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

   净 心 引 导

  

   别别观修之轮讲记

   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科判

   甲一、名义

   甲二、论义分三

   甲三、回向

  

   净心引导讲记

   净心引导讲记科判

   甲一、引言及顶礼句

   甲二、正文分三

   甲三、修法旁支及撰文缘起

   注释

   《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思考题

   《净心引导》思考题

  

  

  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译

   顶礼曼殊师利童子!

  所有三有诸过患,自心烦恼力所生,

  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对此具有三义:如何修习之理,相续中生起之量,其必要。

   今初,如何修习之理:

  尤为引生贪欲境,以心明观于自前,

  于彼分解为五蕴,初缘其身历历观,

  血肉骨骼髓及脂,内脏五官与身支,

  便溺虫发指甲等,所有不净之诸物。

  于地等界诸聚合,凡可分解之种类,

  尽其数量有几许,一一渐次析至尘,

  细观此中任一种,汝心贪欲生不生。

  除此不净零散物,所谓身者亦无余,

  故身不净为幻轮,脉骨粪便之堆聚。

  见如水面之聚沫,即于此义忆念住,

  一旦正念相续断,转缘受想行识性,

  逐一析为多体观,见如水泡似阳焰,

  及如芭蕉幻事时,了知丝毫无可贪,

  知后相续未失间,绵密护持此忆念,

  若失不必刻意续,复移它法再析观。

  如是似厕不净法,了无实义取蕴身,

  生而不住刹那灭,于此如理正思维。

  昔现无边诸世界,今已灭尽了无痕,

  现未诸法亦如是,皆所作性厌离因,

  审观众生必死殁,死主忽至无定准,

  三有一切诸显现,无一可住迁变性。

  总之所作有为法,无常之相有几何,

  尽汝心力于任一,明显浮现次第观。

  何时贪境此诸蕴,见如闪电云动摇,

  乃至未散念相续,请运汝心思维修。

  复次多分和合蕴,观其刹那一一分,

  或唯苦受之自性,或似现乐然迁变,

  抑或成为后苦因,故蕴本为众苦依。

  三有中具诸苦相,所有种类尽力思,

  见彼全为蕴过患,故于有漏法蕴中,

  纵使细如针尖处,不具苦患者亦无,

  故此蕴为众苦源,似不净泥如火坑,

  乃至于彼能忆念,即应不离而安住。

  尔后此等苦依处,多体无常五蕴中,

  所谓我者为何法,设若观察我本空。

  若见如雨似瀑流,亦如无人之空屋,

  即应安住此定解,乃至未散此中住。

  倘若散失复如前,再依次第别别观。

  有时亦可无次第,诸法随意择一缘,

  种种观察而思彼,即于此义数数观。

  有时思维他者蕴,有时反观自蕴身,

  有时观诸有为法,于何贪执即遮彼。

  总之此四观察门,舍置非理作意后,

  观察之轮无间转,如观察量定解生。

  于此种种所缘境,心识清晰而游履,

  应如烈火之燎原,相续不断逐一转。

  于我往昔诸时中,非理作意诸邪念,

  念念迁转之此位,其上安置观察修。

  设若久修而疲倦,对治之观无力为,

  烦恼诸敌亦不生,心应住舍而休息。

  一旦倦消力充沛,复应如前别别观,

  与此观察念同时,正知正念而安住。

  设若忘失正念时,烦恼又复重现起,

  见敌应需持利刃,别别观察当引生。

  犹如于暗现光明,如是别别观察修,

  纵少亦于烦恼害,大者破惑何须言。

  有为轮回诸过患,以心能见有几许,

  如其量于无为灭,了知清凉寂无上。

   二、相续中生起之量:

  尽自他蕴有为法,多体无常苦无我,

  何时串习彼法后,自然而然心通达,

  由此勿须特意观,心无勤作任运显,

  诸现悉成破碎境,尔时当伏烦恼敌。

  远离烦恼波浪故,此时意海已澄清,

  似彼圣者自在境,触及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内观心性胜观起。

  此为三乘诸行者,最初共同入门道。

   三、其必要:

