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具足信心,必定会如古德那样,做任何大事之前必先祈祷三宝,以求迅速成办。三宝本具无障无碍、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不是迷信,而是真实不虚的事实。
下面以事例说明:
南北朝的刘宋时代,有一位印度的三藏大师求那跋陀罗,精通《华严经》。他来汉地时,有七百多人请求他开讲《华严经》,但他不通汉语无法开讲,于是就精勤地礼拜忏悔,虔诚地祈祷。
一夜,他梦见一人一手拿剑、一手提着人头,割下他的头,换上手中的人头。求那跋陀罗因此而精通了汉语,讲了数十遍《华严经》。
古代有一位解脱和尚,在五台山佛光寺依照《华严经》修习佛光观法。他祈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现身说:“何必礼拜我呢?你可以忏悔自责。”后来他自己寻求,证悟了无生空性,于是想广礼诸佛来印证这一因缘,结果感得诸佛现身对他说:“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
宋朝的永明禅师,一心专修净业,诵经三年,现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入自己口中,从此获得观音辩才。
以宁玛派传承上师为例,当年全知麦彭仁波切住在宗萨寺时,拉萨三大寺有一位如群星中明月般的大智者罗桑彭措格西,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约定在第二天辩论。当天黄昏,全知麦彭仁波切亲自见到文殊菩萨所拿的宝剑经函,全部化为五光明点融入自己心间。从此之后,尊者对整个藏地如海般经论的句义,完全通达无碍。
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不论造何论典,文殊菩萨像都从心间放光加持,光明融入他的心间,开启他的智慧宝藏,所以尊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幻化般的速度,顺利地造出论典。
再以大恩上师来说,上师十五岁时,对大圆满产生了极其猛利的信心,一心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短期内念了祈祷文一百万遍,而且在读诵《直指心性》一万遍时,显现大彻大悟。文殊菩萨化现为上师形相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以幻化身摄受,赐予上师“阿旺罗珠宗美”的美名。
上述大成就者都是依靠虔诚祈祷三宝而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作为薄地凡夫,我们更需要祈祷本师及圣众加持,以期生起修法功德。因此,为了圆满成就修法,需要依仗最殊胜的助缘——三宝。
《宝性论》云:“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当见不见处。”以无明瞎却智慧眼的凡夫,沉溺于三有无边的苦海之中,被常乐我净的邪见黑暗覆盖,依靠佛陀日轮的光照,也能现见未曾现见的妙法。
三、祈祷的内容:
简言之,想成办什么就祈祷什么。以本引导而言,一座中修习四观,就应祈祷三宝加被自他能真正生起这一修心次第,如实现见多体、无常、苦性、无我。如果单修无常观,则祈祷加持自他一座中生起无常观,这是祈祷的内容。
四、祈祷的条件:
即猛利的恭敬和信心。若具敬信心,必然会获得三宝的加持,而获得加持的大小取决于敬信心的程度。有一分敬信,则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则得十分加持。若敬信极其猛利,加持就会完整地融入相续。仰仗三宝的威神加被,能让愚暗之心转为殊胜智慧,速疾成就观法。
丙六、发菩提心分二:一、旁述三殊胜 二、发心分类
其次发菩提心:为了一切有情,愿我当来成就正等觉佛果,为此,我欲修习净心次第。
我们任行一善都要具足三殊胜,才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修习本法也不例外,修法前发菩提心,这是具足发心殊胜。
丁一、旁述三殊胜
由于三殊胜极其重要,故在此旁述相关的法理。所谓三殊胜,就是行善的三种殊胜方法。知不知方法、能不能运用,在行善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能精通方法并付诸实践,则以方法的窍诀力,任修一善都能达到极佳的效果。相反,若未掌握方法,虽然大量行善,也不一定殊胜。
譬如酿酒,若掌握了秘方,酿造的酒就会非常醇美甘甜,若没有窍诀,再怎么酿也酿不出同样的品质,所以方法极其重要。
传承上师将行善之法归纳为三殊胜传授给后人,若想事事都成为大乘殊胜的善法,这一窍诀必不可少,故应恒时修习。
同样是听闻三殊胜之法,由于学人根性各异,有人能够实行,有人则不能;有人听后只做三天,有人则长期奉行;有人只得少许利益,有人获利无边;有人只当作知识,有人则将三殊胜贯彻于一切时处,使每一善都成为殊胜。所以,由于求法的心态千差万别,结果也迥然不同。
