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25

  ..续本文上一页人有善,欢喜得好像出于自身。刘集贤听人有善,总是称道不已。

   为什么要扬善呢?因为人能行善、能发善心是很难得的,人非圣贤,有点善心善行可取,就要放下自己,赞助他的善行。这样能让他行善更坚定、更欢喜。没有行善的人,也会因为你的赞叹,而对善生起向往心、欣慕心。所以,扬善的目的是要让人心中的善根,未苏醒的苏醒,已苏醒的坚固,已坚固的圆满。这是仁者与人为善的意思。

   譬如说,学生有点善行,老师要紧的是,使他的善心增上,让他这一项善行得以坚固。一株善的灵苗刚从地下萌生,做为园丁,要想方设法保护它,也就是站在他一方,维护他、鼓励他、支持他,不能有打击。

   又比如,某地有灾,孩子拿出零花钱来赈灾,这时候做父母的应当赞美这种善行,自己也要拿出钱来和孩子一起做。这样与子为善,就会让孩子心中的善根增长、成熟。

   众生相续中生起善心,比大地上长出灵芝还要宝贵。做为菩萨道的行者,视众生为自己的亲人,他们有微善可取,就要以赞美的语言滋润他的善根。

   在《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中,讲到一位菩萨行持任何善行,要具有心清净和加行清净两种内涵,才能使善行出生最好的果报。其中说到对待他人的加行这一部分时,论中说的实际就是“与人为善”的意义。如说:“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比如,别人对孝,还没有行持,我们就赞美孝,让他了解孝的功德,能趣入孝行;如果已经在行孝,我们还是赞美孝,对他全力支持,让他增上行孝的意乐。这是与人为善。对任何善,都要这样做。它的作用是:)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因此能在他人的相续中安置、建立这一善根。)”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日常生活当中,不论说一句话、行一件事,完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社会、大众着想,树立善的规则。这是大人天下为公的度量。

   这里,“大人”,指一味利他的人;“天下为公”,即把天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放下个人的小利益,以利益众生为重。

   修持菩萨道的大人,不要只求一己私利,应当为全世界着想,在世风日下、人心混乱无序的今天,要为世界重建起善行的规则。人心当中,没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要在人心中努力建立起这些美德。对此,需要大力赞叹、扶持、宣扬,把人心引向良善,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向解脱、成佛。这是大人“天下为公”的心量。

   《摄波罗蜜多论》中说:“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日轮环绕地球,无私光照天下。大地没有取此舍彼的偏袒,平等担负起世间。大丈夫无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利益安乐世间。

   2、爱敬存心

   何谓爱敬存心?

   “爱敬存心”,就是时时心存爱人、敬人的心。

   下面具体解释:

   君子与小人,就形迹31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32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和小人,从外在表相来看,常常容易混淆,只是一点存心处,善和恶相差悬殊,有黑白完全相反那么明显的区分。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与常人不同之处,就是他的存心。

   这里讲到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在存心,不在外相,外相上常常容易看错,看起来像仁义君子,实际是人面兽心;往往认为不好的人,实际心地善良,事事替人着想。

   在人类的舞台上,很多人诈现如天王、天后一样,满口仁义道德,让无数人崇拜喜爱,实际上内心狡诈、虚伪。有人默默守持道德,人们把他看成傻瓜,实际上他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善心。所以,从外相很难判别君子和小人,那在什么地方判别呢?就是在存心上分判。什么样的贤善形像都可以伪装,只有这一点存心,黑白分明,一点也冒充不了。

   那么,君子存的是哪种心呢?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以下开示这种存心的涵义: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是列举人中的四对差别。人中有亲密的、有疏远的、有尊贵的、有卑贱的、有睿智的、有愚笨的、有贤善的、有鄙恶的。“万品不齐”,种类千差万别。

   这一句说: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愚、贤、劣等的差别,但都是我的同胞,与我一体,对谁不应当敬爱呢?

