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19

  ..續本文上一頁,佛要人修善心,有很深的道理。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有一天,應公又聽到兩個鬼說話,一個說:“我本來找到替身了,無奈這秀才壞了我的事。”

   傍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旁邊的鬼說:“你爲什麼不禍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這個鬼回答:“上帝認爲這人的心好,任命他作陰德尚書,我哪裏能加害他?”

   人行善,正氣強,邪不壓正,鬼也無法近身,真正能護持自己的也是善。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應公聽到鬼的對話,更加努力,因爲他得到了對善的證明,增強了行善的勇氣。他並沒有自滿,反而善一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積得厚。

   遇歲饑,辄捐谷以赈之;遇親戚有急,辄委曲維持;

   遇到饑荒,他就捐出稻谷赈災。(財富自己受用,也沒什麼利益;拿去赈災,可以化爲無量的功德,救濟衆生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遇到親戚有急難,他也委曲維持,不怕麻煩。身居高位,還能這樣爲他人的利益東奔西走,他的利他心很真。

   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

   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被別人侮辱、誹謗,造違緣陷害,他都能反躬自責,不埋怨別人,而且很歡喜地順受。

   這種品德也是由思惟發展出來的。這也不難,只要好好串習,就可以達到。人在道理上想不通,情緒就會起來,如果思惟到別人打罵是成就自己的安忍波羅蜜,怎麼會起嗔呢?或者觀察對方是身不由己,受煩惱的折磨才這樣做,這樣會生起悲愍心;還可以思惟:遭受損害是自己前世損害人的報應,現在安忍就可以消業障,也就能怡然順受。

   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應尚書的道德深厚,所以子孫登科的很多。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爲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貧乏,

   江蘇常熟有個徐鳳竹,他的父親向來很富裕。有一次遇到荒年,收成不好。徐善人以身作則,帶頭減免當地的租,作爲同鄉的提倡。(一個人能這樣行善,在社會上立起來,就能帶動一大批人,社會需要這樣的善行、善人。)

   他又把糧倉裏的稻谷拿出來赈濟。這種時候,對因果有勝解信,就有膽量作。實際上,這取決于自己的信心有多大。心裏猶豫,可能只捐四分之一,再差一點,捐出十分之一。像範仲淹這樣的賢人,敢作敢爲,把俸祿全拿出來布施,他有這樣的氣魄,原因是深信因果、崇尚道德。

   同樣是面對遇難的同胞,人是有一種觀念,就有一種心態和行爲。一種人這麼想,這些窮人餓死也和我無關。他認爲這保全了自己,實際犯了吝啬不救人的罪過。另一種人看見這是求之不得的苦田,很難遇到這麼好的利他機會,在如此稀有的苦田當中,以大悲來耕耘,福德會極迅速地增上,所以會趕緊作。佛法當中,沒有讓人吃虧的事,一般人認爲最吃虧的地方,其實大占便宜。能這樣如理思惟,誰會不願意作呢?

   夜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诓24,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

   這樣作了之後,感應很快,晚上聽到鬼在門外唱贊歌。

   鬼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的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這些鬼一直歡呼,慶祝了一個晚上。所以,鬼也喜歡善人。

   是歲,鳳竹果舉于鄉,

   這一年,風竹中了舉人。

   這是“積德給子孫”的典型例子,徐鳳竹的父親是富人,錢都用在積德上,所以兒子很快中舉了。父母真要對子女好,應當以徐善人爲榜樣,努力積累功德,回向給孩子。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衆,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徐鳳竹的父親因此更加積德,孜孜不倦,在行善上非常努力,他是修橋、修路、齋僧、款待出家人,凡是有利益的事,沒有不盡心的。

   後又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隨著功德加深,果報也進一步增上。

   後來,他父親又聽到鬼在家門口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的舉人一直作到了都堂。”徐鳳竹最終作了兩浙省長。

   所以,行善的人生最有希望,越作越歡喜,越作感應越大,這才是良性的循環。

   嘉興屠康僖公,初爲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幹人,公不自以爲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浙江嘉興的屠康僖開始時作刑部主事。以工作崗位爲道場,住在監獄當中。(今天也有責任心強的人,以工廠爲家、以學校爲家。爲什麼這樣做呢?就是想盡心盡力利他。)他在監獄裏詳細詢問囚犯的情況,關懷體貼犯人。

