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達到“靜則一念不起”的境界。在行善方面,他一直踏踏實實地做、耐心地做、勤勤懇懇地做,功夫天天增長,串習成熟自然“動則萬善相隨”。
竈神只是給他開導了一個晚上,但是那些話,俞公始終銘刻于心,並且不折不扣地做了叁年,結果也如竈神所言——“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原先遍地荊棘的心地變成了清淨、賢善、具有無量功德的相續。可見“法不在多、貴在實行”,與他相比,我們聽的法法義高、數量多,而且聞法的時間也長,可是我們的成績如何呢?是否達到“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還是已成了佛教油子?
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是因爲不思惟、不實行,所以都是在建造空中樓閣。我們學的佛法又高又多、時間又長,若能有像俞公這樣的存心,早就超過俞公了,所以還是要真正依法去實行。《集法句經》說:“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嗔癡,此等能得沙門分。”(假如宣說了許多如理的法語,卻放逸而不實行,這就像放牧人數著他家的牦牛,自己不得受用一樣,不能得到沙門的功德。雖然只講了少許的法語,但若能真正行持、法隨法行,就一定能獲得沙門的功德。)
一個人福報即將來臨時必有前兆,就是心地更加清淨。俞公叁年的忏悔有了驗相,即“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心地變得如此賢善,必定會開出茂盛的福德之花。此後,他安樂的人生境界即將一幕幕地顯現了。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47,張江陵爲首輔48。辍闱後49,訪于同鄉,爲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
叁年後的萬曆二年,俞公五十歲時,國家舉行會試。考試結束後,擔任主考官的宰相張居正(張居正,是明朝大政治家,湖北江陵人,人稱張江陵),想在同鄉當中爲孩子選一位品學兼優的老師。這時,人們都交口推薦俞公。
原先的俞公一直窮困潦倒、不得志,而現在他道德隆盛。雖然他並沒有推銷自己,也沒有雇人寫傳記,但卻名聲鵲起,竟然被宰相聘請到京城做老師。
于是,俞公帶著全家從江西鄉下進了京城,做了宰相公子的老師,初步顯現了發達的氣象。一般人可能會認爲這是運氣好,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豈不知冥冥中以福德力的感召,命運天天都在轉變。當轉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現前過去連作夢也想不到的好事。所以,一切禍福興衰都是由善惡業決定的。
張敬公德品,爲援例入國學50。
張居正尊敬俞公的道德,便替他報名入了國子監。一個人如何自求尊貴呢?就是修好道德。一旦道德隆盛,即使宰相也會恭敬。以當今的例子來說,比如,一個清潔工若能發起菩提心,則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上至天王,都要對他恭敬禮拜。所以,造惡是自賤,行善是自尊。過去的俞公作賤自己,幾乎耗盡福德,所以命運淒慘,而現在他的善業充實了,人生的境地也就開始逐步上升。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51。
又過了兩年,俞公鄉試中舉,第二年又中了進士。
以前的俞公雖然很希求功名,但卻屢試不中,這就像沙子裏榨不出油一樣,充滿意惡的心地怎麼可能顯現功名富貴?而如今短短幾年間,俞公不但登科還中了進士,功成名就,這一切並非偶然,都是由于行善深厚而自然顯現的。實際上,一切增上生的圓滿——長壽、富貴、名聲、相好、健康、眷屬圓滿,唯一都是由善業所感召的,也唯一須從善法上去尋求,這是唯一的方法。
一日谒內監52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爲己嗣以娛老者。
有一天,俞公去見內監楊公,主人叫五個孩子出來禮拜客人。這些孩子都是楊公爲了老年有個依靠,而從各地找來的養子。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
其中有個十六歲的孩子,俞公覺得特別面熟,就問:“你老家在哪裏?”
