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23

  ..续本文上一页满。

   以下讲一段汉钟离和吕洞宾的对话。汉钟离和吕洞宾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八仙中的人物。钟离名权,是汉朝人,后来修行成仙。吕洞宾是唐朝人,随汉钟离在终南山修道成仙,后遇黄龙禅师,由禅师指点开发,开悟成就。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汉钟离传授吕洞宾一种丹法,可以点铁成金,救济穷苦,看来也是一件善事。

   吕问曰:终变否?

   吕祖问:点铁所成的金最后会变吗?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汉钟离答:五百年以后,金又会恢复成铁。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吕祖说:我学点铁成金,这些金子一代代流通,到了五百年后的人手上,突然之间变成铁,这会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想学。

   心能这样为别人着想,就是圆满。吕祖心地善良,做人的标准很确定,利他的事才做,损人的事一概不做,他是以法为准绳来决定行为的取向,这是我们需要学的。凡事对自他没有利益,即使抬轿子来请也不做;凡事有益于众生,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汉钟离赞叹说:修仙本要积累三千功行的资粮,凭你这句话,三千功行已圆满了。

   一句话三千功行就满了,因为这一句当中有一颗圆满的善心。

   还有这样一则公案:

   范仲淹小的时候出身孤贫,每天只吃一点咸菜稀饭,非常刻苦地读书。

   有一次,他问一位相师:“我能不能做宰相?”

   相师说:“不行!”

   他又问自己能不能做名医。

   相师惊叹他这么提问,就问他:“你为什么前面问的那样高贵,后面问的这么卑微?”

   范仲淹说:“因为只有宰相和名医才能救人。”

   相师赞叹说:“你的仁慈心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你是个真正的宰相。”

   范仲淹后来果然做了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的地位。

   像这样,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立志:我要为救护天下的苍生而读书。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善愿,但这一句包含了无量功德,以后的万善都是从这里出生的。也就是,以善愿的推动,可以展开无量无边的善行。所以,心怀苍生、志在天下,就是善行圆满。

   第三、不着善为满,着善为半: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行善,心里不耽著善,那不论做什么,都能圆满。心执著善,即使终身勤奋努力,也只是“止于半善”、停在半善的境界当中。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27,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比如,以财物周济别人,内不见布施的自己,外不见受施的人,中不见所施的东西,这叫“三轮体空”,叫 “一心清净”。这样,以一斗米可以种无边的福德,以一文钱可以消千劫的罪业。假如着相的心没有忘,即使黄金万镒,福德也不算圆满。这是“满善、半善”的又一种说法。

   《金刚经》上,佛问须菩提尊者: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思量否。尊者都说不可思量。

   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是“不着相行善,福德圆满”的证明。

   当然,要真正相应三轮体空、不住相行善的境界,先要闻思空性的教法,引起空性正见,之后再安住正见来串习。这里就不多说。

   7、辨别大小,摄小归大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先以公案说明:过去有个卫仲达,做了馆职,有一天被摄引到阴府,阎王叫官吏呈上他的善恶本子。

   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等到拿来卫仲达的档案,记录恶的本子堆满了一屋子,记录善的本子只有一根筷子那么大。再用秤来称量,结果满庭的本子很轻,筷子那么大的本子却很沉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仲达不理解地说: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失?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阴府的法官说:一念不正就是过,比如,一念害人之心,轻人之心,慢人之心,嫉人之心,起一念,就是一过,不需要身口做出来。(他说的标准很严格,一念不正,就是过失。)

   前面讲爱人、敬人、利人叫做善,我们很多时候不爱人、不敬人,或者袖手旁观、轻视别人,这些念头起来,叫做不正念,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过失。这也提醒我们,时时要防心如城,待人接物,只允许正念现前,邪念起时必须消除。

   平时不管好这颗心,像卫仲达四十岁不到,起的恶念记下来已有一屋子。比如有家长管教的孩子,品行会端正,无管教的野孩子在外流荡,最后染成一身恶习。这颗心不加管束,和野孩子一样,会生起各种恶心。

   下面再看: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卫仲达问:轴中写的是什么?

   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阴府告诉他:有一年朝廷兴建大工程,要修一座三山地方的石桥,工程浩大,当时你上书建议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轴中就是你的文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卫仲达怀疑:我是建议了,朝廷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于事无补,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力?竟然能胜过满屋子的恶业。

   他怀疑:事情没兑现,哪有功德?他不知真正的功德在心。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阴官给他解释:朝廷虽没有听从,但当时你一念心,确实想的是万民,假如朝廷听从,善业力会更加巨大。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所以,立志为天下国家,善行虽然数量少,也是大善。如果只是为自己,即使行善的数量多,也只是小善。

   “国家”的扩展,就是一个地球、一个世界乃至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志在天下国家”的扩展,就是志在法界无量众生,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大愿力。有了她摄持,一切善都成了无穷大的善。

   《宝蕴经》上这样校量功德: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每个人都建造量同须弥山的大佛塔,而且在佛塔前经历微尘沙数的大劫,以所有可以供养的供品承事供养,另外有一位菩萨不离菩提心,只散一朵花供养,就已经超过了前者的福德。

   所以,无数人在极长的时间当中以极多的供品供养,却比不上菩萨一瞬间散一朵花供养的功德。也就是,无数个只为自己求一点现世福德的小善加起来,毕竟比不上一个“为了法界无量众生、志求无上菩提”的大菩提心所摄持的大善。

   以上大善、小善的内容,再做归纳:

   第一、善法唯心:

   一般人的疑惑是:只发一个善心,没有真正做到,不会有功德。

   比如,现在发造作的菩提心,心里观想要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实际上对一个人也没有圆满做到利益,但这决定是有大功德的。又比如,凡夫人随着《普贤行愿品》的经文观想、发愿,每一愿也没有真正做到,但以发心力,确实能积累无量的功德。再比如,《华严

  净行品》教我们日常四威仪,要相应地发大愿,向上走时,要想我步步入涅槃城;向下走时,要想入三恶趣救度众生。诸如此类,都是修大善根。

   有人说:只是观想一下,怎么会有功德?决定有功德,“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离开心,哪有缘起呢?缘起在意乐上,懂得这一点,很多道理都会明白。

   第二、善的大小和心量成比例,心量越大,善越大。

   比如赚钱,有人两下能赚几十万,有人卖油条,忙一天才赚几十块。两者在赚钱的数量上有很大差别,同样在善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做任何善法,有菩提心摄持,就是量等虚空的大善。因为心量极其广大,志在利益一切生命,又是尽未来际地利益,把所有的有情都安置在佛果中。

   所以,真正要让每一件善行都成为大善,必须花时间勤修大乘法的精华——菩提心。

   8、辨别难易,随缘兼行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什么是善的难易呢?先儒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须从难除的地方克除。孔子讲“为仁”时,也说先难——先从难的地方下功夫。

   这个“先难”,具体就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能而可贵。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比如:江西的舒老,舍尽两年得的薪水,代别人偿还官银,保全别人的家庭;河北邯郸的张老,舍出十年的积蓄,替别人交完赎银,救活他家的妻子儿女。都是难舍处毅然能舍。

   这两老的事迹,《德育古鉴》中具体是这样讲的:

   江西的舒老,在湖广教了两年书,这一年和几个老乡一同坐船回乡。

   船开到中途时,舒老上岸散步,听到旁边有个女人…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