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24

  ..續本文上一頁哭得很傷心,就上前問她出了什麼事。

   女人說:“我丈夫欠了官府十叁兩銀子,准備賣掉我償還官銀。我走了,孩子幼小,無人撫養,一定活不了。所以,我內心很痛苦,控製不住。”

   舒老就安慰她說:“你不要傷心,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船上的人湊點錢,可以替你還。”

   舒老回到船上把這事告訴同鄉,卻無人響應。舒老就把兩年教書所得的薪水,全部施給那個女人。

   船還沒到家,舒老的盤纏已經用完,同船的人爭著說他做得不對。也有人同情他,招呼他過來吃飯,舒老也不敢吃飽。

   一路風塵仆仆,舒老終于回到家中,一到家就對妻子說:“我整整餓了兩天,快給我做點飯。”

   妻子告訴他:“家裏已經沒米了。”

   舒老說:“跟鄰居去借一點。”

   妻子說:“借過好幾次了,這次專門等你回來還米。”

   舒老把路上捐錢的事告訴她,舒夫人心地善良,她說:“既然如此,我也有家常飯,可以找來一起吃。”

   說完挎上竹籃,到山裏挖來野菜,然後把野菜帶根一起煮,夫妻倆飽吃了一頓別有風味的晚餐。

   到了深夜,舒老准備躺下來睡覺,忽然聽到窗外有人說:“今宵食苦菜,明歲産狀元。”

   第二年舒家生了兒子,後來果然考中了狀元。

   第二個故事:

   河北邯鄲的張老,家境非常貧寒,老來膝下還沒有兒女。平常張老用一個壇子存錢,經過十年,才存滿一壇子。

   有一天,他的鄰居因爲犯法,准備賣掉妻子,家裏還有叁個小孩,即將成爲沒有母親的孤兒。

   張老心裏想:如果他的女人賣了,叁個小孩很難養活,這事自己該出一點心才對。

   他和夫人商量,准備拿出全部的積蓄,替鄰居交贖人的銀兩,當時算下來錢還不夠,夫人就從頭上拔下一支發钗,合起來湊足了贖銀。

   當晚,張老夢到一位神人,抱了一個孩子送給他。後來生下弘軒先生,子孫相繼中了科舉。

   以上兩位善人都做到了難舍能舍。比如舒老,如果把兩年的積蓄全部施舍,那全家的生活就很難保障。但另一方面,在這人命關天的時刻,如果只顧全自己,眼前這一家就要家破人亡,怎麼忍心見人有難、不伸手援助呢?心裏只是想“我、我、我的家”,怎麼能成就仁義呢?所以,要狠下心來舍棄自己,才能成全別人,這才是大丈夫的所爲。

   我們不妨把自己想像成舒先生,如果遇到同事遭到火災,需要六萬塊錢的幫助,自己每年的收入才叁萬塊,這時能不能捐出六萬塊來幫助他呢?很多人只會想:我還要買房子、買車子,這個月還要買幾件衣服,全部給他,我自己怎麼辦,好一點的人,會捐獻幾百塊,私心重的人只是看熱鬧,一毛不拔。所以,舍財成仁,私心重的凡夫很難做到。

   邯鄲的張翁更不簡單,十年積蓄,一朝舍盡,爲了幫助人,他果斷、有勇氣。今天也有這樣的好人,比如長江發水災,有些好人一生勤儉節約,碰到這種災難,就把存折上的錢全部捐出來,這是慈悲心腸,爲了利人,難舍能舍。

   以下講難舍能舍: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爲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

   比如鎮江的靳老,年老無子,不忍心以少女爲妾,誤了她的青春,所以拒絕此事,把女子還給鄰居。這是難忍之處能忍。

   我們根據《懿行錄》來講這一段故事:

   鎮江的靳老在金壇縣設了一家私塾,平常教幾個學生。

   他結婚二十多年,夫人一直未生育,年過五十,還沒有孩子。

   靳夫人不忍看到靳家香火斷絕,就勸丈夫娶一房小妾,以彌補心中的歉疚。

   老先生執意不肯,幾次勸告都沒有讓他動心。靳夫人見勸告無效,就乘丈夫不在家,出錢買了鄰家的女子,接到家裏住。然後寫信催丈夫回家。

   靳老師接到家信,立即從金壇回到鎮江。靳夫人在家已擺好酒席,叫鄰家的女兒陪伴,而且告訴靳老師事情的原委。這下把靳老師羞得滿臉通紅。

   靳夫人認爲自己在場,老先生不好意思,就出來把房門反鎖上。老先生看到房門已鎖,便打破窗戶,跳窗而出。

   靳夫人著急地說:“我拿出大部分的積蓄,好不容易替你買了一房妾,我是爲你們靳家著想,你怎麼不知好歹呢?”

