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包憑說:只要菩薩的聖像無事,我就算裸體又有何關系?
其實一切善,能放下自己,就可以作,稍微顧惜自己,也不可能這樣。修行是放下我執,我執越輕,越和法相應,我執能斷,就成爲聖人,而利他恰恰是對治我執的妙法。
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主持僧流淚說:“舍銀、舍衣布還不算太難,只有你這一點心,實在難得!”
一切善都建立在心上,心越賢善越深廣,福德就越大。菩薩以菩提心點一根小蠟燭供養,勝過一般人拿四大海的油燃燈供養,這不是主要在外物上比較,主要從心上比較,心更善,功德就更大。
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修了十二年,也沒現見彌勒菩薩,他下山看到一只狗的下身被密密麻麻的蟲子咬著,悲心強烈地生起,本尊當即現出身相。
十二年修行都見不了本尊,一念悲心強烈生起,就立即成功。可見善心的力量之大。善心能發出來,功德就在其中。
生活當中,我們處處會遇到這一類的事。這是修行的良機,不要當面錯過觀世音,要把握當下,曆事煉心。《了凡四訓》好就好在不脫離生活,修行和生活脫節,那就走偏了。
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
後來殿堂的工程完畢,包憑帶著做太守的父親,一同來到廟裏。
這一夜,包憑夢到伽藍菩薩感謝他說:你的孩子將來會享受榮華富貴。
後子汴,孫柽芳,皆登第,作顯官。
菩薩說的絲毫不差,他的兒子和孫子都中了進士,作了顯官。
嘉善支立之父,爲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25,意哀之,欲求其生。
浙江嘉善縣支立的父親在刑房裏工作。
有一天,來了一個囚犯無辜受陷害,要受重刑。
支立的父親見到這件事,心中不是滋味,來人馬上要受迫害,他著急,想幫忙。囚犯也看出這是個善人。
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
囚犯對妻子說:“支公心地很好,我們慚愧,無以報答他。明天請他到家中,你以身事之。或許他還肯用心幫忙,那我就可以得救了。”
其妻泣而聽命。
妻子很賢良,哭著聽從了丈夫的命令。
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
支公不明頭緒地去了。囚犯的妻子親自出來勸酒,把丈夫的意思告訴他。
支不聽,卒爲盡力平反之。
支公不答應,最終還是盡力幫他平反。
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爲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囚犯出獄之後,夫妻倆一起登門來拜謝,對支公說:“像恩公如此的厚德,世上少有。你沒有孩子,我們有個女兒,送給你做箕帚妾,這也是禮法上說得通的。”
支爲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爲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支公也就備了禮物,娶了他的女兒,生了支立。二十歲考試高中,以後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的子孫也都是做官的。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
以上講了十條,各人做的不同,但都同歸于善,都是善行。
二、善的辨別:
若複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精細的來說,善有真假等的八對,對每一對的體相,都要深思明辨。如果不能辨明其中的差別,則自以爲行善,實際是造惡,枉費苦心,得不到真實的利益。
辨別很重要,只有了知差別,反觀自身,觀察自己是落在哪種善裏面,才能把握好身心的方向。這樣,做對了隨喜,進一步增上,做得不對,應當改正。如果起初不能覺察到自己落在僞善、半善等中,往往行善多年,卻收效甚微。
下面講解十六字的涵義,每學一個字,都要歸在自身上檢查,糾正不正確的心態。
1、辨別真假,舍假取真: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以前有幾個儒生拜見中峰和尚,提出一個問題:佛家“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的說法,和事實不符合。比如某人行善,子孫卻不興旺,某人行惡,家門反而隆盛,所以佛的說法沒有根據。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爲惡,指惡爲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中峰和尚說:凡夫的情慮沒有淨除,智慧眼沒有開啓時,往往顛倒。善的認爲惡,惡的贊爲善,這種事屢見不鮮。你們不怪自己是非顛倒,反而埋怨因果報應有差錯嗎?
緣起本來無差錯,只是凡夫心識顛倒,才對善惡、苦樂顛倒認識,這是凡夫的特色。
衆曰:善惡何致相反?
這些人不接受,善和惡怎麼會弄反呢?
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一向落在顛倒見當中,就連善惡這種基本問題也有認識上的顛倒。
中峰令試言其狀。
中峰禅師讓他們各自描述善惡的體相。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恭敬人、禮拜人是善。
禅師說:不一定。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一個人說:貪財非義妄取是惡,廉潔有操守是善。
禅師也說:不一定。
衆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
大家依次談了自己的見解,中峰都說不對。
凡夫是在外在的形相上轉,所以,對善惡的認識都不對。
因請問。
因此就請問禅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中峰說:能給人利益的是善,只利益自己的是惡。有益于人的,就算打人、罵人,都是善;只利益自己的,就是敬人、禮人,也是惡。
所以,存心只爲他人好,不雜私心,則打人罵人都是善,心地良善的緣故。只求自己的利益,不論如何恭敬人都是惡,內心自私的緣故。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
所以,人的行善,利人是大公,利己是內藏私意,公是真,私是假。一個人爲公,善就是真的;一個人爲自己,善就是假的。
比如在集體當中,發心爲公是善,只考慮自己是私。符合我的利益才作,不合我心意、讓我吃虧的就不作,這是假善。
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
“根心者”就是由衷而發的善行,這是真。“襲迹者”,就是單單外表上表現一種善相,這是假。從良心發出來的善,是真善。
又無爲而爲者真,有爲而爲者假;
對善的真假有很多深淺不同的判定。從甚深的層次論真假:無爲而爲,沒有執著去做的善,是真;有爲而爲的善,是假。
皆當自考。
以上的真假都要一一考問,自己行善的心是真還是假。是假,就要及時改正。
2、辨別端曲,舍曲取端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爲善而取之;聖人則甯取狂狷。(“狂狷”,“狂”不是狂亂、狂妄,是進取的意思;“狷”是潔身自好,堅守自己的志向,不與人苟合。狂者有進取,狷者能守節。)
端善和曲善怎麼辨別呢?現在人見了老好人,一般都說他好,認爲他可取。聖人則甯願取狂狷,他們能在善上進取,敢于承當;或者是安份守己,堅持原則,不肯隨人造惡。
至于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爲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
至于謹願之士,即使一鄉都喜歡這個人,決定以他成爲破壞道德之賊。
善的方面應當堅持,惡的方面必須堅決舍棄,但是謹願之士,爲了隨順人情,一般都隨波逐流,沒有自己做人正確堅定的立場,所以是道德之賊。世人的善惡觀念明明和聖人相反,以此推廣,各種取舍的方面無不錯誤。
這也告訴我們,應當以聖者的言教爲標准,消除相續中的邪知、未知、疑惑,才能趨入正道。爲了正確地修行,很多方面都要如理地辨別,辨別不清,就會造成行爲上的紊亂。善要修得精純,前提是明辨善的差別,然後行爲上細致地取舍修正。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
天地鬼神對善降福、對淫降禍,自有他的標准,這都是和聖人同標准,不和世俗同取舍。
爲什麼呢?因爲真理是唯一的,聖人見到真理,所以與他同標准,凡夫顛倒邪知,言論不能作爲准繩。所以,要皈依叁寶以聖法作爲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立誓皈依法,就無法進入正道。
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凡是積善,不可以只隨外在耳目的境界,或者所作的行爲讓人贊歎,這不是應當注…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