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川省廉宪,比省长小一级,都是当朝名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他家的后代。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竟然能出这么多的人物,这全是善业的力量所致。
今天也有类似的事例,比如某某家出了很多人材,一般人不明就理,也就不知道效仿。事实上,家门兴盛,点点滴滴都是从积德来的。善业是唯一的资粮,幸福圆满是从行善来。把握这一要点,坚定地行持,除此之外,也没有其它发家的妙法。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
明朝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带头造反,很多平民都依附他,所以势力很大。
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朝廷任命鄞县的张都宪南征,以计谋擒拿寇贼,又委任布政司谢都事负责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谢都事找到了依附贼党的乱民名单,他暗中派人到不归附乱党的百姓家里,交给他们白布小旗。约定军队来的那一天,把白旗插在门上,同时训令军兵,严禁枉杀无辜,因而保全了上万人的性命。
谢是个仁将,做事的出发点是考虑别人的苦乐。当时他考虑怎么能不妄杀无辜,智慧就现出来了。所以,智慧是从善心流出来的,不为他人着想,怎么能出智慧呢?比如一位老师有善心,对于如何教育学生,就能想得出办法。如果心里只求报酬,以这样狭隘的心量能流露出智慧吗?所以,智慧和方便互相作助缘,那个有了,这个也会出来,这个有了,那个会增长。做任何事都要有利他心,没有利他心必定会失败的。如果老师有利他心,对怎么讲、怎么输入学生的心相续,就会有方法,成天对事情特别讨厌,万不得已,那就只有生烦恼、造罪业了。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做了宰相。孙子谢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福建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位老婆婆喜欢行善,常常做粉团布施,谁来要就给,没有一点厌倦的表情。
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有位仙人化成道人的形象,每天早上都来林家索要六七个粉团。老母确实心地善良,天天施舍,连续三年如一日。道人才知道她的心很诚。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几个月看不出人的诚心,三年心都不变,可见善心的坚固。怎么能有这么坚固的行善意乐呢?其实,懂得方法再串习,也不难达到这种心境。只要多去思惟善法的利益,这有何难处呢?不用说三年,发愿尽未来际行善都可以。一件事没有利益,坚持做可以说很困难,但善有极大的利益,多多思惟,会越作越欢喜,有这种的效果。
比如,世间人追求财富,如果天天有大的收入,一定越作越起劲,有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都能调动起热情来,何况行善是百倍、千倍地回报,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倍数获得利益,从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从暂时、从长远各方面观察,都有大利益。这样越做,收获越大,谁不愿意作呢?
所以,如何发起猛利的行善意乐呢?就是常常思惟善法的利益,越思惟,欢喜心越强;欢喜心越强,越愿意投入,这样身心会进入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也不难,只要天天作意善法的功德,意乐增强了,作起善来就有强大的动力。
我们看许哲女士,从年轻时起一直到一百岁,兢兢业业作了六七十年,如果没有利益,作得下去吗?她肯定在行善当中体会到了上品的滋味。越作心量越广大,越作内心越清净,到一百岁还身体无病、思惟敏捷。
一个人天天为自己,身心紧张,脑筋要坏掉,身体也要得病。如果天天为别人,内心完全开放,没有负担,所以善才是最好的营养,善中才有最大的乐趣。
我们一般人善心起来的时候,暂时也会有一些感受,可惜在不能让善心持久、增上、扩大,很快又被恶念障蔽了。实际上,能把一个人的善心发展出来,就可以挽救一个人。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一个人每天身善、口善、意善,自然祥云聚集,处处善神拥护。老婆婆没有发一张邀请函,仙人是自动上门来的。
一个老婆婆为什么能感动天地呢?就在她有道德的力量,不由仙人不主动来指点。