   靳老師說:“你雖是一番好意,這孩子小的時候,我還抱過她,只願她將來能嫁一個好人家。我年老多病,孩子才十八歲,不能損害她。”這樣,把她還給鄰家。

   第二年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文僖公。十七歲發解,官至宰相。

   故天降之福亦厚。

   叁位老先生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所以賜給他們的福報也就格外深厚。

   《感應篇彙編》中還有一則公案:

   古代有個曹世美,家裏貧窮,但他歡喜行善。有位出家人教他真心實意地勸人幫人,同樣可以修福。

   從此之後,曹世美組織人廣結善會,一起舍粥、舍衣、舍藥、舍姜湯、放生、惜字、施棺木、掩埋、修橋、補路,別人出錢,他出力,年年都是如此。而且,做得越久,越有力量。到了荒年,更是盡心盡力地勸人救濟災民。

   後來,他和富家販油,漸漸發家,攢了五千多兩銀子,他的子孫都安享厚福。

   一般窮人無錢無勢,行善難以爲力,曹世美身處難以爲力之處,還能如此努力,這是他異于常人的地方。古人說:“貧者行功一百,即當富貴者行功一千。”所以,窮人不能自暴自棄,應當具有一腔剛腸苦志。

   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爲,是爲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爲,斯可貴耳。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建功立德都容易,容易卻不去做,這是自暴自棄。貧賤者作福德更難,難而勇做,這是可貴。

   叁、善行的種類

   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

   隨緣利益衆生的善事,種類非常多。簡要說其大綱,大概有這樣十種。

   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與人爲善:

   何謂與人爲善?

   “與人爲善”現在變成“善意幫助別人”的意思。古漢語中,“與”是偕同或贊助的意思,偕同別人一起行善,叫做“與人爲善”。

   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

   從前,舜在山東雷澤湖的旁邊,看到年青力壯的漁夫都搶深水的地方捕魚,年老體弱的人被排擠在外,只能在急流淺灘當中捉魚。(水流急的地方,魚停不住,淺水中,魚也很少;水深的地方,魚多很好捉。所以,年青力壯的漁夫都搶占深水地帶。)

   舜看到人們以自私心只管自己不顧別人,油然生起悲憫之心。舜走進捕漁的人群中,和他們一起捕魚。

   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28而取法29之。期年30,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舜是這樣做的,看到喜歡爭搶的人,沒有當面指責,先隱藏他們的過失不說;見到有人肯謙讓,舜就稱贊、表揚他,而且拿他作榜樣,向他學習。

   這樣用了一年時間,情況完全轉變了。

   以前大家互相爭搶,以強淩弱。以我執驅使,人和人爭鬥,都不知道要愛別人。一年之後,沒有人爭搶地方,都把深水地方讓給別人。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以舜這樣的大智慧,深明義理,哪裏不能說一句中肯的話教導大家呢?他不以言教而以身作則,用身教來轉變人心,這是良工的苦心!

   “良工”,就是技術精良的工匠。優良的製作都是由苦心經營而完成的。這裏的良工,是指塑造人類心靈的良工。教化人,要有很高的智慧。用心善巧,才能收到教化的效果。舜用的是“隱惡揚善”,這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道德中,已經成爲衆所奉行的成規。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明朝已經進入末法時代,所以說“處末世”。“形人”,就是和別人比較。“困人”,是爲難人。)

   我們處在末法時代,衆生的我執粗重,所以做人更要注意,不要以自己的長處蓋過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和別人比較,不要以自己的能力爲難別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

   不要鋒芒畢露,應當把才智收斂起來,好像沒有才智一樣。這是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

   所以,才智如商人有大財富,深藏才能保全,淺露則很危險。按佛法的功德觀念,有才智有功德時,宣揚自己、顯耀自己,就會摧壞功德。

   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是講隱惡。

   見別人有過失,暫且包容、替他掩蓋,一是讓他可以改正,二是讓他有所顧忌,不敢放肆。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

   這是講揚善。

   見別人有一點可取的長處、可記的善行,都應當翻過來,舍棄自己、隨順他,並對他的善行贊歎,替他廣爲傳揚。

   &nb, sp; 古人當, 中,宋朝的韓琦聽到別人有一樣小善,必定說:“韓琦不如。”杜正獻聽到別…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