曰江右53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裏。
孩子說:“我是江右人,記得小時候在外玩耍時,誤上了糧船,被船帶離了家鄉。我還依稀記得姓什麼,家住在哪裏。”
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俞公非常吃驚,就命孩子脫下左腳的鞋子,發現他左腳底竟有兩顆明顯的痣,便激動地喊道:“這是我的孩子呀!”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楊公也很震驚,覺得這是天意,不然怎麼會如此巧合?于是把孩子還給俞公,讓他跟俞公回家。
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複明。
從這一句可以看出,當時俞公激動的心情,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一路跑回家,喊著夫人的名字。夫人日夜思念孩子的心頓時崩發,撫摸著失而複得的孩子,歡喜地流下了血淚。孩子也哭了,他孝順地捧著母親的臉,以舌頭舔母親的眼睛,這時,奇迹出現了,老夫人竟然雙眼複明。于是全家團聚,重享天倫之樂。
俞公改過前後的差別實在太大了,過去是禍不單行,現在卻好事連連——功名成就、孩子複得、妻子雙目複明,真是一團福氣之相。確實如同《感應篇》所說,一日叁善——視善、語善、心善,叁年天必降福。俞公就是這種修善成功的典範。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爲官。辭江陵回籍。
俞公當時悲喜交集,一方面對過去的遭遇無限悲感,一方面又對眼前的結果充滿歡喜。他因此認識到唯有行善最有意義,從此便不願做官了,于是辭別張宰相准備返鄉。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過去讀書人都希求功名,總想謀求一官半職。俞公中了進士,有了做官的資格,但他卻不求虛榮,只求行善。張宰相敬重他的道義,臨別時便以厚禮相贈。
公居鄉,爲善益力。
俞公返鄉後,比以往更努力地行善。他越行善越體會到善的利益,因此更有信心,由信心又增上自己的善法欲,以欲樂的推動更加精進,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對善法的利益,俞公並沒有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是親自實踐,從鮮活的現實人生中感受到善法巨大的利益。因此對于善法,他越做越歡喜,越做越精進。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
子孫好不好,與自己的福德有莫大的關系。過去俞公生了九個子女,只剩一個女兒,可見福很薄。現在第叁個孩子失而複得,沒有絕後,而且此子成家後連生七子,個個學業出衆,承繼書香門第。
公手書遇竈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親自寫下了值遇竈神以及實行改過的事迹,以此訓導子孫。他晚年時生活安樂,健康長壽,一直活到八十八歲。
人皆以爲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人們都認爲這是由于真實行善而挽回天意的結果。
45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用紙糊的。
46 褊急:氣度偏窄,脾氣急躁。
47 會試:國家選拔進士的考試。
48 首輔:宰相。
49 辍闱後:考試之後。
50 國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國子監。
51 進士:古代最高學位,相當于現在的博士學位。
52 內監:侍候皇帝的太監。
53 江右: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爲江右。
了凡四訓思考題
1、立命論和宿命論有哪些差別?
2、了凡被孔先生算定之後,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因此淡然無求。相比之下,爲現世名利拚搏的人生是否更高尚呢?
3、爲什麼雲谷禅師笑了凡只是凡夫並非豪傑呢?
4、哪種求法是內外雙失?哪種求法是內外雙得?請具體說明其中的道理。
5、解釋以下格言的意義:
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⑵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⑶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⑷豐歉不二,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二,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二,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6、結合業的輕重之理,闡述“一行可當萬善”的道理。
7、了凡教子“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乃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這樣作意對于修身立命有何重要意義?
8、以下六種思惟應如何貫徹在日常生活中:
⑴遠思揚祖宗之德;
⑵近思蓋父母之愆;
⑶上思報國之恩;
⑷下思造家之福;
⑸外思濟人之急;
⑹內思閑已之邪。
9、解釋:“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10、“其熟玩而勉行之”包含哪種修身進德的道理?
11“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推測禍福,無不應驗”的原因何在?
12、如何入手思惟才能發起恥心、畏心和勇心?
13、如何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爲什麼說從事上改過“非究竟廓然之道”?
14、結合原文思考之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不能殺生的理由。
15、結合原文思考之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不能動怒的理由。
16、從理上改過是不是觀察修?請思維如何運用這種方法改掉貪心、嫉妒心、競爭心、傲慢心、自卑。
17、怎樣從心上改過?
18、叁種…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