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22

  ..續本文上一頁例子。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于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

   又有某個大富之家,有一年遇到饑荒,窮人沒有收成,饑寒生盜心,白天在市場上公開搶米。富商告到衙門,縣官不受理,窮民更加放肆。

   遂私執而困辱之,衆始定;不然,幾亂矣。

   富人私下把這些人抓起來,狠狠侮辱了一頓,事態才平息下來。不然,幾乎釀成大的動亂。

   富人看窮人造反騷亂,他起了嗔心狠狠打人,存心是惡,可是出效果,鎮住了下面的人。

   故善者爲正,惡者爲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一般都知道善是正,惡是偏。但是,以善心行事,效果惡,這是正中偏;以惡心行事,效果好,這是偏中正。這個道理不可不知道。

   所以有四句,動機善,效果善,是正中正;動機善,效果惡,是正中偏;動機惡,效果善,是偏中正;動機惡,效果惡,是偏中偏。

   我們行善,先要動機良善,其次要運用智慧無誤地抉擇,以求良好的效果。否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變成正中偏。《維摩诘經》上說: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束縛,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解脫。

   6、辨別半滿,舍半取滿

   何謂半滿?

   對半善和滿善,可以從以下叁個方面解釋:

   第一、積善爲滿、不積爲半: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經》說:一個人的善不是逐漸積累,不足以成就美名;一個人的惡不是逐漸積累,也不至于毀滅自己。

   書曰:商罪貫盈。

   “商”是指商纣王,“貫”是錢串,“盈”是滿。

   《書經》說:商纣王的罪業累累,就像一串銅錢穿得滿滿的。他的罪業也是逐漸積累,最後惡貫滿盈,敗國亡身。

   如貯物于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這就像在盒子裏放零花錢,只要肯不斷積累,最後一定會積滿;如果懈怠不積累,則不會裝滿。

   以公案來說,宋朝有一位鎮江太守,叫葛繁,他每天都要做幾件善事,四十年無一日空過。

   有人請問他。他說:“我沒有別的,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人的事。”又指著座間的踏子說:“比如踏子放得不正,會讓別人的腳不舒服,我就把它放正。別人口渴,我給他一杯水喝,都是利他的事。這些事上至卿相下至乞丐,誰都可以做。只是需要做得持久,才有利益。”

   我們應學葛善人,每天做幾件利人的善事。行善貴在有心,貴在積累。今天行一善,明天行一善,堅持下來,從少到多、從低至高,漸漸可以充實功德,圓滿資糧。

   古人說:“積德要像聚錢,漸漸添多;累功要像築牆,漸漸高大。發心要真要堅,用力要勤要久。”善事趁早去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圓滿之處。

   佛在《法句經》中說:“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意思是:不要認爲只是做一點善法,果報不會跟隨自己來。就像滴水,一滴滴落在容器裏,最後會充滿容器。同樣,精勤地積善,善會充滿菩薩的相續。

   比如宋朝的名相韓琦,少年時就考中了進士,做了高官。他曾經赈災,救活了饑餓的災民一百九十多萬,又救活因水災而流浪的災民七百萬。

   他在大名府當知府時,有一位下屬呈上公文,最後忘記署名。韓琦看完之後,用袖子蓋住文件,擡頭和他談話。講完又從容地把文件還給他。這位下屬下來之後,才發現自己犯了不小的錯誤,一面自己慚愧,一面感歎說:韓公真是天下的盛德之人!

   有人獻給韓琦兩只玉杯,都是絕世珍寶。每次宴請賓客的時候,韓琦總是把玉杯放在一張桌子上,上面蓋上錦緞。

   有一天,他宴請一些官員,一位小官員不小心碰倒桌子,把兩只玉杯都摔碎了。在場的人都大驚失色,小官員也跪倒在地,韓琦卻神色不變,笑著對大家說:“什麼事的成壞都有個定數。”又對小官員說:“你也不是故意的。”在場的客人都感歎佩服。

   韓琦在山東做統帥的時候,有一次晚上寫信,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在一邊照明。這位士兵偶而向其它地方張望,結果蠟燭燒了韓琦的胡須。韓琦只是用袖子拂了一下胡須,照樣寫下去。

   過了不久,韓琦回頭一看,已經另外換人了。他擔心主管的官員會鞭打那位士兵,就急忙把他叫回來,而且對管事的說:“不必要換人,他現在懂得怎麼拿蠟燭了。”

   有一位士兵私自離開軍營去看母親,幾天之後才回來,按照軍紀應當殺頭。

   這位士兵說:“我母親年邁多病,住在附近。我常常擔心不能再見到母親,雖然知道擅自出逃要犯死罪,我只求和母親見一面,就是死也無憾。”