  何时缘起如幻法,一切本自无生故,

  于法无我空性中,远离一异等二边,

  无别平等之法界,此即大乘道所证,

  殊胜光明之法界,如来秘藏亦为彼,

  于此证悟即成为,不住轮涅大涅槃。

  此为胜净大安乐,大无为之常恒法,

  本具功德之圣我,无上般若波罗蜜。

  无上秘密精藏义,俱生义之大乐界,

  自然本智触证时,此中圆满一切法。

  彼以上师之窍诀,直指人心大圆规。

  是故大乘显与密,圣道共同此前行,

  破开有为迷乱壳,别别观道为贤妙。

  初以分别观察力,摧破引生烦恼相,

  了达诸蕴空性后,离于三界之希愿。

  此后依次诸缘相,极为寂灭之空性,

  所断能断悉无愿,当离一切边执贪。

  无贪大悲之贪相,法界空中如鸟翔,

  无畏游戏三有中,获得佛子圣果位。

  依于如是圣教法,寂止胜观道前行,

  诸多净心修行门,已说三乘道扼要。

  此法愈习愈转深,烦恼渐摧而渐薄,

  如彼烦恼减几许,如是寂止愈易修。

  如火烧炼之黄金,极能随顺如欲转。

  无贪之心亦如是,堪能安住成止观。

  何者天界千年中,日夜精勤供三宝,

  所需一切诸资具,无余摄集悉奉献,

  若人仅于弹指顷,观修诸行苦无常,

  空与无我四行相,经云此福胜无量。

  开演大乘四法印,八万四千法蕴宣,

  经云此二功德等,故于此义善修习。

  若尔等同如理修,十亿经藏义要故,

  无劳即得深广慧,修者当成速解脱。

  此善回向恶浊世,苦患逼恼诸有情,

  以离欲法甘露力,普愿皆得寂灭果。

  铁卯年十月十五日麦彭文殊欢喜造。

  

  

  净 心 引 导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顶礼上师! 修习此净心引导时,在寂静之地以静虑的威仪安坐,心中缘想暇满难得等后,对于修法生起爱乐之心。 在自己头顶上清晰地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周围以大小乘僧众围绕,在这些圣众之前念修“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敬献七支供。此后,以猛利的敬信从内心深处如是祈祷:此座之中,唯愿加持我与一切有情,心中能生起净心修行次第。其次发菩提心:为了一切有情,愿我当来成就正等觉佛果,为此,我欲修习净心次第。 首先,将自己贪爱的对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观想在面前。如同尸陀林中分解尸体般,从其右眼开始,分成皮、肉、骨骼、内脏、秽物等,各自摆放一堆,对这些需要明见“此是此,彼是彼”而观想。 三十多种不净物中,每一种都以分别念逐渐分解,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由此应当透彻认识身体具有过失的自性。同样,把身体别别分解为骨肉等的坚固地界,暖热火界,气息风界,血液、尿液等的水界,孔隙窍穴的空界等,以这些体相不同的诸界、如凶残毒蛇共聚一处般所聚合的有漏之身,实为虚假、无有实义的体相,对此以智慧眼观察。 入座时间,长短无有一定,乃至心中尚未明观之前,须要不断修习。对此,经藏中说:譬如稻米、青稞、黄豆等堆积一处,智者各别认识到“这是稻米、那是青稞”等等。同样,对于蕴的界分解而观察,由此能了知在蕴上是如何存在多体的。首先需要这样对于色法观察。 当完成了一次如上的别别明观之后,再把受分为苦、乐、舍三种,对乐也分为眼见妙色、耳闻妙音等多体,这其中的每一个又有多种分类。如此把受也分成多体而观察。 此观结束后,对想而言,也有殊胜、低劣、中等等的种种想,对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的种种想,各自按胜、劣、中等区分,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因此,此想蕴也是种类众多的法,应当心中确认“的确如此”而产生定解。 所谓行蕴,是与心王相应之蕴,包括除去受、想二者之外的思、触等种种心所,这也是有许多种的。譬如,善心所具有信、惭、愧等多种,不善心所也有无信、无惭、贪、嗔等,以此为例,具有众多不同的种类,而其中对一个如贪或无贪的心所,如果以处所、时间、相状的方面区分,又可以分成无量,因此,行蕴也是许多种类的多体,按照这样想而观察。 再观想:对于识,也具有从眼识乃至意识之间的六种,其中每一种又有许多种类,譬如,眼识具有取蓝、取黄等种类不同的多体,如是而观察。 如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当心里肯定“自己确定是如此”而生起了殊胜定解之时,在不忘失的状态中能安住多久,即应安住。 如果相续消失,则不必刻意连接,应当把观想移到无常上来,也就是说,诸有为法都是自己形成之后,不住第二刹那而无间迁变的,从最初产生到最终毁灭的最后刹那之间,每一刹那生而即灭,实际上,无论是如闪电般的一个刹那,抑或安住一个大劫的器世界,凡是所作性,都仅仅是以次第刹那生灭的相续而安立的,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了知之后,内心便于此安住。 总而言之,对于一切器情世界所具形成之后坏灭之相,外界四季迁变,内有情由少至老的变化,从高至低、由盛而衰、由乐至苦等,凡是自他所见所闻的种种法,一切诸行犹如闪电、水泡、浮云般迁变的现象,乃至尚未对此生起明确的定解,就要持续不断地观修。 上述观想的相续消失时,如是由种种多体之法积聚而成、具有刹那不住、迁流之性的有漏取蕴,对此观察的话,不仅其相续和粗法,就连每个刹那也是:如同现在为痛苦,是苦苦;凡是属于自性似为安乐但以刹那灭而相续迁变的这一类的刹那,都是变苦;不论现在是苦、是乐、是舍,都如有毒之食,某时不成为苦因的刹那一个也没有,依靠前前刹那产生后后之故,即使前面有一个刹那不具足,也会障碍产生后后之果,因此,这所有的刹那也都是痛苦之因,故为行苦。如是,凡是与三苦相应的三界所摄有漏之蕴,如同火坑、粪泥,成为痛苦的依处…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