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了凡四训序
了 凡 四 训 (原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俞 净 意 公 遇 灶 神 记 (原文)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了 凡 四 训》 讲 记
前 言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俞 净意 公 遇 灶 神 记》 讲 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思考题
了凡四训思考题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思考题
了凡四训序
印光大师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已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极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祈予为序。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正传,数该传汝。”
余即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谶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