三殊胜即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任何善法都有加行、正行、结行三个环节, 若能在每一环节上把握要点,就能成为功德无量的善法。
何为殊胜呢?就因来说,依此法能使善根远胜一般的善根;从果而言,依此要点实行,即使微小的善法,也能获得超胜一般善业的果报。因此,此三殊胜有则成为殊胜,无则成为平庸、下劣。譬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后,就能制成威力强大的炸弹。若不按正确的比例配制,则不具强大的爆炸能力。同样,行善是否以三殊胜摄持,效力相差悬殊。
所谓加行殊胜,就是行善前要妥善准备。为使善行成为殊胜,应当努力积聚成功的因素。正行殊胜,浅说即行善时专心致志,深言即安住于无缘,不著一切相而行诸善法。《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行一切善法。结行殊胜,就是摄集所作的善根,通过回向令善根广大无尽。
三殊胜是一大窍诀,无论修行何种善法,只要运用她,就能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即使微尘许的善法也能转为成佛的资粮。
行善时有无三殊胜摄持有何差别呢?例如,在川藏公路上时常可以见到藏人磕大头前往拉萨,朝拜大昭寺的觉沃像。他们风雨无阻,千里迢迢地礼拜朝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善行。从身体的行为来衡量,世上确实很少有比它更殊胜的善行。但是,目睹这样的苦行情景,心中往往会疑问:这些朝圣者们,是不是以强烈的发心,来行持大礼拜呢?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也不算是极殊胜的善法。因为善之大小唯随心而安立,若朝圣者发心广大,当然是好上加好,倘若发心不大,虽然苦行有大的善根,但终究不属于极殊胜的善行。
又比如:仅在佛前供一杯水,这种善法谁都能行,一般视其为小善,然而,只要供养者具备加行、正行、结行三种殊胜,缘起丝毫不爽,必定转为极殊胜的善行。
因此,看似巨大的善行未必巨大。譬如:出巨款供僧、建庙、扶贫、放生,若有三殊胜摄持,当然好上加好,若无三殊胜摄持,则功德未必大。
善之大小并非以外相判定,因为万法唯心,不是唯形相。经云:“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形相微小的善,以善心广大,善根即成广大;形相巨大的善,以善心微少,善根也就微小。因此,行善是否以三殊胜摄持,在结果上具有这样大的差别。
以下具体讲述加行殊胜的意义。
加行即行善前的准备,做任何事都有加行。譬如炒菜,洗菜、切菜等是加行,这些准备好了,就能顺利进入炒菜的正行。其实正行殊不殊胜、是否得力等,都依赖于前面的加行准备。
这里所说的加行是哪一种呢?是指心上的加行,例如在佛前供花,买花、倒水等也是加行,但最重要的加行是调整意乐,应当尽可能把供佛的心调整到贤善、广大、清净。如果意乐不正,只是以一种散乱、狭小、夹杂贪嗔的心态供佛,不仅不会有大的功德,还可能造下罪业。
有些人行善时往往状若疯人,心中毫无准备地起身就做,这是不具加行。我们做任何善行都应安心稳重,首先须提起善心,否则心若不善何来善行呢?所以,最初比其它更重要的就是内心做好准备。
丁二、发心分类分三:一、不善心 二、无记心 三、善心
发心有善、不善、无记三种。
戊一、不善心
若行善的动机是追求此生圆满,则属于不善。譬如供僧,若心中只求保佑家里平安、生意兴隆等,则属于不善心。
有人怀疑:为什么行善还有不善心呢?
答:安立它为不善,有这样密意:
一、善业果报极小,故以微小称为不善。
一切善唯随内心的意乐,并不随外在的形相,善的大小也取决于意乐的大小。
譬如,以三万元供僧,心中只想着保佑某笔生意成功。我们观察他的心量:从对象上看,只为我一人求福,而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众生;从时间上看,只想到这笔生意成功为止的极短时间,比如,生意从始到终是一个月,心中便只求这一个月的利益,此外没有想过更远的未来;从所求上看,只求这笔生意能成办,此外后世的增上生、解脱、成佛、度众生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一概未加考虑。心如工画师,如何描画即如何显现,既然心量狭小得只缘一个“我”、只缘今世今年的一个月、只求一笔生意成功,那么,以这种心量所现的果报自然不可能广大。
因此,虽然以数万元供僧,僧众也如法回向了,但是发心如此狭小,怎么会成熟其它果报呢?缘起丝毫不爽,譬如,只在东山播种不可能在西山发芽。心中只求现世的些许小利,其它一切都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只能成熟微小的善果。
二、只求现世圆满,容易在获得之后造集恶趣因缘,故称“不善”。
譬如为遣寿障而请人打卦,并依言请僧众如法念诵了仪轨结果,也对本人起了延寿的作用。但是延寿一定是好事吗?暂时来说,也有些意义,但长远来看,吉凶难定。因为若在延寿十年期间,造了许多杀盗淫妄、毁谤正法等罪业,这样的延寿有害无利,不如十年前死去为好。所以,只为今生着想而行善,从长远观察,往往成了堕恶趣的因。
那么,是由于…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