   他是真正和犯人交心。一個領導能這樣做,下面的人沒有不心服的!爲什麼呢?以德相待。人能甘當奴仆,已經貴爲上人。高高在上,反而被人唾罵。所以,我們要放下架子來利益衆生,人都能這樣做,世界哪有不變好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哪有別人不擁護呢?如果不能深入民心,不能放下架子,踏踏實實地作,多半是浮在表面上。

   比如一個公司的負責人立足于公司行持菩薩道,每個員工都成爲自己利益的對象,這樣天天善事都做不完。人都不肯實做,不知道佛在心頭,以爲佛在天邊。比如,有五十個員工,很多方面都可以爲他們著想、對他們修慈悲心,這些不做,修什麼大乘法呢?這些確實可以一點一滴來做,最後做到全公司都成了一家人,事業哪有不發達的道理。

   屠公以監獄爲家,和囚徒傾心交談,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在交談當中,發現很多人是無辜入獄,他也不居功,私下裏寫信秘密報告堂官。

   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辇下鹹頌尚書之明。(“朝審”就是秋審。古代每年過了霜降,各地解到刑部去的重大案件和犯人,都要歸刑部的堂官會同其他官員,再作仔細地審查。)

   後來朝廷秋審,堂官把他彙報中的話摘下來,對囚犯審訊,情況確實屬實,左右無不信服。結果, 這一次,十多人都得到釋放。

   當時這件事很轟動,整個京城都贊歎尚書英明,沒人知道裏面有屠公的功勞。照一般人的心態,自己作的好事,沒得到名聲,所有的光環都戴在尚書頭上,心裏會不甘心,私下裏還要罵兩句。可是屠公道理上通達,他不會在這上面計較。

   人爲什麼心裏有情緒呢?就是道理上不通。道理上通了,讓尚書頭上戴光環不是更好嗎?自己的功德完好地儲藏著,將來果報會更大。想到這裏,連歡喜都來不及,有什麼委屈呢?所以,世上的煩惱,都是人自己找的。

   公複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

   屠公建議說:天子腳下尚有這麼多的冤民,何況四海之廣,人民數量之多,受冤的人就更多。所以,應當製定一項政策,五年派一名減刑官到下面去核實,爲蒙冤的人平反。

   尚書爲奏,允其議。

   尚書認爲建議很好,寫奏折上報皇帝,得到了批准。

   時公亦差減刑之列,

   當時國家組織了一個部門,屠公也被任命在減刑人員當中。

   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叁子,皆衣紫腰金。

   晚上夢見神人告訴他:你命裏本來無子,現在減刑的建議深合天心。(“天心”就是願人常得安樂的心,能讓人民得安樂,自然符合天心。)所以你作得好,上帝賜給你叁個兒子,都是作大官的。

   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埙、應坤、應堎,皆顯官。

   當晚,他的夫人懷孕,後來生了叁個兒子,果然都是顯官。所以,因果不會虧待善人。

   閱讀善人的事迹,目的是加強對善的信念,信念具足,就會對行善歡喜。仔細想想,其實,世上以行善最樂。我們活了幾十年,對其他世間的事都那麼努力,而這又有多大意義呢?忙碌衣食、競爭名利、追逐欲塵,毫無意義。人生很短暫,有限的光陰應當投入于利他。每天多思考怎麼利益衆生,一定能取得人生的實義。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爲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

   嘉興的包憑,父親擔任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孩子,包憑最小。他入贅到平湖的袁家,這是了凡父親交情很厚的一個朋友。

   包信之學問廣博,才華也高,就是屢次考試不入選。

   留心二氏之學。

   科舉沒考中,他就留心佛家、道家的學問。

   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

   有一天閑來無事,東遊泖湖,偶然到了一所村寺。寺院裏,有一尊觀音菩薩的聖像常年放在露天當中被風吹雨淋。

   包憑看了,心想:菩薩的聖像怎麼能在露天淋漓呢?必須要安放好。他從袋子裏拿出十兩銀子,交給主持僧,讓他給菩薩修個廟。

   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

   主持僧說:修廟的工程很大,十兩銀子不夠用。

   複取松布四疋,檢箧中衣七件與之,內纻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

   包憑又取出四匹松布,從衣箱中檢出七件新衣服,都交給主持僧。

   家仆說:還是慢點吧,全給了,自己穿什麼?…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