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又让众生修持止观双运,成就过去没有的神通和三十七道品的功德。
从大乘不共的成人之美来说,菩萨登了初地,也把有情安置在初地,使他进入佛家;菩萨位登八地,也让有情登上八地,成就无生法忍,获得成佛的授记;菩萨证入十地,也让有情现证十地,获得成佛的受职灌顶;菩萨成佛,也将有情安置在无上智慧的佛地。
菩萨这样有耐心,逐步引导烦恼深重、没有智慧的凡夫,让他逐层向上,就像母亲抚养孩子一样,把众生逐渐造就成佛菩萨。这是成全有情成全到成佛为止。如果只顾自己一人,不成人之美,那凡夫缺少助缘,也很难成就,会长久在三恶趣受苦、在轮回里流转。
当然,这些大的成人之美,自己要有相应的成就才能做到。现在要有这样利他的愿心,然后在生活中,随分随力来做。总的原则是,众生有哪方面的善根、善愿,就帮助他成就这一分。不从这里脚踏实地做起,我们所学的大乘总有一种不落实的遗憾,往往会变成口头的大乘、行为的小乘,有时候甚至不如不学佛的世间好人贤善。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以常人的烦恼性,都是对异类厌恶、不喜欢。在世俗圈子里,善人少,恶人多,善人在世间常遭人攻击、妨害,势单力薄,很难站住脚根。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
况且,豪杰的性格刚正不阿,不很注意修饰外表,世间人往往对此说长道短,随意批评指责。所以,善事常常容易失败,或遇违缘,而善人也常受别人的毁谤。
在这个五浊恶世,善人要成立很难,因为邪恶的势力强大,邪和正对立,恶人不喜欢善人的法。譬如,恶人生活放荡,不喜善人守规矩;恶人贪欲重,不喜善人知足少欲;恶人不惜福报,对善人惜福冷潮热讽;恶人自私自利,不赞成善人一味利他。
比如一个单位里面,有人建议做一件善事,大家都不予理睬,不见谁热心地扶持赞助。如果说:今天去吃一顿,大家都会凑上来问:是吃螃蟹,还是吃虾?所以,浊世邪恶势力强,鼓励、赞美善的声音非常微弱。
知道这种恶世现象之后,修学大乘的菩萨,对一切善人、善法,都要尽心尽力护持、帮助,这样善才能建立。如果排斥善、贬低善、破坏善,那是小人居心,不成人之美,只成人之恶。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善就会从世上隐没。
普贤愿王中有一条随喜愿王,菩萨发愿:下至有情心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念,都做真心的随喜。我们自称是大乘修行人,怎么能不成人之美呢?
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在善人善事难以成就的时代,也就是法弱魔强的时代,全赖仁慈长者发大心纠正邪恶的人,保护和帮助善人善事,使他得以成立。这样的功德最为宏大。
4、劝人为善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33,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什么是劝人为善呢?能得人身,生于人类,谁没有良心呢?只是在世路上追逐名利,忙忙碌碌,最容易昧了良心,沉溺堕落。凡是与人相处时,看见别人正在下堕,应当想方设法提醒他,点开他心中的迷惑。就像他正在长夜大梦中昏迷,让他猛然惊醒,又像长久陷于烦恼淤泥里,把他拔出来给他清凉,给他的恩惠最广大。
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不过在红尘中追逐多了,没人提醒,越陷越深。心田中的善根长期缺乏善法的滋润,一直串习烦恼,久而久之,心地自渐污染,本有的良心也就渐渐蒙蔽了。
这时候,能苦口婆心的劝导,把遮盖良知的那层迷惑去掉,他的善心又会重新萌动起来。我们能在一边帮他提起善心,等于把他从恶趣中救拔出来,这比解除身体的疾苦,意义还要重大。
比如原先是学佛行善的好人,后来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善友提携,不知不觉陷入罪恶中,修行完全舍弃,心也一天比一天迷乱。这时候有善友劝他,他会幡然醒悟,这是对他很大的帮助。他会感觉自己多年像做梦一样,都在造恶当中度过。这样可以重新调整好方向。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韩愈说:一时以口劝人行善,百世以书劝人行善。这是劝善的两种方式。
我们的人身要用在利益有情上,头脑要思惟劝人为善的方法,口要用在劝人行善上,手要拿笔劝人行善。没有能力劝人,可以出钱助印善书,赠送有缘人,也同样是劝人为善。
