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P34

  ..续本文上一页把整个大乘佛法比作一座无比庄严、辉煌的殿堂,那么发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之门,不发则始终徘徊在此圣殿的门外。世间的深宫大院都有重兵把持,不让人随便进入,然而此大乘佛门则随时都敞开着,关键就看自己迈不迈进去,而迈不迈进去的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生起菩提心。

  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外界的力量能阻碍一个人发菩提心,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克服多生累劫以来积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如同坚固的堡垒,阻碍我们转换人生的价值观。心中充满自私的念头就像身居布满灰尘的密屋,呼吸窒息,头脑眩晕,思维一片模糊,使得我们处处屈服于这些自私之念,难以自拔。现在我们已经了知真相,从此以后就应该不再走自私自利那条死胡同,决定改弦更张,转换人生的途径,这样生命才有意义,心灵才能发出光芒,点亮内心本有的智悲佛性。

  当我们听闻了这么多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之后,内心也应该有所触动,作为大乘佛法的佛子,应该以诸佛菩萨为榜样,以往的诸佛菩萨无不是从菩提心这道门走向菩提之道,俗语说见贤思齐,因此我们在内心深处也应该如是发菩提心。我们不应该自甘下劣,成为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愚劣者,对于菩提心一定要依据诸佛菩萨的经论教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真实修学,从内心深处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踏进大乘佛法的大门。

  现在很多初学者往往喜欢大谈空性,大谈开悟成就,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成就,然而对于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修法,却茫然无知,或者不愿提到当务之急的议程上来,对于菩提心的认识和体会往往读几遍书就算了。如果不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则大乘佛法的大门尚未能入,又怎么去登堂入室呢?建筑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底下坚固的基础是无法建成的,在大乘道中,若无菩提心摄持,则无论修何种大法深法,都只能算是影子形象修法,其人也难以称得上是大乘行者。菩提心是大乘的种子,种子如果没有,又如何能开智慧花、结菩提果?如果因不具足,则不可能成熟果位,这就是因果规律。

  2、行持禅宗、净土宗和密宗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

  现在的大乘修行人多数是行持禅宗、净土宗和密宗这三种大乘佛法,实际上禅、净、密三者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

  首先净土宗的行者都发愿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往生西方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要在极乐世界成就功德庄严,以此来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净土宗的行持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在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中对往生的条件也是再三提到发菩提心。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还专门著有《劝发菩提心文》。

  作为禅宗的明心见性,实际上是要成就胜义菩提心,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的清净发愿为基础,怎么能成就更上一层的胜义菩提心?历代禅宗祖师没有一位是不发菩提心而成就的。以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为例,虚老一百多岁还天天为修建寺庙光复祖庭而操劳,为禅宗的传承忧心积虑,即使一百二十岁高龄身遭厄运,亦为众生背业,默然承受,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表率。

  而密宗的行持,不管是生起次第还是圆满次第,都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来修持的。因此无论哪一宗的行者都应该发菩提心。

  我们再来看看过去的高僧大德是怎样重视菩提心的,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述了阿底峡尊者的公案:当年阿底峡尊者提到自己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当胸。当说到金洲大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于顶,一边流泪一边说。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及您的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合掌当胸与合掌于顶的差别,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有差别?”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都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大小。而恩德则有大小之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而生起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可以想象,尊者的所有上师既为圣者,他们对尊者必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而尊者认为能令其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金洲大师对其恩德最大,可见菩提心在尊者的心中地位有多高!

  发菩提心不是一种光学学、看看就可了事的泛泛而谈的理论,也不是一种口头上光念几句就行的口号,欲步入大乘之道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必须从内心深处真实无欺地生起菩提心。对于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人,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依靠佛菩萨的教言令其生起,对于已经生起的人,要令其坚固日月增长。对于菩提心誓言——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行者要深深铭刻于心、念念不忘,使自己的心相续充满菩提心的浸润,并以此菩提心而摄持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

  五、菩提心的修持方法

  以下我们谈谈菩提心的修法,如何使内心生起菩提心的种子。

  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核心即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为了避免慈悲心出现片面情况,依照修持传统,我们先从舍无量心开始。

