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又讓衆生修持止觀雙運,成就過去沒有的神通和叁十七道品的功德。
從大乘不共的成人之美來說,菩薩登了初地,也把有情安置在初地,使他進入佛家;菩薩位登八地,也讓有情登上八地,成就無生法忍,獲得成佛的授記;菩薩證入十地,也讓有情現證十地,獲得成佛的受職灌頂;菩薩成佛,也將有情安置在無上智慧的佛地。
菩薩這樣有耐心,逐步引導煩惱深重、沒有智慧的凡夫,讓他逐層向上,就像母親撫養孩子一樣,把衆生逐漸造就成佛菩薩。這是成全有情成全到成佛爲止。如果只顧自己一人,不成人之美,那凡夫缺少助緣,也很難成就,會長久在叁惡趣受苦、在輪回裏流轉。
當然,這些大的成人之美,自己要有相應的成就才能做到。現在要有這樣利他的願心,然後在生活中,隨分隨力來做。總的原則是,衆生有哪方面的善根、善願,就幫助他成就這一分。不從這裏腳踏實地做起,我們所學的大乘總有一種不落實的遺憾,往往會變成口頭的大乘、行爲的小乘,有時候甚至不如不學佛的世間好人賢善。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以常人的煩惱性,都是對異類厭惡、不喜歡。在世俗圈子裏,善人少,惡人多,善人在世間常遭人攻擊、妨害,勢單力薄,很難站住腳根。
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
況且,豪傑的性格剛正不阿,不很注意修飾外表,世間人往往對此說長道短,隨意批評指責。所以,善事常常容易失敗,或遇違緣,而善人也常受別人的毀謗。
在這個五濁惡世,善人要成立很難,因爲邪惡的勢力強大,邪和正對立,惡人不喜歡善人的法。譬如,惡人生活放蕩,不喜善人守規矩;惡人貪欲重,不喜善人知足少欲;惡人不惜福報,對善人惜福冷潮熱諷;惡人自私自利,不贊成善人一味利他。
比如一個單位裏面,有人建議做一件善事,大家都不予理睬,不見誰熱心地扶持贊助。如果說:今天去吃一頓,大家都會湊上來問:是吃螃蟹,還是吃蝦?所以,濁世邪惡勢力強,鼓勵、贊美善的聲音非常微弱。
知道這種惡世現象之後,修學大乘的菩薩,對一切善人、善法,都要盡心盡力護持、幫助,這樣善才能建立。如果排斥善、貶低善、破壞善,那是小人居心,不成人之美,只成人之惡。如果人人都這樣做,善就會從世上隱沒。
普賢願王中有一條隨喜願王,菩薩發願:下至有情心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念,都做真心的隨喜。我們自稱是大乘修行人,怎麼能不成人之美呢?
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在善人善事難以成就的時代,也就是法弱魔強的時代,全賴仁慈長者發大心糾正邪惡的人,保護和幫助善人善事,使他得以成立。這樣的功德最爲宏大。
4、勸人爲善
何謂勸人爲善?生爲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33,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爲惠最溥。
什麼是勸人爲善呢?能得人身,生于人類,誰沒有良心呢?只是在世路上追逐名利,忙忙碌碌,最容易昧了良心,沈溺墮落。凡是與人相處時,看見別人正在下墮,應當想方設法提醒他,點開他心中的迷惑。就像他正在長夜大夢中昏迷,讓他猛然驚醒,又像長久陷于煩惱淤泥裏,把他拔出來給他清涼,給他的恩惠最廣大。
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不過在紅塵中追逐多了,沒人提醒,越陷越深。心田中的善根長期缺乏善法的滋潤,一直串習煩惱,久而久之,心地自漸汙染,本有的良心也就漸漸蒙蔽了。
這時候,能苦口婆心的勸導,把遮蓋良知的那層迷惑去掉,他的善心又會重新萌動起來。我們能在一邊幫他提起善心,等于把他從惡趣中救拔出來,這比解除身體的疾苦,意義還要重大。
比如原先是學佛行善的好人,後來在惡劣的環境中,沒有善友提攜,不知不覺陷入罪惡中,修行完全舍棄,心也一天比一天迷亂。這時候有善友勸他,他會幡然醒悟,這是對他很大的幫助。他會感覺自己多年像做夢一樣,都在造惡當中度過。這樣可以重新調整好方向。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韓愈說:一時以口勸人行善,百世以書勸人行善。這是勸善的兩種方式。
我們的人身要用在利益有情上,頭腦要思惟勸人爲善的方法,口要用在勸人行善上,手要拿筆勸人行善。沒有能力勸人,可以出錢助印善書,贈送有緣人,也同樣是勸人爲善。
較之與人爲善,雖有形迹,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
和與人爲善相比,勸人爲善雖有外在形式的痕迹,但能對症發藥、勸得到位,往往會産生特殊效果。所以,勸人爲善不可放棄。
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失言”,就是勸人的話不對機,沒有起到好的效果。也就是,該說的沒說到,不該說的反而說了,本該以這種方式說,卻以那種方式說。“失人”,就是該勸化的人沒有去勸化,錯過了勸人爲善的機會。凡是失言失人,都是自己的智慧不夠,這時候要檢討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反思如何才能不失言失人。這樣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5、救人危急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爲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
“顛沛”是跌倒的意思,比喻窮困、受挫折。“痌瘝”,痌是疼痛,瘝爲疾病。“顛連”是困苦的意思。
什麼是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是人世間常有的事。偶爾遇到了,要像病痛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趕緊爲人解救,或者以一句話申白他的冤屈,或者多方面救濟他的困苦。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崔子說:恩惠不在大小,別人有急難時,趕緊去幫助就行。這是仁者之言!
