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34

  ..續本文上一頁把整個大乘佛法比作一座無比莊嚴、輝煌的殿堂,那麼發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之門,不發則始終徘徊在此聖殿的門外。世間的深宮大院都有重兵把持,不讓人隨便進入,然而此大乘佛門則隨時都敞開著,關鍵就看自己邁不邁進去,而邁不邁進去的關鍵在于內心有沒有生起菩提心。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外界的力量能阻礙一個人發菩提心,關鍵在于自己能不能克服多生累劫以來積累的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念頭,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如同堅固的堡壘,阻礙我們轉換人生的價值觀。心中充滿自私的念頭就像身居布滿灰塵的密屋,呼吸窒息,頭腦眩暈,思維一片模糊,使得我們處處屈服于這些自私之念,難以自拔。現在我們已經了知真相,從此以後就應該不再走自私自利那條死胡同,決定改弦更張,轉換人生的途徑,這樣生命才有意義,心靈才能發出光芒,點亮內心本有的智悲佛性。

  當我們聽聞了這麼多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之後,內心也應該有所觸動,作爲大乘佛法的佛子,應該以諸佛菩薩爲榜樣,以往的諸佛菩薩無不是從菩提心這道門走向菩提之道,俗語說見賢思齊,因此我們在內心深處也應該如是發菩提心。我們不應該自甘下劣,成爲頑固不化、屢教不改的愚劣者,對于菩提心一定要依據諸佛菩薩的經論教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真實修學,從內心深處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踏進大乘佛法的大門。

  現在很多初學者往往喜歡大談空性,大談開悟成就,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成就,然而對于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修法,卻茫然無知,或者不願提到當務之急的議程上來,對于菩提心的認識和體會往往讀幾遍書就算了。如果不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則大乘佛法的大門尚未能入,又怎麼去登堂入室呢?建築高樓大廈如果沒有底下堅固的基礎是無法建成的,在大乘道中,若無菩提心攝持,則無論修何種大法深法,都只能算是影子形象修法,其人也難以稱得上是大乘行者。菩提心是大乘的種子,種子如果沒有,又如何能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如果因不具足,則不可能成熟果位,這就是因果規律。

  2、行持禅宗、淨土宗和密宗都離不開菩提心的攝持

  現在的大乘修行人多數是行持禅宗、淨土宗和密宗這叁種大乘佛法,實際上禅、淨、密叁者都離不開菩提心的攝持。

  首先淨土宗的行者都發願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往生西方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就是要在極樂世界成就功德莊嚴,以此來度化無邊無際的衆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淨土宗的行持是以菩提心爲基礎的。在淨土宗的經典《無量壽經》中對往生的條件也是再叁提到發菩提心。淨土宗祖師省庵大師還專門著有《勸發菩提心文》。

  作爲禅宗的明心見性,實際上是要成就勝義菩提心,如果沒有世俗菩提心的清淨發願爲基礎,怎麼能成就更上一層的勝義菩提心?曆代禅宗祖師沒有一位是不發菩提心而成就的。以近代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爲例,虛老一百多歲還天天爲修建寺廟光複祖庭而操勞,爲禅宗的傳承憂心積慮,即使一百二十歲高齡身遭厄運,亦爲衆生背業,默然承受,這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表率。

  而密宗的行持,不管是生起次第還是圓滿次第,都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來修持的。因此無論哪一宗的行者都應該發菩提心。

  我們再來看看過去的高僧大德是怎樣重視菩提心的,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講述了阿底峽尊者的公案:當年阿底峽尊者提到自己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當胸。當說到金洲大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于頂,一邊流淚一邊說。弟子們問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及您的諸位上師的尊名時,有合掌當胸與合掌于頂的差別,是因爲上師們相續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有差別?”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師全都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無大小。而恩德則有大小之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生起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極大。”可以想象,尊者的所有上師既爲聖者,他們對尊者必然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而尊者認爲能令其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金洲大師對其恩德最大,可見菩提心在尊者的心中地位有多高!

  發菩提心不是一種光學學、看看就可了事的泛泛而談的理論,也不是一種口頭上光念幾句就行的口號,欲步入大乘之道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必須從內心深處真實無欺地生起菩提心。對于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人,要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依靠佛菩薩的教言令其生起,對于已經生起的人,要令其堅固日月增長。對于菩提心誓言——生生世世利益衆生,行者要深深銘刻于心、念念不忘,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菩提心的浸潤,並以此菩提心而攝持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

  五、菩提心的修持方法

  以下我們談談菩提心的修法,如何使內心生起菩提心的種子。

  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其核心即是對衆生的大慈大悲心,爲了避免慈悲心出現片面情況,依照修持傳統,我們先從舍無量心開始。

