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
以下講一段漢鍾離和呂洞賓的對話。漢鍾離和呂洞賓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八仙中的人物。鍾離名權,是漢朝人,後來修行成仙。呂洞賓是唐朝人,隨漢鍾離在終南山修道成仙,後遇黃龍禅師,由禅師指點開發,開悟成就。
鍾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爲金,可以濟世。
漢鍾離傳授呂洞賓一種丹法,可以點鐵成金,救濟窮苦,看來也是一件善事。
呂問曰:終變否?
呂祖問:點鐵所成的金最後會變嗎?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漢鍾離答:五百年以後,金又會恢複成鐵。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爲也。
呂祖說:我學點鐵成金,這些金子一代代流通,到了五百年後的人手上,突然之間變成鐵,這會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想學。
心能這樣爲別人著想,就是圓滿。呂祖心地善良,做人的標准很確定,利他的事才做,損人的事一概不做,他是以法爲准繩來決定行爲的取向,這是我們需要學的。凡事對自他沒有利益,即使擡轎子來請也不做;凡事有益于衆生,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曰:修仙要積叁千功行,汝此一言,叁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漢鍾離贊歎說:修仙本要積累叁千功行的資糧,憑你這句話,叁千功行已圓滿了。
一句話叁千功行就滿了,因爲這一句當中有一顆圓滿的善心。
還有這樣一則公案:
範仲淹小的時候出身孤貧,每天只吃一點鹹菜稀飯,非常刻苦地讀書。
有一次,他問一位相師:“我能不能做宰相?”
相師說:“不行!”
他又問自己能不能做名醫。
相師驚歎他這麼提問,就問他:“你爲什麼前面問的那樣高貴,後面問的這麼卑微?”
範仲淹說:“因爲只有宰相和名醫才能救人。”
相師贊歎說:“你的仁慈心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你是個真正的宰相。”
範仲淹後來果然做了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的地位。
像這樣,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立志:我要爲救護天下的蒼生而讀書。雖然只是一句話的善願,但這一句包含了無量功德,以後的萬善都是從這裏出生的。也就是,以善願的推動,可以展開無量無邊的善行。所以,心懷蒼生、志在天下,就是善行圓滿。
第叁、不著善爲滿,著善爲半:
又爲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行善,心裏不耽著善,那不論做什麼,都能圓滿。心執著善,即使終身勤奮努力,也只是“止于半善”、停在半善的境界當中。
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27,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比如,以財物周濟別人,內不見布施的自己,外不見受施的人,中不見所施的東西,這叫“叁輪體空”,叫 “一心清淨”。這樣,以一鬥米可以種無邊的福德,以一文錢可以消千劫的罪業。假如著相的心沒有忘,即使黃金萬镒,福德也不算圓滿。這是“滿善、半善”的又一種說法。
《金剛經》上,佛問須菩提尊者: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思量否。尊者都說不可思量。
佛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這是“不著相行善,福德圓滿”的證明。
當然,要真正相應叁輪體空、不住相行善的境界,先要聞思空性的教法,引起空性正見,之後再安住正見來串習。這裏就不多說。
7、辨別大小,攝小歸大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爲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
先以公案說明:過去有個衛仲達,做了館職,有一天被攝引到陰府,閻王叫官吏呈上他的善惡本子。
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等到拿來衛仲達的檔案,記錄惡的本子堆滿了一屋子,記錄善的本子只有一根筷子那麼大。再用秤來稱量,結果滿庭的本子很輕,筷子那麼大的本子卻很沈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仲達不理解地說:我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失?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陰府的法官說:一念不正就是過,比如,一念害人之心,輕人之心,慢人之心,嫉人之心,起一念,就是一過,不需要身口做出來。(他說的標准很嚴格,一念不正,就是過失。)
前面講愛人、敬人、利人叫做善,我們很多時候不愛人、不敬人,或者袖手旁觀、輕視別人,這些念頭起來,叫做不正念,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過失。這也提醒我們,時時要防心如城,待人接物,只允許正念現前,邪念起時必須消除。
平時不管好這顆心,像衛仲達四十歲不到,起的惡念記下來已有一屋子。比如有家長管教的孩子,品行會端正,無管教的野孩子在外流蕩,最後染成一身惡習。這顆心不加管束,和野孩子一樣,會生起各種惡心。
下面再看: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衛仲達問:軸中寫的是什麼?
