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达到“静则一念不起”的境界。在行善方面,他一直踏踏实实地做、耐心地做、勤勤恳恳地做,功夫天天增长,串习成熟自然“动则万善相随”。
灶神只是给他开导了一个晚上,但是那些话,俞公始终铭刻于心,并且不折不扣地做了三年,结果也如灶神所言——“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原先遍地荆棘的心地变成了清净、贤善、具有无量功德的相续。可见“法不在多、贵在实行”,与他相比,我们听的法法义高、数量多,而且闻法的时间也长,可是我们的成绩如何呢?是否达到“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还是已成了佛教油子?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是因为不思惟、不实行,所以都是在建造空中楼阁。我们学的佛法又高又多、时间又长,若能有像俞公这样的存心,早就超过俞公了,所以还是要真正依法去实行。《集法句经》说:“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假如宣说了许多如理的法语,却放逸而不实行,这就像放牧人数着他家的牦牛,自己不得受用一样,不能得到沙门的功德。虽然只讲了少许的法语,但若能真正行持、法随法行,就一定能获得沙门的功德。)
一个人福报即将来临时必有前兆,就是心地更加清净。俞公三年的忏悔有了验相,即“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心地变得如此贤善,必定会开出茂盛的福德之花。此后,他安乐的人生境界即将一幕幕地显现了。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47,张江陵为首辅48。辍闱后49,访于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三年后的万历二年,俞公五十岁时,国家举行会试。考试结束后,担任主考官的宰相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大政治家,湖北江陵人,人称张江陵),想在同乡当中为孩子选一位品学兼优的老师。这时,人们都交口推荐俞公。
原先的俞公一直穷困潦倒、不得志,而现在他道德隆盛。虽然他并没有推销自己,也没有雇人写传记,但却名声鹊起,竟然被宰相聘请到京城做老师。
于是,俞公带着全家从江西乡下进了京城,做了宰相公子的老师,初步显现了发达的气象。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运气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岂不知冥冥中以福德力的感召,命运天天都在转变。当转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现前过去连作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所以,一切祸福兴衰都是由善恶业决定的。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50。
张居正尊敬俞公的道德,便替他报名入了国子监。一个人如何自求尊贵呢?就是修好道德。一旦道德隆盛,即使宰相也会恭敬。以当今的例子来说,比如,一个清洁工若能发起菩提心,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上至天王,都要对他恭敬礼拜。所以,造恶是自贱,行善是自尊。过去的俞公作贱自己,几乎耗尽福德,所以命运凄惨,而现在他的善业充实了,人生的境地也就开始逐步上升。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51。
又过了两年,俞公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中了进士。
以前的俞公虽然很希求功名,但却屡试不中,这就像沙子里榨不出油一样,充满意恶的心地怎么可能显现功名富贵?而如今短短几年间,俞公不但登科还中了进士,功成名就,这一切并非偶然,都是由于行善深厚而自然显现的。实际上,一切增上生的圆满——长寿、富贵、名声、相好、健康、眷属圆满,唯一都是由善业所感召的,也唯一须从善法上去寻求,这是唯一的方法。
一日谒内监52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有一天,俞公去见内监杨公,主人叫五个孩子出来礼拜客人。这些孩子都是杨公为了老年有个依靠,而从各地找来的养子。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问其籍。
其中有个十六岁的孩子,俞公觉得特别面熟,就问:“你老家在哪里?”
曰江右53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孩子说:“我是江右人,记得小时候在外玩耍时,误上了粮船,被船带离了家乡。我还依稀记得姓什么,家住在哪里。”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俞公非常吃惊,就命孩子脱下左脚的鞋子,发现他左脚底竟有两颗明显的痣,便激动地喊道:“这是我的孩子呀!”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杨公也很震惊,觉得这是天意,不然怎么会如此巧合?于是把孩子还给俞公,让他跟俞公回家。
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当时俞公激动的心情,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一路跑回家,喊着夫人的名字。夫人日夜思念孩子的心顿时崩发,抚摸着失而复得的孩子,欢喜地流下了血泪。孩子也哭了,他孝顺地捧着母亲的脸,以舌头舔母亲的眼睛,这时,奇迹出现了,老夫人竟然双眼复明。于是全家团聚,重享天伦之乐。
俞公改过前后的差别实在太大了,过去是祸不单行,现在却好事连连——功名成就、孩子复得、妻子双目复明,真是一团福气之相。确实如同《感应篇》所说,一日三善——视善、语善、心善,三年天必降福。俞公就是这种修善成功的典范。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俞公当时悲喜交集,一方面对过去的遭遇无限悲感,一方面又对眼前的结果充满欢喜。他因此认识到唯有行善最有意义,从此便不愿做官了,于是辞别张宰相准备返乡。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过去读书人都希求功名,总想谋求一官半职。俞公中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他却不求虚荣,只求行善。张宰相敬重他的道义,临别时便以厚礼相赠。
公居乡,为善益力。
俞公返乡后,比以往更努力地行善。他越行善越体会到善的利益,因此更有信心,由信心又增上自己的善法欲,以欲乐的推动更加精进,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对善法的利益,俞公并没有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是亲自实践,从鲜活的现实人生中感受到善法巨大的利益。因此对于善法,他越做越欢喜,越做越精进。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子孙好不好,与自己的福德有莫大的关系。过去俞公生了九个子女,只剩一个女儿,可见福很薄。现在第三个孩子失而复得,没有绝后,而且此子成家后连生七子,个个学业出众,承继书香门第。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俞公亲自写下了值遇灶神以及实行改过的事迹,以此训导子孙。他晚年时生活安乐,健康长寿,一直活到八十八岁。
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人们都认为这是由于真实行善而挽回天意的结果。
45 古代没有玻璃,窗户都是用纸糊的。
46 褊急:气度偏窄,脾气急躁。
47 会试:国家选拔进士的考试。
48 首辅:宰相。
49 辍闱后:考试之后。
50 国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国子监。
51 进士:古代最高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
52 内监:侍候皇帝的太监。
53 江右: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当时都称为江右。
了凡四训思考题
1、立命论和宿命论有哪些差别?
2、了凡被孔先生算定之后,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因此淡然无求。相比之下,为现世名利拚搏的人生是否更高尚呢?
3、为什么云谷禅师笑了凡只是凡夫并非豪杰呢?
4、哪种求法是内外双失?哪种求法是内外双得?请具体说明其中的道理。
5、解释以下格言的意义:
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⑵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⑶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⑷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6、结合业的轻重之理,阐述“一行可当万善”的道理。
7、了凡教子“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乃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样作意对于修身立命有何重要意义?
8、以下六种思惟应如何贯彻在日常生活中:
⑴远思扬祖宗之德;
⑵近思盖父母之愆;
⑶上思报国之恩;
⑷下思造家之福;
⑸外思济人之急;
⑹内思闲已之邪。
9、解释:“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10、“其熟玩而勉行之”包含哪种修身进德的道理?
11“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推测祸福,无不应验”的原因何在?
12、如何入手思惟才能发起耻心、畏心和勇心?
13、如何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为什么说从事上改过“非究竟廓然之道”?
14、结合原文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能杀生的理由。
15、结合原文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能动怒的理由。
16、从理上改过是不是观察修?请思维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改掉贪心、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自卑。
17、怎样从心上改过?
18、三种…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