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22

  ..续本文上一页例子。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

   又有某个大富之家,有一年遇到饥荒,穷人没有收成,饥寒生盗心,白天在市场上公开抢米。富商告到衙门,县官不受理,穷民更加放肆。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富人私下把这些人抓起来,狠狠侮辱了一顿,事态才平息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的动乱。

   富人看穷人造反骚乱,他起了嗔心狠狠打人,存心是恶,可是出效果,镇住了下面的人。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一般都知道善是正,恶是偏。但是,以善心行事,效果恶,这是正中偏;以恶心行事,效果好,这是偏中正。这个道理不可不知道。

   所以有四句,动机善,效果善,是正中正;动机善,效果恶,是正中偏;动机恶,效果善,是偏中正;动机恶,效果恶,是偏中偏。

   我们行善,先要动机良善,其次要运用智慧无误地抉择,以求良好的效果。否则“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变成正中偏。《维摩诘经》上说: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束缚,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解脱。

   6、辨别半满,舍半取满

   何谓半满?

   对半善和满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第一、积善为满、不积为半: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说:一个人的善不是逐渐积累,不足以成就美名;一个人的恶不是逐渐积累,也不至于毁灭自己。

   书曰:商罪贯盈。

   “商”是指商纣王,“贯”是钱串,“盈”是满。

   《书经》说:商纣王的罪业累累,就像一串铜钱穿得满满的。他的罪业也是逐渐积累,最后恶贯满盈,败国亡身。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这就像在盒子里放零花钱,只要肯不断积累,最后一定会积满;如果懈怠不积累,则不会装满。

   以公案来说,宋朝有一位镇江太守,叫葛繁,他每天都要做几件善事,四十年无一日空过。

   有人请问他。他说:“我没有别的,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人的事。”又指着座间的踏子说:“比如踏子放得不正,会让别人的脚不舒服,我就把它放正。别人口渴,我给他一杯水喝,都是利他的事。这些事上至卿相下至乞丐,谁都可以做。只是需要做得持久,才有利益。”

   我们应学葛善人,每天做几件利人的善事。行善贵在有心,贵在积累。今天行一善,明天行一善,坚持下来,从少到多、从低至高,渐渐可以充实功德,圆满资粮。

   古人说:“积德要像聚钱,渐渐添多;累功要像筑墙,渐渐高大。发心要真要坚,用力要勤要久。”善事趁早去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圆满之处。

   佛在《法句经》中说:“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意思是:不要认为只是做一点善法,果报不会跟随自己来。就像滴水,一滴滴落在容器里,最后会充满容器。同样,精勤地积善,善会充满菩萨的相续。

   比如宋朝的名相韩琦,少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做了高官。他曾经赈灾,救活了饥饿的灾民一百九十多万,又救活因水灾而流浪的灾民七百万。

   他在大名府当知府时,有一位下属呈上公文,最后忘记署名。韩琦看完之后,用袖子盖住文件,抬头和他谈话。讲完又从容地把文件还给他。这位下属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不小的错误,一面自己惭愧,一面感叹说:韩公真是天下的盛德之人!

   有人献给韩琦两只玉杯,都是绝世珍宝。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韩琦总是把玉杯放在一张桌子上,上面盖上锦缎。

   有一天,他宴请一些官员,一位小官员不小心碰倒桌子,把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小官员也跪倒在地,韩琦却神色不变,笑着对大家说:“什么事的成坏都有个定数。”又对小官员说:“你也不是故意的。”在场的客人都感叹佩服。

   韩琦在山东做统帅的时候,有一次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在一边照明。这位士兵偶而向其它地方张望,结果蜡烛烧了韩琦的胡须。韩琦只是用袖子拂了一下胡须,照样写下去。

   过了不久,韩琦回头一看,已经另外换人了。他担心主管的官员会鞭打那位士兵,就急忙把他叫回来,而且对管事的说:“不必要换人,他现在懂得怎么拿蜡烛了。”

   有一位士兵私自离开军营去看母亲,几天之后才回来,按照军纪应当杀头。

   这位士兵说:“我母亲年迈多病,住在附近。我常常担心不能再见到母亲,虽然知道擅自出逃要犯死罪,我只求和母亲见一面,就是死也无憾。”