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和与人为善相比,劝人为善虽有外在形式的痕迹,但能对症发药、劝得到位,往往会产生特殊效果。所以,劝人为善不可放弃。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失言”,就是劝人的话不对机,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也就是,该说的没说到,不该说的反而说了,本该以这种方式说,却以那种方式说。“失人”,就是该劝化的人没有去劝化,错过了劝人为善的机会。凡是失言失人,都是自己的智慧不够,这时候要检讨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反思如何才能不失言失人。这样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5、救人危急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
“颠沛”是跌倒的意思,比喻穷困、受挫折。“痌瘝”,痌是疼痛,瘝为疾病。“颠连”是困苦的意思。
什么是救人危急呢?患难颠沛,是人世间常有的事。偶尔遇到了,要像病痛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赶紧为人解救,或者以一句话申白他的冤屈,或者多方面救济他的困苦。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崔子说:恩惠不在大小,别人有急难时,赶紧去帮助就行。这是仁者之言!
我们以三则公案来说明:
宋朝的周必大,曾经负责管理杭州的和剂局。一次和剂局着火,五十多人因事故被逮捕入狱,等待判处死刑。
周必大问狱中的官员:“如果大火是由官员引起的,会怎么判罪?”
狱吏回答:免官为民而已。
周必大承认这次火灾是自己造成的,由此救了五十多人的性命。
他自己却被罢官回乡,中途他顺便去看望自己的岳父。
那一天,大雪纷飞,岳父家的童子正在庭院里扫雪。头一天晚上,岳父梦见“扫雪迎宰相”的情景。看到周必大回家,叹气说:“今日扫雪,只是迎一个被免官的人。”
周必大回家以后,刻苦地读书。后来参加宏词科的考试,进京住在一个班直(皇帝卫兵)的家里。
有一天,主人拿着一本小册子从外面回来,周必大借来观看,这是一本卤薄图(就是天子车驾的次第图),他全部抄写下来,记在心里。没想到考试正好出了这一题,他因此考中了宏词科。后来官至宰相。
范仲淹在越州作知府时,有个孙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间,他的孩子很小,家里贫困没有钱,回不了家乡。
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们准备船只,而且派部下送他们回乡。
临走之前,又写了一首诗,交待说:路上如有关卡盘查,把这首诗拿给他看。诗中写道:“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必问姓氏,此是孤儿寡母船。”(这一家十口相依为命,乘船过河,他们来时暖热,去时凄凉悲哀,关口不必问姓名,这是孤儿寡母所乘的船。)因为范仲淹的帮助,孙家一家老小顺利返回了家乡。
宋朝的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孩子。在他掌管庆州的时候,有一年闹饥荒,饿莩满路。范纯仁请发常平的大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上奏才可以发米。
范纯仁说: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发,济什么事。你们不必担忧,有罪我来担代。
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
后来范纯仁官拜宰相。
6、兴建大利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什么叫兴建大利呢?小的一乡之内,大的一县之中,凡是有益于大众的事,都应当兴建,或者开辟水道;或者建筑堤岸,预防水灾;或者修建桥梁,方便交通;或者布施茶饭,救济饥渴。随缘劝导别人,同心协力地兴建,不要为避嫌疑而放弃不做,不要怕苦、怕人嫉恨,就推辞不做。
7、舍财作福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什么是舍财作福?佛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就是六度首先要修布施。所谓布施,只是一个“舍”字。通达的人内舍眼耳鼻舌身意,外舍色声香味触法,内外无不放舍。舍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就是波罗蜜多。
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做不到这样,就先从财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34,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世人都是以衣食为命,所以,对世间人来说,钱财非常重要。如果我能随顺人心,舍财给他用,内能破我的悭贪,外能救他的急难。最初做是有一些勉强,但做习惯了,…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