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20

  ..续本文上一页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包凭说:只要菩萨的圣像无事,我就算裸体又有何关系?

   其实一切善,能放下自己,就可以作,稍微顾惜自己,也不可能这样。修行是放下我执,我执越轻,越和法相应,我执能断,就成为圣人,而利他恰恰是对治我执的妙法。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主持僧流泪说:“舍银、舍衣布还不算太难,只有你这一点心,实在难得!”

   一切善都建立在心上,心越贤善越深广,福德就越大。菩萨以菩提心点一根小蜡烛供养,胜过一般人拿四大海的油燃灯供养,这不是主要在外物上比较,主要从心上比较,心更善,功德就更大。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了十二年,也没现见弥勒菩萨,他下山看到一只狗的下身被密密麻麻的虫子咬着,悲心强烈地生起,本尊当即现出身相。

   十二年修行都见不了本尊,一念悲心强烈生起,就立即成功。可见善心的力量之大。善心能发出来,功德就在其中。

   生活当中,我们处处会遇到这一类的事。这是修行的良机,不要当面错过观世音,要把握当下,历事炼心。《了凡四训》好就好在不脱离生活,修行和生活脱节,那就走偏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

   后来殿堂的工程完毕,包凭带着做太守的父亲,一同来到庙里。

   这一夜,包凭梦到伽蓝菩萨感谢他说:你的孩子将来会享受荣华富贵。

   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菩萨说的丝毫不差,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中了进士,作了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25,意哀之,欲求其生。

   浙江嘉善县支立的父亲在刑房里工作。

   有一天,来了一个囚犯无辜受陷害,要受重刑。

   支立的父亲见到这件事,心中不是滋味,来人马上要受迫害,他着急,想帮忙。囚犯也看出这是个善人。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对妻子说:“支公心地很好,我们惭愧,无以报答他。明天请他到家中,你以身事之。或许他还肯用心帮忙,那我就可以得救了。”

   其妻泣而听命。

   妻子很贤良,哭着听从了丈夫的命令。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

   支公不明头绪地去了。囚犯的妻子亲自出来劝酒,把丈夫的意思告诉他。

   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支公不答应,最终还是尽力帮他平反。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囚犯出狱之后,夫妻俩一起登门来拜谢,对支公说:“像恩公如此的厚德,世上少有。你没有孩子,我们有个女儿,送给你做箕帚妾,这也是礼法上说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支公也就备了礼物,娶了他的女儿,生了支立。二十岁考试高中,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的子孙也都是做官的。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以上讲了十条,各人做的不同,但都同归于善,都是善行。

   二、善的辨别: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精细的来说,善有真假等的八对,对每一对的体相,都要深思明辨。如果不能辨明其中的差别,则自以为行善,实际是造恶,枉费苦心,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辨别很重要,只有了知差别,反观自身,观察自己是落在哪种善里面,才能把握好身心的方向。这样,做对了随喜,进一步增上,做得不对,应当改正。如果起初不能觉察到自己落在伪善、半善等中,往往行善多年,却收效甚微。

   下面讲解十六字的涵义,每学一个字,都要归在自身上检查,纠正不正确的心态。

   1、辨别真假,舍假取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以前有几个儒生拜见中峰和尚,提出一个问题:佛家“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的说法,和事实不符合。比如某人行善,子孙却不兴旺,某人行恶,家门反而隆盛,所以佛的说法没有根据。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和尚说:凡夫的情虑没有净除,智慧眼没有开启时,往往颠倒。善的认为恶,恶的赞为善,这种事屡见不鲜。你们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埋怨因果报应有差错吗?

   缘起本来无差错,只是凡夫心识颠倒,才对善恶、苦乐颠倒认识,这是凡夫的特色。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这些人不接受,善和恶怎么会弄反呢?

   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一向落在颠倒见当中,就连善恶这种基本问题也有认识上的颠倒。

   中峰令试言其状。

   中峰禅师让他们各自描述善恶的体相。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恭敬人、礼拜人是善。

   禅师说:不一定。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个人说:贪财非义妄取是恶,廉洁有操守是善。

   禅师也说:不一定。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大家依次谈了自己的见解,中峰都说不对。

   凡夫是在外在的形相上转,所以,对善恶的认识都不对。

   因请问。

   因此就请问禅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中峰说:能给人利益的是善,只利益自己的是恶。有益于人的,就算打人、骂人,都是善;只利益自己的,就是敬人、礼人,也是恶。

   所以,存心只为他人好,不杂私心,则打人骂人都是善,心地良善的缘故。只求自己的利益,不论如何恭敬人都是恶,内心自私的缘故。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所以,人的行善,利人是大公,利己是内藏私意,公是真,私是假。一个人为公,善就是真的;一个人为自己,善就是假的。

   比如在集体当中,发心为公是善,只考虑自己是私。符合我的利益才作,不合我心意、让我吃亏的就不作,这是假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根心者”就是由衷而发的善行,这是真。“袭迹者”,就是单单外表上表现一种善相,这是假。从良心发出来的善,是真善。

   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对善的真假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判定。从甚深的层次论真假:无为而为,没有执著去做的善,是真;有为而为的善,是假。

   皆当自考。

   以上的真假都要一一考问,自己行善的心是真还是假。是假,就要及时改正。

   2、辨别端曲,舍曲取端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狂狷”,“狂”不是狂乱、狂妄,是进取的意思;“狷”是洁身自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与人苟合。狂者有进取,狷者能守节。)

   端善和曲善怎么辨别呢?现在人见了老好人,一般都说他好,认为他可取。圣人则宁愿取狂狷,他们能在善上进取,敢于承当;或者是安份守己,坚持原则,不肯随人造恶。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至于谨愿之士,即使一乡都喜欢这个人,决定以他成为破坏道德之贼。

   善的方面应当坚持,恶的方面必须坚决舍弃,但是谨愿之士,为了随顺人情,一般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做人正确坚定的立场,所以是道德之贼。世人的善恶观念明明和圣人相反,以此推广,各种取舍的方面无不错误。

   这也告诉我们,应当以圣者的言教为标准,消除相续中的邪知、未知、疑惑,才能趋入正道。为了正确地修行,很多方面都要如理地辨别,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行为上的紊乱。善要修得精纯,前提是明辨善的差别,然后行为上细致地取舍修正。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天地鬼神对善降福、对淫降祸,自有他的标准,这都是和圣人同标准,不和世俗同取舍。

   为什么呢?因为真理是唯一的,圣人见到真理,所以与他同标准,凡夫颠倒邪知,言论不能作为准绳。所以,要皈依三宝以圣法作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立誓皈依法,就无法进入正道。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凡是积善,不可以只随外在耳目的境界,或者所作的行为让人赞叹,这不是应当注…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