是別的,而是每個衆生身、語、意所造的善惡業。
善惡因果,在古代社會人們把它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實來接受,這一點類似于科學公理。科學中有一層架構其它理論的基礎,稱爲公理。同樣,古代人們認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深信因果是一切道德善行的基礎,人的身語意行爲必須遵循這個亘古不變的因果規律,才能使自己獲得安樂。
近代隨著科學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移,日益專注于外部物質世界,反而對切近自己身心的因果規律漸漸淡忘了,行爲操持越來越喪失遠見,所著重的只有一點眼前利益,由此人類深陷在感官世界中不能自拔。實際上有大量因果報應的實例,不斷發生在人們自身和周圍人的身上,但人們爲物欲蒙蔽,領悟力衰退、視而不見,不會去善加體察,也不會從中吸取教訓,加上社會潮流的影響,人們不假思索就接受了無因果的觀點並且沿習成風。
否認因果律使當代人們的道德、倫理、觀念、行爲規範,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行爲軌道轉換了方向、道德趨于淪喪、惡業日益熾盛。由于身、語、意叁門行爲不能以因果正見攝持而納入善法的軌道,致使當今社會人們的叁毒煩惱畸形膨脹,種種惡行加重擴散。爲了使自己的惡行不受約束,變得“合理”,有意無意之中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條規律擱置否定,人們以爲這樣就可以爲所欲爲,不受因果規律的製約,這本身即是愚癡深重的表現,無疑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實際上因果律存在于每個衆生的身心中,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它不會因爲人們的遺忘、擱置就不起作用,也不會因爲人們愚癡,自以爲是地認爲沒有因果,對因果律漠視、嘲諷而失效。
在因果律面前,現代人變得如同一群幼稚頑劣的兒童一樣,自以爲是地任性而爲,結果飽受不堪言喻的痛苦。觀察當今社會的實況,事實證明,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吞食因漠視因果肆意造惡所帶來的苦果。其實,沒有任何一種精神力量或意志可以將痛苦強加于人,當今世界人們日益深重的身心痛苦,溯其根源即是由各自不信因果,肆意爲惡所帶來的,這本身即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律的體現。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正因爲見到因果規律,所以在因地異常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唯恐以細微惡業引生巨大過患,而凡夫人對因果報應不予理睬,起初造惡業時,苦果不一定當時體現出來,所以就有人以爲造業無果,恣意而爲,把因果報應不是當作無稽之談,就是當成十萬八千裏外的事情而抛之腦後,然而一旦惡業成熟、果報臨頭,又呼天搶地、苦不堪言。到了這時再害怕恐懼,無奈惡業已經成熟,爲時晚矣!
二、遣除對因果的疑惑
1、對因果道理的辨析
現代人往往認爲因果報應是一種迷信的學說,這是一種未經觀察思考想當然的認識,如果認爲存在于有情身心的因果規律是迷信的話,科學也同樣是迷信,因爲科學反映的就是外境(自然界)的因果規律,現代人恐怕不會講科學是迷信,同樣都是講因果規律,爲什麼要厚此薄彼呢?難道因果規律有在外界合理而在人自身上卻不合理的道理嗎?所以所謂因果是迷信的觀點毫無道理。
有些人認爲因果報應是陳舊落後的觀念,早已跟不上時代了,如果以一種法年代久遠,就必須要舍棄的話,那人們幾千年來都是吃飯睡覺,這種生活方式是不是陳舊落後而應當舍棄呢?恐怕誰也不能缺少這些基本的生存條件,同樣,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不會說對古代人適用,而對現代人就落後不適用了,以時間的久遠來斷定因果律是否在現代人身上成立是毫無道理的。
有人會想:我每天辛苦勞作,但溫飽問題還難以解決,與人爲善仍然時常遭到厄運,旁邊有人不怎麼操勞卻賺錢容易,這些該怎麼解釋呢?不是講因果報應嗎?爲什麼有人坑蒙拐騙、貪汙受賄,照樣日子過得好,我日日遵紀守法,卻沒有過上什麼好日子。