   大乘的佛法讲得最透彻,一切有情都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一个法界的本体,我的佛性周遍一切,众生的佛性也周遍一切。在大乘圣者的眼里,众生是自性天真佛,生佛不二,谁不应当敬爱呢?连蚊虫蚂蚁,都要尊重,何况对待人类。《法华经》上,常不轻菩萨见到众生,就恭敬顶礼,口说:我不敢轻慢汝,汝等皆当作佛。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听闻了了义如来藏的教法,就会发起恭敬一切众生的心,对众生平等慈爱。《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初地菩萨证入法界之后,自然现前自他平等之心,爱众生如爱自己。

   普贤十大行愿的第一条愿王——礼敬诸佛,更把爱人敬人的心扩充、提升为最广大、最普遍、最永久的大愿王。

   普贤菩萨的大愿力,是要礼敬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既然说到三世诸佛,自然包括六道众生在内。这样的礼敬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随学普贤行愿,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敬人、爱人,怎么能和普贤大愿相应?岂不是口里一套、心里一套!

   所以,每天工作、学习,会遇到很多人,要常常爱敬存心。能保持爱人、敬人的心态,心中就会充满功德。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和众人心愿相通,就能和圣贤的心愿相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心愿,本是愿世上的人都能圆满各自的所愿,我能普爱一切人、普敬一切人,让世上的人得以安立,我就是圣贤的化身,代圣贤把众生安立在安乐中,当然和圣贤的心愿相通。

   众生的愿望是想离苦得乐,这是众人之心。佛菩萨的大愿是为众生成办离苦得乐,这是圣贤之志。我们爱敬存心,把慈爱给众生,把恭敬给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通众人之心,也就是通佛菩萨之心,所谓“随顺众生,随顺诸佛”。

   《普贤行愿品》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3、成人之美

   何谓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出自《论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是成就人的好事,不成就人造恶。小人相反,不成人之美,成人之恶。

   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表达“成人之美”的意义: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抵掷”,是抛弃之意;“追琢”是雕琢;“圭璋”是指贵重的玉器,以它的洁白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白玉在石头里面,是很好的材料,如果随便扔在一边,则和瓦砾一样,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能成全它,精心地加以雕琢,就能开出白玉高洁的品质。

   和比喻对应,对别人好的品质,我们要按下面这样来成就他: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志可取而资可进”,就是志向可以取,资质可以上进。“诱掖”是引导、扶持的意思。“奖借”是勉励、推重的意思。)

   凡是见人做一件善事,他的志向可取、资质可进,都要引导、扶持,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材,助成他的善愿,发挥他的品质。

   我们可以在一旁做他的助缘,或者勉励他、推重他,或者扶持他,帮他维持,或者在别人虚构罪名加害他的时候,为他辩解洗白,减轻他所受的毁谤,务必使他在社会上成立起来,才算尽了成人之美的心意。

   能发善心成全别人,非常难得。一般人的自私心很重,只想别人满足自己,很少赏识别人、成就别人。但要修学大乘佛法,这种成人之美的品德必须具备。这又怎么说呢?因为大乘是以利他为主,大乘的愿力是要成就每一个众生,让他们现前本具的智慧、慈悲和威力,这才是最圆满、最广大的成人之美。

   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清净光明,本具超过恒河沙数的本性功德,这是众生自性之美;我们发大愿帮助每一位众生苏醒种性,开发本具的如来藏而成佛,这是大乘的成人之美。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到菩萨随顺众生根性,成办十三种利他事业。为了让无信心的外道归向三宝,菩萨显示神通变化,令他趣入;对已入内道的凡夫,菩萨让他皈依三宝之后,受持五戒;谁对法义有怀疑,菩萨善巧地为他断疑,使他对法义产生决定的了知;没有成熟善根的人,让他行持六度,成熟善根;想修禅定而无窍诀的人,为他开示止观妙道,传授实修窍诀,使他成就禅定;希求胜观的人,让他了解如何成就各种乘的智慧;众生在修行上有障碍,让他的内心从疑惑等的障碍中…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