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25

  ..續本文上一頁人有善,歡喜得好像出于自身。劉集賢聽人有善,總是稱道不已。

   爲什麼要揚善呢?因爲人能行善、能發善心是很難得的,人非聖賢,有點善心善行可取,就要放下自己,贊助他的善行。這樣能讓他行善更堅定、更歡喜。沒有行善的人,也會因爲你的贊歎,而對善生起向往心、欣慕心。所以,揚善的目的是要讓人心中的善根,未蘇醒的蘇醒,已蘇醒的堅固,已堅固的圓滿。這是仁者與人爲善的意思。

   譬如說,學生有點善行,老師要緊的是,使他的善心增上,讓他這一項善行得以堅固。一株善的靈苗剛從地下萌生,做爲園丁,要想方設法保護它,也就是站在他一方,維護他、鼓勵他、支持他,不能有打擊。

   又比如,某地有災,孩子拿出零花錢來赈災,這時候做父母的應當贊美這種善行,自己也要拿出錢來和孩子一起做。這樣與子爲善,就會讓孩子心中的善根增長、成熟。

   衆生相續中生起善心,比大地上長出靈芝還要寶貴。做爲菩薩道的行者,視衆生爲自己的親人,他們有微善可取,就要以贊美的語言滋潤他的善根。

   在《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中,講到一位菩薩行持任何善行,要具有心清淨和加行清淨兩種內涵,才能使善行出生最好的果報。其中說到對待他人的加行這一部分時,論中說的實際就是“與人爲善”的意義。如說:“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贊美令受;若已受行,贊美令喜。(比如,別人對孝,還沒有行持,我們就贊美孝,讓他了解孝的功德,能趣入孝行;如果已經在行孝,我們還是贊美孝,對他全力支持,讓他增上行孝的意樂。這是與人爲善。對任何善,都要這樣做。它的作用是:)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因此能在他人的相續中安置、建立這一善根。)”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爲自己起念,全是爲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

   日常生活當中,不論說一句話、行一件事,完全不爲自己起念,全是爲社會、大衆著想,樹立善的規則。這是大人天下爲公的度量。

   這裏,“大人”,指一味利他的人;“天下爲公”,即把天下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放下個人的小利益,以利益衆生爲重。

   修持菩薩道的大人,不要只求一己私利,應當爲全世界著想,在世風日下、人心混亂無序的今天,要爲世界重建起善行的規則。人心當中,沒有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要在人心中努力建立起這些美德。對此,需要大力贊歎、扶持、宣揚,把人心引向良善,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引向解脫、成佛。這是大人“天下爲公”的心量。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日輪環繞地球,無私光照天下。大地沒有取此舍彼的偏袒,平等擔負起世間。大丈夫無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利益安樂世間。

   2、愛敬存心

   何謂愛敬存心?

   “愛敬存心”,就是時時心存愛人、敬人的心。

   下面具體解釋:

   君子與小人,就形迹31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32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和小人,從外在表相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只是一點存心處,善和惡相差懸殊,有黑白完全相反那麼明顯的區分。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之處,就是他的存心。

   這裏講到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在存心,不在外相,外相上常常容易看錯,看起來像仁義君子,實際是人面獸心;往往認爲不好的人,實際心地善良,事事替人著想。

   在人類的舞臺上,很多人詐現如天王、天後一樣,滿口仁義道德,讓無數人崇拜喜愛,實際上內心狡詐、虛僞。有人默默守持道德,人們把他看成傻瓜,實際上他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善心。所以,從外相很難判別君子和小人,那在什麼地方判別呢?就是在存心上分判。什麼樣的賢善形像都可以僞裝,只有這一點存心,黑白分明,一點也冒充不了。

   那麼,君子存的是哪種心呢?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以下開示這種存心的涵義: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

   “親疏、貴賤、智愚、賢不肖”,是列舉人中的四對差別。人中有親密的、有疏遠的、有尊貴的、有卑賤的、有睿智的、有愚笨的、有賢善的、有鄙惡的。“萬品不齊”,種類千差萬別。

   這一句說: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愚、賢、劣等的差別,但都是我的同胞,與我一體,對誰不應當敬愛呢?