曰:朝廷常興大工,修叁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陰府告訴他:有一年朝廷興建大工程,要修一座叁山地方的石橋,工程浩大,當時你上書建議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軸中就是你的文稿。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衛仲達懷疑:我是建議了,朝廷並沒有聽從,我的建議于事無補,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功德力?竟然能勝過滿屋子的惡業。
他懷疑:事情沒兌現,哪有功德?他不知真正的功德在心。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陰官給他解釋:朝廷雖沒有聽從,但當時你一念心,確實想的是萬民,假如朝廷聽從,善業力會更加巨大。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所以,立志爲天下國家,善行雖然數量少,也是大善。如果只是爲自己,即使行善的數量多,也只是小善。
“國家”的擴展,就是一個地球、一個世界乃至盡虛空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志在天下國家”的擴展,就是志在法界無量衆生,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大願力。有了她攝持,一切善都成了無窮大的善。
《寶蘊經》上這樣校量功德:譬如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每個人都建造量同須彌山的大佛塔,而且在佛塔前經曆微塵沙數的大劫,以所有可以供養的供品承事供養,另外有一位菩薩不離菩提心,只散一朵花供養,就已經超過了前者的福德。
所以,無數人在極長的時間當中以極多的供品供養,卻比不上菩薩一瞬間散一朵花供養的功德。也就是,無數個只爲自己求一點現世福德的小善加起來,畢竟比不上一個“爲了法界無量衆生、志求無上菩提”的大菩提心所攝持的大善。
以上大善、小善的內容,再做歸納:
第一、善法唯心:
一般人的疑惑是:只發一個善心,沒有真正做到,不會有功德。
比如,現在發造作的菩提心,心裏觀想要救度天邊無際的衆生,實際上對一個人也沒有圓滿做到利益,但這決定是有大功德的。又比如,凡夫人隨著《普賢行願品》的經文觀想、發願,每一願也沒有真正做到,但以發心力,確實能積累無量的功德。再比如,《華嚴
淨行品》教我們日常四威儀,要相應地發大願,向上走時,要想我步步入涅槃城;向下走時,要想入叁惡趣救度衆生。諸如此類,都是修大善根。
有人說:只是觀想一下,怎麼會有功德?決定有功德,“諸法依緣起,住于意樂上”,離開心,哪有緣起呢?緣起在意樂上,懂得這一點,很多道理都會明白。
第二、善的大小和心量成比例,心量越大,善越大。
比如賺錢,有人兩下能賺幾十萬,有人賣油條,忙一天才賺幾十塊。兩者在賺錢的數量上有很大差別,同樣在善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做任何善法,有菩提心攝持,就是量等虛空的大善。因爲心量極其廣大,志在利益一切生命,又是盡未來際地利益,把所有的有情都安置在佛果中。
所以,真正要讓每一件善行都成爲大善,必須花時間勤修大乘法的精華——菩提心。
8、辨別難易,隨緣兼行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爲仁,亦曰先難。
什麼是善的難易呢?先儒認爲:克製自己的私欲須從難除的地方克除。孔子講“爲仁”時,也說先難——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
這個“先難”,具體就是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能而可貴。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比如:江西的舒老,舍盡兩年得的薪水,代別人償還官銀,保全別人的家庭;河北邯鄲的張老,舍出十年的積蓄,替別人交完贖銀,救活他家的妻子兒女。都是難舍處毅然能舍。
這兩老的事迹,《德育古鑒》中具體是這樣講的:
江西的舒老,在湖廣教了兩年書,這一年和幾個老鄉一同坐船回鄉。
船開到中途時,舒老上岸散步,聽到旁邊有個女人…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