其實,這是因爲因果的相極其細微、複雜,再加上有的事情,其果報成熟的時間會很晚,有時甚至要幾百世之後才成熟,所以造成許多人誤解,認爲人的身語意行爲沒有什麼報應。如果明白前生後世的存在,那麼對于深遠、細微有時需要多生方才成熟果報的因果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白了叁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勞仍舊度日艱辛,那是前世沒有多修善業的緣故;有些人不勞而獲,那也是他前世種了福田今生顯現果報;有人造惡未見他今生受惡報,那是罪業尚未成熟,到未來世才會顯現苦果。
如果人們只承認存在現世這一片段,那麼許多因果報應的完整過程就被剪去了大部分,變得無頭無尾難以理喻,比如一部電影,如果只看其中一兩分鍾的情節,怎麼能了解到整個劇情發展的來龍去脈呢?同樣對于漫長的生命曆程,如果只承認存在今生這一片段,也會對其中的發展規律理不清頭緒。
2、前生後世存在的理由
不承認前生後世是現代人的一種普遍現象,如果不破除這種邪見,那貫穿叁世的因果律就難以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信解,因此以下以理證說明前生後世的存在。
世間人最恐懼的事莫過于死亡,斷滅論者認爲人死如燈滅,死後歸于一片漆黑的寂滅,無聲無息,無蹤無影。試想:從一種多姿多彩的世界進入絕對虛無之境,生命完全斷滅,這讓人難以接受,也令人恐懼,然而這只是不承認叁世因果者自己的一個假立而已,生命真的無前無後只有中間短暫的一世嗎?並非如此,所謂死亡實際只是從一種生命形態轉換爲另一種形態而已。
現代人以沒有現量見爲理由,判定不存在前後世,僅僅承許有現量能見的現世。其實可以將昨天、今天、明天分別比作前世、今世、來世,雖然昨天和明天在當下的此刻不見,但誰也不能否認昨天、明天的存在。同樣,以未現量見前世、後世也不能說它不存在。
有人說比喻不恰當,雖然現在不見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人所共知,而前後世無人知曉,所以不存在。
如果以不知道就決定不存在的話,那在我們狹礙認知範圍外的一切事物,都應當不存在。實際上不知曉前世源于記憶的局限性,隨著時間往前推移,記憶將變得越來越模糊,就連一個月前某個鍾點做了些什麼都回憶不起來。這些內容早已在記憶中了無痕迹了,何況前世的經曆?
如果以當下不能現量見到判定爲無有,那對于明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資受用是否也不用准備呢?因爲這些同樣是未來的事物,在當下也不能現量見到。按你的觀點,對這種不能現見而象龜毛兔角一樣無有的法,有什麼必要爲它准備呢?
另外,人們沒有現量見到前後世的自相,也沒有見到不存在前後世,既然以沒有現量見前後世,可以決定前後世不成立,那同樣以沒有現量見不存在前後世,可以決定前後世存在。所以你們所說的無有前後世僅僅是一種自我認定的說法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理由。
我們再來分析人的産生,生物學認爲人的生命是由母卵父精結合成一個受精卵,由這個細胞不斷分裂,形成人體胚胎,在母親的子宮中孕育成形,而後出生。這種說法只反映了人的物質方面的生長,從一個簡單的受精卵發展爲複雜的四肢五官,就好比一粒沙子發展成一座大山一樣,然而僅憑這一點無法解釋嬰兒剛一出胎便會啼哭,便具有苦樂感受,而人生伊始就具有的這些心識特征,恰恰是生命最本質的地方。這樣的心識特征從何而來呢?如果只承認有今生而無前世,則無法解釋這個問題,難道這樣的心識是從“空無”中憑空産生出來的嗎?
嬰兒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行爲,就有冷熱的感受,這種本能從何而來?實際上由今生的第一刹那心識,可以推出必定是由前世最後一刹那心識所産生的。正因爲嬰兒心相續中具有往昔(前世)吮吸母乳的習氣,所以剛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舉動。
換句話說,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識,既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力量産生,也不是由恒常之因或無因産生,而是由與自己同類相應、能執著種種世間法的前世最後刹那心識所生。
心識不依賴外境或者某個主宰,而是由前際(前世)無窮無盡的心識輾轉相生。如同前世的最後識産生今生的第一刹那識,今生也是以前前識不斷産生後後識,這就是我們的心相續連綿不斷的狀況,這一過程如同河水不斷奔流一樣。
以下再分析後世存在的原因,凡夫衆生到死亡的最後時刻,心相續…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