  1、舍無量心的修法

  普通世間人往往對親朋好友非常貪愛,對怨仇敵人則特別仇恨,而對一般無親無故者則表現爲與己無關,漠不關心。這些都是沒有深入觀察思考的結果,如果執著于一生一世,那麼這個時空觀念就不免狹窄,如果從整個輪回的過程來看,許多道理才能豁然開朗。整個輪回的過程如同沒有邊際的連續劇一樣,我們往往執著于這部連續劇的某個短暫片斷,即今世的顯現,依照今生顯現中衆人和自己的關系將他們分類,分成親友和怨敵,或者無親無故的陌生人,這就是世間人對待衆生的態度。實際上從無始劫的流轉來看,今生貪戀的父母妻兒,在前世之時,也決定當過我們的怨敵,現在的怨敵在前世之時也決定作過養育呵護我的父母,這並不是一種理論說法,而是真實的情況,因爲輪回的流轉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只因爲自己被無明所覆,使我們既看不見過去,也沒有洞察未來的能力,只能拿眼前一段時光的呈現來作爲自己和他人親疏關系的判斷依據。

  如果我們善加思考,今生不論是親友還是怨敵,在過去無量的生死流轉中,都曾無數次交替地作過我的親友和怨敵,現在我爲何要對其中一部人生貪戀之心,而對另一部人生怨恨心呢?再看看今生,現世的親友可能會阻擋我修學正法,搶奪我的財産,說各種不悅耳的話等等,與怨敵無別,而怨敵也不能恒常加害于我,也許給他說些好話,給些小利,隨其心順其意,又會成爲摯友,今生的親怨都是不定的,又有什麼可貪可嗔呢?

  再觀察未來,假若我在修行上沒能有所成就,可能仍會繼續處在輪回之中,今生的親友來生也許會成爲我的怨敵,現在的怨敵也許會變成撫育自己的父母親友。如此反複觀察思維,我們就能明白所謂的親友和怨敵只是現在短暫時間的一種顯現而已,從長遠的輪回曆程來看,親友和怨敵的顯現都是不定的,就好象舞臺上演戲的演員一樣,一會兒扮演親友的角色,一會兒又扮演仇敵的角色,既然這樣我又何必去貪親恨敵呢?一下子貪戀這個喜歡得不得了,一下子憎恨那一個恨得咬牙切齒,這些又有何必要?多想想上面的內容,以往貪親恨敵的心態也會漸漸平淡。明白此理後,應該對一切衆生無貪無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然後我們開始進行觀修,觀修的方法即是先觀想自己最熟悉最貪戀的一個親友,如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後依照上述親怨兩方面的理論進行觀察而修平等之心;繼而選一個普通的人,如不認識的商店賣貨的人或者路上的某個行人,依上面的道理而修;接著觀一仇敵于自己前方,依理觀修,這樣從一個衆生、兩個、叁個到一幢住宅樓、一個住宅區、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乃至虛空的一切有情,次第依理觀修,不要超越次第,一下子就依一切有情來觀修,而應該一層層地紮紮實實地進行觀修,否則一個有情尚未修好,只能從表面上說我已修了舍無量心,這是不真實的修法,一旦遇上外面的對境仍然會生貪嗔心,所以要改變不堅實的泡沫修法,要依次第認真地如理修持。修持要點是內心要生起對所有衆生無有親疏偏待、一視同仁的定解。

  通過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要將修持要點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在過去由于不知佛法道理,不知衆生流轉的真實情況,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內心往往有製造對立面的傾向,喜歡在內心劃分誰是自己的親友誰是自己的敵方,然後再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衆人,對于喜歡的人就護持,對于嗔恨的人就打壓,現在通過紮實的觀修之後,內心就會感覺以往的這種劃分無有實義,過去我們對敵方難以拔除的嗔恨心,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變得減弱了,甚至消失了,進而對衆生平等的觀念産生深深的定解。

  2、慈無量心之修法

  慈無量心是願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快樂。通過舍無量心的修法,我們知道一切衆生,不論親怨,都曾在無始劫中無數次作過自己的大恩父母,所以應對他們行平等饒益。接著再從知母、念恩、報恩叁方面來觀修。

  一切衆生做我的父母時都曾精心哺育我,爲了我的一點安樂,辛苦勞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惡業來令我得到暫時的安樂,爲此他們卻造下了各種惡業,這個父母親的恩德每個人在現世都有親身的體驗。現在這些父母,有的轉生爲現前的父母,因不懂佛法繼續在造十不善業;有的轉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仍造惡趣之業;有的轉生地獄,正在感受寒熱諸苦;有的轉生于餓鬼,正在感受飽餓等苦;有的轉生于傍生,正感受被人役使和互相啖食等諸苦;有的轉生于修羅,正感受戰爭之苦;有的轉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墮之苦,他們各自因不同的業力習氣,分別感受不同之苦。這一切父母有情雖然都想離苦得樂,但是由于不懂得獲得安樂的方法,導致無量劫流轉叁界六道,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現在我已得到自由自在的人身,遇到上師叁寶,並且有緣聽聞修持殊勝善法,如今看到這些父母有情正在受苦,豈有不報恩之理。

  如是觀想所有不具安樂的衆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