   韩琦听了心里很难受,核实了情况之后,就把他放了,上下军兵没有不感动落泪的。

   韩琦刚刚掌大权的时候,用三十万贯钱买了一个姓张的女子作妾。张氏长得很美,写好契约之后,她忽然悲伤流泪。韩琦问她原因,她不肯说。

   韩琦说:“既然不愿意说,我也不需要用你了。”说完叫手下的人烧掉契约,带张氏回去。

   张氏心里恐慌,流泪说:“我本是郭守义的妻子,守义在湖南做官,被人以私仇弹劾,罢官免职。现在已是深秋,眼看快要到年边了,我担心全家会饿死在京城,所以才卖身,来养活守义和儿女。”

   韩琦怜悯她,就留下卖身契约,让她拿着钱回家,而且对她说:“你可以转告守义,如果真是无辜被人陷害,可以向朝廷申诉。等到冤情昭雪,你再到我这里来。”

   这样张氏就感激地离开了。

   后来,郭守义得到平反,张氏如约回来。韩琦不让张氏见面,派人转告她:“我位居宰相,怎么能让士人的妻子做我的小妾,我想你的卖身钱肯定也用完了。”韩琦再用卖身契包了二十两银子交给张氏,而且告诉她:“你好好辅助丈夫做官,好好养育郭家的儿女。”

   张氏见不到韩琦一面,两眼望着韩府的大门,止不住地流泪,最后拜了一百拜才离开。

   后来韩琦封为魏国公,年岁很高时,在相州逝世。当天天空中有大星殒落,声响如雷。他的五个儿子及孙子、曾孙都是卿相,子孙昌盛无比。

   以上只是从韩琦的传记中选取的一些片段。实际上,韩琦一生行善无数,他是北宋时代和范仲淹齐名的大贤人,做过三朝宰相,道德崇高,功勋卓著,所以才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这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的最好证明。能有这样深厚的人格基础,转过来学佛,进修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决定可以速疾成就。

   以上“积则满,不积则半”的道理,再从出世间的佛法来解释,就是:对于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数数修习圆满,就能成办佛的三身。以阶段来分,胜解行地的资粮积累圆满,能证入初地;二到六地资粮圆满,能获得七地无相境界;七地资粮圆满,任运成就八地九地;八地九地资粮圆满,获得十地;十地资粮圆满,获得佛地。如是下下地积资圆满,进入上上地,最后究竟成佛。这是“积善则满”的涵义。

   第二、心满则满,心半则半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过去有个女子来到寺院想做供养,苦于没有钱财,她把仅有的两文钱捐给庙里,寺院的主席亲自为他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

   以后,这个女子入宫做了贵妃。一次,贵妃带了几千两银子又来寺院供养,主持僧只让徒弟出来代她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

   贵妃很不理解,就问主持僧:以前我只供养两文钱,师父还亲自来代我忏悔,今天供养了几千两银子,师父竟然不来回向,这是为什么?

   话里的意思是:供两文钱,都亲自为我忏悔;供几千金,自然更要殷勤酬谢。

   贵妃以供物的大小论功德,主持僧以施心厚薄答复她: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主持说:前次的供物虽然微薄,但施心很真诚,不是老僧亲自为你忏悔,不足以报答施主的恩德。这次供物虽然丰厚,但施心不像往日真切,所以只叫人代为忏悔就足够了。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贵妃先前做贫女的时候,心很卑下虔诚,虽然只是两文钱,却是全心全意地供养。这个善心一发,两文钱出手,那是沉甸甸的份量,主持不能不来为她忏悔。人心真诚有这样大的感动力量,主持也不能坐在那里,无动于衷。

   后来做了贵妃,心态变得傲慢,所谓“我慢高山、不存德水”,有傲慢摆在心里,供养心也大大不如以前虔诚。所以,主持不必来为她忏悔。当然,这可能是老和尚在以善巧方便调化她。

   总之,行善不尽心尽力,即使供养千金,也是半善;善心圆满,全心全意,即使布施两文,也是满善。懂得这一条道理,我们行善,不是着重在外相上,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每做一件善事,都要让善心圆满,就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所说的那样: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做去。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