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要人修善心,有很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有一天,应公又听到两个鬼说话,一个说:“我本来找到替身了,无奈这秀才坏了我的事。”
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的鬼说:“你为什么不祸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鬼回答:“上帝认为这人的心好,任命他作阴德尚书,我哪里能加害他?”
人行善,正气强,邪不压正,鬼也无法近身,真正能护持自己的也是善。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公听到鬼的对话,更加努力,因为他得到了对善的证明,增强了行善的勇气。他并没有自满,反而善一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积得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
遇到饥荒,他就捐出稻谷赈灾。(财富自己受用,也没什么利益;拿去赈灾,可以化为无量的功德,救济众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遇到亲戚有急难,他也委曲维持,不怕麻烦。身居高位,还能这样为他人的利益东奔西走,他的利他心很真。
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被别人侮辱、诽谤,造违缘陷害,他都能反躬自责,不埋怨别人,而且很欢喜地顺受。
这种品德也是由思惟发展出来的。这也不难,只要好好串习,就可以达到。人在道理上想不通,情绪就会起来,如果思惟到别人打骂是成就自己的安忍波罗蜜,怎么会起嗔呢?或者观察对方是身不由己,受烦恼的折磨才这样做,这样会生起悲愍心;还可以思惟:遭受损害是自己前世损害人的报应,现在安忍就可以消业障,也就能怡然顺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应尚书的道德深厚,所以子孙登科的很多。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江苏常熟有个徐凤竹,他的父亲向来很富裕。有一次遇到荒年,收成不好。徐善人以身作则,带头减免当地的租,作为同乡的提倡。(一个人能这样行善,在社会上立起来,就能带动一大批人,社会需要这样的善行、善人。)
他又把粮仓里的稻谷拿出来赈济。这种时候,对因果有胜解信,就有胆量作。实际上,这取决于自己的信心有多大。心里犹豫,可能只捐四分之一,再差一点,捐出十分之一。像范仲淹这样的贤人,敢作敢为,把俸禄全拿出来布施,他有这样的气魄,原因是深信因果、崇尚道德。
同样是面对遇难的同胞,人是有一种观念,就有一种心态和行为。一种人这么想,这些穷人饿死也和我无关。他认为这保全了自己,实际犯了吝啬不救人的罪过。另一种人看见这是求之不得的苦田,很难遇到这么好的利他机会,在如此稀有的苦田当中,以大悲来耕耘,福德会极迅速地增上,所以会赶紧作。佛法当中,没有让人吃亏的事,一般人认为最吃亏的地方,其实大占便宜。能这样如理思惟,谁会不愿意作呢?
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24,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这样作了之后,感应很快,晚上听到鬼在门外唱赞歌。
鬼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郎。这些鬼一直欢呼,庆祝了一个晚上。所以,鬼也喜欢善人。
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这一年,风竹中了举人。
这是“积德给子孙”的典型例子,徐凤竹的父亲是富人,钱都用在积德上,所以儿子很快中举了。父母真要对子女好,应当以徐善人为榜样,努力积累功德,回向给孩子。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积德,孜孜不倦,在行善上非常努力,他是修桥、修路、斋僧、款待出家人,凡是有利益的事,没有不尽心的。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随着功德加深,果报也进一步增上。
后来,他父亲又听到鬼在家门口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的举人一直作到了都堂。”徐凤竹最终作了两浙省长。
所以,行善的人生最有希望,越作越欢喜,越作感应越大,这才是良性的循环。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浙江嘉兴的屠康僖开始时作刑部主事。以工作岗位为道场,住在监狱当中。(今天也有责任心强的人,以工厂为家、以学校为家。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想尽心尽力利他。)他在监狱里详细询问囚犯的情况,关怀体贴犯人。
他是真正和犯人交心。一个领导能这样做,下面的人没有不心服的!为什么呢?以德相待。人能甘当奴仆,已经贵为上人。高高在上,反而被人唾骂。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来利益众生,人都能这样做,世界哪有不变好的?事业哪有不成功的?哪有别人不拥护呢?如果不能深入民心,不能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作,多半是浮在表面上。
比如一个公司的负责人立足于公司行持菩萨道,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己利益的对象,这样天天善事都做不完。人都不肯实做,不知道佛在心头,以为佛在天边。比如,有五十个员工,很多方面都可以为他们着想、对他们修慈悲心,这些不做,修什么大乘法呢?这些确实可以一点一滴来做,最后做到全公司都成了一家人,事业哪有不发达的道理。
屠公以监狱为家,和囚徒倾心交谈,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他在交谈当中,发现很多人是无辜入狱,他也不居功,私下里写信秘密报告堂官。
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朝审”就是秋审。古代每年过了霜降,各地解到刑部去的重大案件和犯人,都要归刑部的堂官会同其他官员,再作仔细地审查。)
后来朝廷秋审,堂官把他汇报中的话摘下来,对囚犯审讯,情况确实属实,左右无不信服。结果, 这一次,十多人都得到释放。
当时这件事很轰动,整个京城都赞叹尚书英明,没人知道里面有屠公的功劳。照一般人的心态,自己作的好事,没得到名声,所有的光环都戴在尚书头上,心里会不甘心,私下里还要骂两句。可是屠公道理上通达,他不会在这上面计较。
人为什么心里有情绪呢?就是道理上不通。道理上通了,让尚书头上戴光环不是更好吗?自己的功德完好地储藏着,将来果报会更大。想到这里,连欢喜都来不及,有什么委屈呢?所以,世上的烦恼,都是人自己找的。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屠公建议说:天子脚下尚有这么多的冤民,何况四海之广,人民数量之多,受冤的人就更多。所以,应当制定一项政策,五年派一名减刑官到下面去核实,为蒙冤的人平反。
尚书为奏,允其议。
尚书认为建议很好,写奏折上报皇帝,得到了批准。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当时国家组织了一个部门,屠公也被任命在减刑人员当中。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
晚上梦见神人告诉他:你命里本来无子,现在减刑的建议深合天心。(“天心”就是愿人常得安乐的心,能让人民得安乐,自然符合天心。)所以你作得好,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都是作大官的。
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当晚,他的夫人怀孕,后来生了三个儿子,果然都是显官。所以,因果不会亏待善人。
阅读善人的事迹,目的是加强对善的信念,信念具足,就会对行善欢喜。仔细想想,其实,世上以行善最乐。我们活了几十年,对其他世间的事都那么努力,而这又有多大意义呢?忙碌衣食、竞争名利、追逐欲尘,毫无意义。人生很短暂,有限的光阴应当投入于利他。每天多思考怎么利益众生,一定能取得人生的实义。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
嘉兴的包凭,父亲担任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孩子,包凭最小。他入赘到平湖的袁家,这是了凡父亲交情很厚的一个朋友。
包信之学问广博,才华也高,就是屡次考试不入选。
留心二氏之学。
科举没考中,他就留心佛家、道家的学问。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
有一天闲来无事,东游泖湖,偶然到了一所村寺。寺院里,有一尊观音菩萨的圣像常年放在露天当中被风吹雨淋。
包凭看了,心想:菩萨的圣像怎么能在露天淋漓呢?必须要安放好。他从袋子里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主持僧,让他给菩萨修个庙。
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
主持僧说:修庙的工程很大,十两银子不够用。
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包凭又取出四匹松布,从衣箱中检出七件新衣服,都交给主持僧。
家仆说:还是慢点吧,全给了,自己穿什么?…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