我們以叁則公案來說明:
宋朝的周必大,曾經負責管理杭州的和劑局。一次和劑局著火,五十多人因事故被逮捕入獄,等待判處死刑。
周必大問獄中的官員:“如果大火是由官員引起的,會怎麼判罪?”
獄吏回答:免官爲民而已。
周必大承認這次火災是自己造成的,由此救了五十多人的性命。
他自己卻被罷官回鄉,中途他順便去看望自己的嶽父。
那一天,大雪紛飛,嶽父家的童子正在庭院裏掃雪。頭一天晚上,嶽父夢見“掃雪迎宰相”的情景。看到周必大回家,歎氣說:“今日掃雪,只是迎一個被免官的人。”
周必大回家以後,刻苦地讀書。後來參加宏詞科的考試,進京住在一個班直(皇帝衛兵)的家裏。
有一天,主人拿著一本小冊子從外面回來,周必大借來觀看,這是一本鹵薄圖(就是天子車駕的次第圖),他全部抄寫下來,記在心裏。沒想到考試正好出了這一題,他因此考中了宏詞科。後來官至宰相。
範仲淹在越州作知府時,有個孫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間,他的孩子很小,家裏貧困沒有錢,回不了家鄉。
範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祿,替他們准備船只,而且派部下送他們回鄉。
臨走之前,又寫了一首詩,交待說:路上如有關卡盤查,把這首詩拿給他看。詩中寫道:“十口相依走河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必問姓氏,此是孤兒寡母船。”(這一家十口相依爲命,乘船過河,他們來時暖熱,去時淒涼悲哀,關口不必問姓名,這是孤兒寡母所乘的船。)因爲範仲淹的幫助,孫家一家老小順利返回了家鄉。
宋朝的範純仁是範仲淹的孩子。在他掌管慶州的時候,有一年鬧饑荒,餓莩滿路。範純仁請發常平的大米,救濟災民。郡官認爲必須上奏才可以發米。
範純仁說: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發,濟什麼事。你們不必擔憂,有罪我來擔代。
于是當天發米赈災,救活了無數災民。
後來範純仁官拜宰相。
6、興建大利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什麼叫興建大利呢?小的一鄉之內,大的一縣之中,凡是有益于大衆的事,都應當興建,或者開辟水道;或者建築堤岸,預防水災;或者修建橋梁,方便交通;或者布施茶飯,救濟饑渴。隨緣勸導別人,同心協力地興建,不要爲避嫌疑而放棄不做,不要怕苦、怕人嫉恨,就推辭不做。
7、舍財作福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爲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
什麼是舍財作福?佛門萬行,以布施爲先,就是六度首先要修布施。所謂布施,只是一個“舍”字。通達的人內舍眼耳鼻舌身意,外舍色聲香味觸法,內外無不放舍。舍得幹幹淨淨,一絲不挂,就是波羅蜜多。
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
做不到這樣,就先從財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爲命,故財爲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34,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世人都是以衣食爲命,所以,對世間人來說,錢財非常重要。如果我能隨順人心,舍財給他用,內能破我的悭貪,外能救他的急難。最初做是有一些勉強,但做習慣了,…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