  1、舍无量心的修法

  普通世间人往往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则特别仇恨,而对一般无亲无故者则表现为与己无关,漠不关心。这些都是没有深入观察思考的结果,如果执着于一生一世,那么这个时空观念就不免狭窄,如果从整个轮回的过程来看,许多道理才能豁然开朗。整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没有边际的连续剧一样,我们往往执著于这部连续剧的某个短暂片断,即今世的显现,依照今生显现中众人和自己的关系将他们分类,分成亲友和怨敌,或者无亲无故的陌生人,这就是世间人对待众生的态度。实际上从无始劫的流转来看,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也决定当过我们的怨敌,现在的怨敌在前世之时也决定作过养育呵护我的父母,这并不是一种理论说法,而是真实的情况,因为轮回的流转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因为自己被无明所覆,使我们既看不见过去,也没有洞察未来的能力,只能拿眼前一段时光的呈现来作为自己和他人亲疏关系的判断依据。

  如果我们善加思考,今生不论是亲友还是怨敌,在过去无量的生死流转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和怨敌,现在我为何要对其中一部人生贪恋之心,而对另一部人生怨恨心呢?再看看今生,现世的亲友可能会阻挡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说各种不悦耳的话等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也不能恒常加害于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的亲怨都是不定的,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再观察未来,假若我在修行上没能有所成就,可能仍会继续处在轮回之中,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会成为我的怨敌,现在的怨敌也许会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如此反复观察思维,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亲友和怨敌只是现在短暂时间的一种显现而已,从长远的轮回历程来看,亲友和怨敌的显现都是不定的,就好象舞台上演戏的演员一样,一会儿扮演亲友的角色,一会儿又扮演仇敌的角色,既然这样我又何必去贪亲恨敌呢?一下子贪恋这个喜欢得不得了,一下子憎恨那一个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又有何必要?多想想上面的内容,以往贪亲恨敌的心态也会渐渐平淡。明白此理后,应该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观修,观修的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照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而选一个普通的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或者路上的某个行人,依上面的道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己前方,依理观修,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到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整个地球乃至虚空的一切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要超越次第,一下子就依一切有情来观修,而应该一层层地扎扎实实地进行观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能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的修法,一旦遇上外面的对境仍然会生贪嗔心,所以要改变不坚实的泡沫修法,要依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持要点是内心要生起对所有众生无有亲疏偏待、一视同仁的定解。

  通过这样的修持之后,我们要将修持要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过去由于不知佛法道理,不知众生流转的真实情况,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内心往往有制造对立面的倾向,喜欢在内心划分谁是自己的亲友谁是自己的敌方,然后再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众人,对于喜欢的人就护持,对于嗔恨的人就打压,现在通过扎实的观修之后,内心就会感觉以往的这种划分无有实义,过去我们对敌方难以拔除的嗔恨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减弱了,甚至消失了,进而对众生平等的观念产生深深的定解。

  2、慈无量心之修法

  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通过舍无量心的修法,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不论亲怨,都曾在无始劫中无数次作过自己的大恩父母,所以应对他们行平等饶益。接着再从知母、念恩、报恩三方面来观修。

  一切众生做我的父母时都曾精心哺育我,为了我的一点安乐,辛苦劳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恶业来令我得到暂时的安乐,为此他们却造下了各种恶业,这个父母亲的恩德每个人在现世都有亲身的体验。现在这些父母,有的转生为现前的父母,因不懂佛法继续在造十不善业;有的转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仍造恶趣之业;有的转生地狱,正在感受寒热诸苦;有的转生于饿鬼,正在感受饱饿等苦;有的转生于傍生,正感受被人役使和互相啖食等诸苦;有的转生于修罗,正感受战争之苦;有的转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堕之苦,他们各自因不同的业力习气,分别感受不同之苦。这一切父母有情虽然都想离苦得乐,但是由于不懂得获得安乐的方法,导致无量劫流转三界六道,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现在我已得到自由自在的人身,遇到上师三宝,并且有缘听闻修持殊胜善法,如今看到这些父母有情正在受苦,岂有不报恩之理。

  如是观想所有不具安乐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暂时的人…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