   韓琦聽了心裏很難受,核實了情況之後,就把他放了,上下軍兵沒有不感動落淚的。

   韓琦剛剛掌大權的時候,用叁十萬貫錢買了一個姓張的女子作妾。張氏長得很美,寫好契約之後,她忽然悲傷流淚。韓琦問她原因,她不肯說。

   韓琦說:“既然不願意說,我也不需要用你了。”說完叫手下的人燒掉契約,帶張氏回去。

   張氏心裏恐慌,流淚說:“我本是郭守義的妻子,守義在湖南做官,被人以私仇彈劾,罷官免職。現在已是深秋,眼看快要到年邊了,我擔心全家會餓死在京城,所以才賣身,來養活守義和兒女。”

   韓琦憐憫她,就留下賣身契約,讓她拿著錢回家,而且對她說:“你可以轉告守義,如果真是無辜被人陷害,可以向朝廷申訴。等到冤情昭雪,你再到我這裏來。”

   這樣張氏就感激地離開了。

   後來,郭守義得到平反,張氏如約回來。韓琦不讓張氏見面,派人轉告她:“我位居宰相,怎麼能讓士人的妻子做我的小妾,我想你的賣身錢肯定也用完了。”韓琦再用賣身契包了二十兩銀子交給張氏,而且告訴她:“你好好輔助丈夫做官,好好養育郭家的兒女。”

   張氏見不到韓琦一面,兩眼望著韓府的大門,止不住地流淚,最後拜了一百拜才離開。

   後來韓琦封爲魏國公,年歲很高時,在相州逝世。當天天空中有大星殒落,聲響如雷。他的五個兒子及孫子、曾孫都是卿相,子孫昌盛無比。

   以上只是從韓琦的傳記中選取的一些片段。實際上,韓琦一生行善無數,他是北宋時代和範仲淹齊名的大賢人,做過叁朝宰相,道德崇高,功勳卓著,所以才名垂青史、萬古流芳。這是“善不積,不足以成名”的最好證明。能有這樣深厚的人格基礎,轉過來學佛,進修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決定可以速疾成就。

   以上“積則滿,不積則半”的道理,再從出世間的佛法來解釋,就是:對于布施等六波羅蜜多,數數修習圓滿,就能成辦佛的叁身。以階段來分,勝解行地的資糧積累圓滿,能證入初地;二到六地資糧圓滿,能獲得七地無相境界;七地資糧圓滿,任運成就八地九地;八地九地資糧圓滿,獲得十地;十地資糧圓滿,獲得佛地。如是下下地積資圓滿,進入上上地,最後究竟成佛。這是“積善則滿”的涵義。

   第二、心滿則滿,心半則半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爲忏悔;

   過去有個女子來到寺院想做供養,苦于沒有錢財,她把僅有的兩文錢捐給廟裏,寺院的主席親自爲他忏悔。

   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

   以後,這個女子入宮做了貴妃。一次,貴妃帶了幾千兩銀子又來寺院供養,主持僧只讓徒弟出來代她回向。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爲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

   貴妃很不理解,就問主持僧:以前我只供養兩文錢,師父還親自來代我忏悔,今天供養了幾千兩銀子,師父竟然不來回向,這是爲什麼?

   話裏的意思是:供兩文錢,都親自爲我忏悔;供幾千金,自然更要殷勤酬謝。

   貴妃以供物的大小論功德,主持僧以施心厚薄答複她: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主持說:前次的供物雖然微薄,但施心很真誠,不是老僧親自爲你忏悔,不足以報答施主的恩德。這次供物雖然豐厚,但施心不像往日真切,所以只叫人代爲忏悔就足夠了。

   此千金爲半,而二文爲滿也。

   貴妃先前做貧女的時候,心很卑下虔誠,雖然只是兩文錢,卻是全心全意地供養。這個善心一發,兩文錢出手,那是沈甸甸的份量,主持不能不來爲她忏悔。人心真誠有這樣大的感動力量,主持也不能坐在那裏,無動于衷。

   後來做了貴妃,心態變得傲慢,所謂“我慢高山、不存德水”,有傲慢擺在心裏,供養心也大大不如以前虔誠。所以,主持不必來爲她忏悔。當然,這可能是老和尚在以善巧方便調化她。

   總之,行善不盡心盡力,即使供養千金,也是半善;善心圓滿,全心全意,即使布施兩文,也是滿善。懂得這一條道理,我們行善,不是著重在外相上,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每做一件善事,都要讓善心圓滿,就像《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中所說的那樣: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做去。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