   大乘的佛法講得最透徹,一切有情都平等具有法界如來藏,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都是一個法界的本體,我的佛性周遍一切,衆生的佛性也周遍一切。在大乘聖者的眼裏,衆生是自性天真佛,生佛不二,誰不應當敬愛呢?連蚊蟲螞蟻,都要尊重,何況對待人類。《法華經》上,常不輕菩薩見到衆生,就恭敬頂禮,口說:我不敢輕慢汝,汝等皆當作佛。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聽聞了了義如來藏的教法,就會發起恭敬一切衆生的心,對衆生平等慈愛。《大乘莊嚴經論》中說,初地菩薩證入法界之後,自然現前自他平等之心,愛衆生如愛自己。

   普賢十大行願的第一條願王——禮敬諸佛,更把愛人敬人的心擴充、提升爲最廣大、最普遍、最永久的大願王。

   普賢菩薩的大願力,是要禮敬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既然說到叁世諸佛,自然包括六道衆生在內。這樣的禮敬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隨學普賢行願,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敬人、愛人,怎麼能和普賢大願相應?豈不是口裏一套、心裏一套!

   所以,每天工作、學習,會遇到很多人,要常常愛敬存心。能保持愛人、敬人的心態,心中就會充滿功德。

   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爲聖賢而安之也。

   愛敬衆人,就是愛敬聖賢;能和衆人心願相通,就能和聖賢的心願相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聖賢的心願,本是願世上的人都能圓滿各自的所願,我能普愛一切人、普敬一切人,讓世上的人得以安立,我就是聖賢的化身,代聖賢把衆生安立在安樂中,當然和聖賢的心願相通。

   衆生的願望是想離苦得樂,這是衆人之心。佛菩薩的大願是爲衆生成辦離苦得樂,這是聖賢之志。我們愛敬存心,把慈愛給衆生,把恭敬給衆生,讓衆生離苦得樂,這是通衆人之心,也就是通佛菩薩之心,所謂“隨順衆生,隨順諸佛”。

   《普賢行願品》說:“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

   3、成人之美

   何謂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出自《論語》,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是成就人的好事,不成就人造惡。小人相反,不成人之美,成人之惡。

   下面用一個比喻來表達“成人之美”的意義: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抵擲”,是抛棄之意;“追琢”是雕琢;“圭璋”是指貴重的玉器,以它的潔白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白玉在石頭裏面,是很好的材料,如果隨便扔在一邊,則和瓦礫一樣,不能發揮它的價值。如果能成全它,精心地加以雕琢,就能開出白玉高潔的品質。

   和比喻對應,對別人好的品質,我們要按下面這樣來成就他:

   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爲之獎借,或爲之維持;或爲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志可取而資可進”,就是志向可以取,資質可以上進。“誘掖”是引導、扶持的意思。“獎借”是勉勵、推重的意思。)

   凡是見人做一件善事,他的志向可取、資質可進,都要引導、扶持,使他成爲有用的人材,助成他的善願,發揮他的品質。

   我們可以在一旁做他的助緣,或者勉勵他、推重他,或者扶持他,幫他維持,或者在別人虛構罪名加害他的時候,爲他辯解洗白,減輕他所受的毀謗,務必使他在社會上成立起來,才算盡了成人之美的心意。

   能發善心成全別人,非常難得。一般人的自私心很重,只想別人滿足自己,很少賞識別人、成就別人。但要修學大乘佛法,這種成人之美的品德必須具備。這又怎麼說呢?因爲大乘是以利他爲主,大乘的願力是要成就每一個衆生,讓他們現前本具的智慧、慈悲和威力,這才是最圓滿、最廣大的成人之美。

   每個衆生都具有佛性如來藏,清淨光明,本具超過恒河沙數的本性功德,這是衆生自性之美;我們發大願幫助每一位衆生蘇醒種性,開發本具的如來藏而成佛,這是大乘的成人之美。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到菩薩隨順衆生根性,成辦十叁種利他事業。爲了讓無信心的外道歸向叁寶,菩薩顯示神通變化,令他趣入;對已入內道的凡夫,菩薩讓他皈依叁寶之後,受持五戒;誰對法義有懷疑,菩薩善巧地爲他斷疑,使他對法義産生決定的了知;沒有成熟善根的人,讓他行持六度,成熟善根;想修禅定而無竅訣的人,爲他開示止觀妙道,傳授實修竅訣,使他成就禅定;希求勝觀的人,讓他了解如何成就各種乘的智慧;衆生在修行上有障礙,讓他的內心從疑惑等的障礙中…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