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的地方。唯一从心源隐微之处默默洗涤。(就是,起心动念很隐微的地方,要注意防护,有不端正的心思就立即遣除。)
为了在人前表现,得到赞誉,则成了徇耳目、求名利,根本和行善的动机相违。要积累善行,唯有在自心上默默洗涤,此外也无法可行。
那怎么来判断善的端、曲呢?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如果行善纯粹是济世之心,念念想的是救济世人,这叫端正。如果外表行善,心里有一毫讨好世间的心,这叫邪曲,意思是行善的心不正直。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
行善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正;行善还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这是邪曲,不是善的状态。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行善时,纯粹是恭敬人的心,这是端正;行善时,稍有一点玩弄世间的心理,这是邪曲。
端正,趋向觉悟;偏曲,堕入迷乱。落在媚世、愤世、玩世的心态当中,外表虽是行善,内里却夹有一层恶心,终归是邪曲。相反,努力济世、爱人、敬人,人格就会日渐端正。
心最重要,在在处处要保持心的端正,不容许有丝毫邪念侵入,这是在根源上保养,使自己免受染污。
皆当细辨。
对端曲的种种差别都要仔细辨别。
重点是辨别自心的端曲,察觉到有嫉世、愤世、玩世的心理,要马上遮止;生起了爱人、敬人、济世之心,应当勉励自己,再接再励。
辨别了善的真假、端曲等之后,让心转向好的方面,使善越来越精纯,这是一道细致的功夫。
世间很多技艺,下苦功才能练得精深,我们则是在心上修练。人在炒菜、制衣上都会精雕细作,最根本的心上更应当修炼好,能按这里的标准修炼自心,日日会有新气象。心可以修得纯正、真诚、广大,这些是可以操作的。
没有这样观心调心,往往落在盲目的状态当中。比如一个人字写得不好,没有意识到要改正,几十年都会落在坏习惯当中。如果能觉察到字写得不好,而且发心改正,好的方面逐渐串习,就会越改越好,越改越精。同样,检察自己的行为很重要,不检察就无法改过自新,即使有缺点也浑然不觉。相反,身心上一点点修正,心原来很虚假、很邪曲,逐渐会转成真诚、端正。
3、辨别阴阳,舍阳取阴
阴和阳的辨别很重要,不懂的话,很多人都是在做阳善。以我执推动,即使行善,也是为了增加知名度,这样会把福德损坏的。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什么叫阴善阳善呢?行善让人知道,叫阳善;行善不求人知,叫阴德。阴和阳的相不同,果也就不一样。阴德无人知,无人表扬,蓄集在那里,不会不感果,譬如种子不会因为无人知道,就不开花结果,所以说“阴德,天报之”。但是,鲜花在大众面前开放,很快被人摘掉。意思是宣扬功德、炫耀自己,功德往往被损耗。
这里说到,“名等于福”的道理。的确,名是一种享受,得到鲜花、掌声,得到恭敬、礼赞,报刊杂志上刊登事迹,闪光灯聚集在身上,这是名人特有的享受。但是,名人要付出名人的代价,有道德还立得住,没有道德,福德损光了,后果很不好。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名誉”是造物所忌。名誉超过了实际的功德,就有奇祸,为什么呢?因为福报损得大,又没有积德,就有奇祸了。相反,一个人清白无辜,被人恶骂,看起来委屈,子孙却往往很发达。所以,阴阳之际很微妙。“阴阳之际”讲的是循环的道理,“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盛极肯定是衰,显耀至极是祸患。
4、辨别是非,舍非取是
何谓是非?
什么是是善和非善呢?下面举例说明: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古代,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能出钱赎出在诸候家做事的佣人,政府就给予奖励。子贡用钱赎了人,但不接受政府的奖金。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
孔子知道之后,批评子贡的做法不对。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圣人提倡事情,都是为大众着想,想的是能不能移风易俗,使民风淳厚,教道可以施行于百姓,决不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想法来做。这就是圣贤之心,唯一以天下为重。
相反,时时以自己为主,这是增上我执。圣贤是以众人之心为心,时时为众生着想,一切行为和方法都落实在利益众生上。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现在鲁国的富人少、穷人多,假如说领受了奖金就不廉洁,一赎人,就背上“不廉洁”的骂名,以后谁还赎人呢?这样堵住了赎人的善路,今后没有人向诸候赎佣人了。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
另一件事,子路曾经救了落水的人,被救者以一头牛报答他,子路欢喜地接受了。
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拯救溺水的人。
孔子见民风向上,以人民得安乐为欢喜。这就是圣人之心,也就是慈悲喜舍的喜心,见众生能向善,心里就欢喜,不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欢喜。
再扣到题目,什么是是善和非善?能利益天下,怎么做,都是善;不能利益天下,无论如何,都是非善。所以,以能否利益众生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以俗人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奖金,好;子路接受牛,不好。孔子却赞同子路,不赞同子贡。从孔子的评论可以知道,行善,不是看当下怎么做,而是看它的影响;不是看暂时,而是看久远;不是看他一人,而是看他对天下的作用。
以下就给出是善、非善的标准。
现行26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现在所行虽然是善,但是流弊影响,足以损害世人,这是看似善、实际非善;现在所行虽然像是不善,结果足以救济他人,这是看似非善、实际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一节”,就是指非善之善这一方面,其它还有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当善加抉择。
“非礼之礼”,譬如说,嫂子溺水,叔叔去救,表现非礼,本质是礼,这是“非礼之礼”。又比如,佛经上说,有个星宿婆罗门的儿子,多年在森林中修梵行。一次进城化缘,有个婆罗门女对他生贪心,欲绝身亡。星宿婆罗门子生起大悲心,和她结为夫妻。外表上,结为夫妻,与梵行相违,是非礼;实际是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是礼。由此他也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信”,指言而有信,不说欺人的话。为了利益众生,说方便妄语,这是“非信之信”。比如,猎人追捕鹿群,见到鹿群往南方跑,但对猎人说:“鹿群往北方跑了。”表面上是妄语,实际是“信”。
“非慈之慈”,为了调伏众生,显现金刚怒目之相。比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又比如,佛前世做大悲商主,与五百商人坐船渡海,有个叫短矛黑人的强盗,想要杀害五百商人。佛当时想:五百商人都是不退转菩萨,短矛黑人杀了他们,要堕入地狱无量劫,我杀了他,他可以不堕地狱,就算我自己堕地狱也不管。这样杀了那个强盗,这是非慈之慈。表面上杀人,是非慈;实际是救人,是大慈。以这种非慈之慈,佛因地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所以,对善要善加抉择,不是以表相来判定,要看内在的意乐和结果。
5、辨别偏正,舍偏取正
何谓偏正?
什么是偏善和正善?下面以公案来说明: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吕文懿公是明朝时的宰相,吕公最初辞去相位,返回故乡时,海内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样,可见他的德行之高,人们都敬仰他。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吕公回家乡碰到一件事。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对着吕公恶骂。吕公修养好,对仆人说: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计较。然后就关上门谢客。
他想到酒鬼也是身不由己,这是宽容之心,不和人计较。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过了一年,这个醉鬼犯罪,判了死刑,被关入监狱。
吕公知道后,后悔说:我没有做对,是我害了他,假如当时稍微和他计较,就可以以小小的惩罚起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计较,没想到这是养成他的恶习,以至于发展到这种地步。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这是以善心行恶事的…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