仙人告诉她:“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每天六七团的话,三年近一万团。)所以你对我恩德大。我跟你说,你家的府宅后面有一块风水宝地,葬在那里,子子孙孙所得的官爵有一升麻子那么多。”
今天的人不相信行善有利益,认为贪桩枉法、巧取豪夺、坑蒙拐骗,以各种非法的手段才能得利益,这是颠倒至极。古人说:“天道好还”,天道就是因果律,“好还”,不是一比一的回报,是一比一千、一比一万以上的回报。行善的回报太丰厚了。
一升麻子有多少,算一下才觉得积善有惊人的余庆。老母依靠什么使家族上升到隆盛高贵呢?靠的就是行善积德。一个老太太没有什么背景,也不会巴结权贵,也不用非法的手段,她只是老老实实地行善,而这正是发家之术。所以,真要对子孙好,不要留财给子孙,能留德给子孙,子孙就享受不尽了。
北宋的名相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老婆婆的儿子按仙人的指示,把母亲葬在这块风水宝地当中。在她儿子这一代,就有九个人中进士,这是了不起的事。林家一代一代做官的非常多。福建有句 “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意思是每次考试开榜,榜上必定有林家子弟的名字。
其实一切都不偶然,老母善心虔诚,积德深厚,有多少德,子弟就会绵延多少代的。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时在县里作书生。
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有一年的隆冬,他早起去上学,路上见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他心善,没有舍弃这个可怜的人。(今天大街上也有老弱病残的人,可是大家都视若无睹,谁也不去关心。)他用手摸了摸那人的胸口,半身都僵硬了。解开裘衣,给他穿上,然后扶回家,救了他一条命。
做别的会亏,行善决不会亏。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的功德大,所以感应来得特别快。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晚上做梦,神告诉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我派韩琦作你的儿子。等到生下琢庵,就取名为琦。
台州应尚书23,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浙江台州的应尚书,壮年在山中学习,那是个荒山野岭,一到晚上,很多鬼聚在一起,很吓人的。一般人都不敢住,应公为人光明正大,所以就不怕。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一天晚上,听到鬼说:某某女人,丈夫在外很久不回家,因此公婆逼她改嫁,她想不通,明晚会吊死在这里,我终于得到替身了。
听鬼这样说,应公就开始想办法。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他暗中卖了田地,得了四两银子,以女人丈夫的名义写了一封假信,把银子装在信里寄到她家。
这些善人为了利他,就会想办法,这都是以善心引起的行为。应公作官之前也没有太多钱,他能卖田救人,相当不容易。怎么能作到像他这样呢?这要看对善法欢喜的程度,如果相信救人比田地更有价值,当然就愿意。
譬如说炒股,虽然风险大,一失误就会倾家荡产,但是股民认为挣钱的机率大,都愿意投资。和炒股相比,行善是万无一失,这是世上最有保障的事,不仅从不会亏本,而且有加倍的酬报。所以,有什么不敢呢!只要加强行善的意乐,这里说的善事,我们样样都能行。这是有办法培养的,不是谁天生就有这种素质,能对业果引起胜解信,这些统统做得到。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那人的父母见到信,不像是儿子的笔迹,心里怀疑,转念又想:信可以造假,银子不会假,不然寄银子干什么?肯定是真的。
老夫妻放下心来,没有逼媳妇改嫁。后来,他儿子回来了,夫妻完好如初。
行善的机会到处都有,只看你愿不愿作,应尚书也可以不管这件事,但他的利他心很强,这种关头,不允许自己见死不救。凡事用良心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这样做吃亏吗?毫不吃亏,对照后面的果报,我们知道,这是种下了后来作尚书的福德。所以,“尽力行善”是人生最智慧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光明之路。
佛在《海龙王请问经》中,把十善业道比喻为大地,一切谷物、楼房、动物,都要依止大地才能存在。同样,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所依。通过行善,此生、后世、自他的各种福报都可以圆满,连出世间成就阿罗汉、菩萨、佛陀,都是在善心上修。所以…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