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17

  ..续本文上一页 最后,唐尧把天子位禅让给舜。

   以下举例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事例说明行善不会空耗,有善必然显现人间的吉祥。学习这些,能对善的利益加深信解,给人很大的鼓舞。我们对善的利益,见、闻、理解得越多,向善之心就会越加强烈。

   试以往事征之。

   以过去的事情来做证明。

   杨少师荣、建宁人。

   “少师”是皇帝的老师,属于极高的官职,这位少师叫杨荣,是福建建宁人。

   先看他的祖先如何积德:

   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他家世代以渡船为生。有一年,福建建宁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溪水瀑涨,横流冲毁了两岸的民居,淹死的人都顺着洪水往下漂流。

   这时候,看人为义还是为利,那些摆渡的人家大多数趁机捞取货物,只有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货物丝毫也没有捞取。

   为什么行为上有这样大的差别呢?造成行为差异的原因是意乐的差别。人会怎么做,就看他的心以什么为重,以名利为重,就惟恐捞得不多;以利他为重,一心就想救人。当人被贪欲蒙蔽时,根本不体会别人的痛苦,整个是自私自利的心态。所以,贪欲很坏,贪执自身的利益,就不知也不会去利他。

   乡人嗤20其愚。

   可以想见,当时摆渡的人家每天都有很多进帐,今天捞到木材,明天捞到床,后天又捞到什么宝贝,确实是发了横财。人有利可图就兴奋,但只是愚痴的兴奋。

   杨荣家天天救人,不仅得不到利益,还要为别人付出。乡人认为这种做法很傻,摆在眼前的财物不要,反而付出!其实谁愚痴呢?以因果律来衡量,趁着灾难发横财,决定堕恶趣,子孙也不会好,这样毁灭自己,一点智慧也没有。所以,对因果愚痴的人,心态和行为整个是颠倒的,在他眼里:损害成了利益,利益成了损害。笑善人愚痴,实则自己是大愚痴。

   杨荣一家,暂时看只是付出,没得到什么财富。可是因果律不会错乱,因果建立在心上,心善救人,绝无损失,必定会在将来现前丰厚的福报。

   杨荣家这样做才有智慧,为什么呢?这真正是自他二利,救人的同时大大增上了自己的福报,还能给子孙以余庆。

   如果船夫们能相信行善一本万利,一定都会抢着去救人,谁不求自己好呢?一本万利的事,谁不愿意做?遗憾的是,人们被业果愚障碍,希求的是安乐,做的却是痛苦的因。

   不信三世因果的人,都是持一种断见。比如,少师的祖先救了人,当时也没有立即显现福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他的曾祖父、祖父也会死去,也没见到他们的后世和子孙的情况。这样见不到长远的结果、细微的变化,又不相信圣言,当然无法了知缘起的规律,一般人就认为:行善也没得到什么,恶人照样日子过得好。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愚痴——业果愚,对人的损害最大,被它障碍,一切通达缘起的智慧都不会产生,所有实现安乐的正道都无法趋入。众生最可怜的地方就在此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下至成办增上生的一分安乐,也需要具有因果正见,懂得这分安乐的因是什么,再去修积才能获得。像这样,不论想获得财富、名声、地位、眷属,还是相貌、长寿、智力、事业,不论是自利,还是利益子孙、利益他人,无一不是从深信因果、修积正因而来的。进而,希求解脱,一定要了解并相信更深细的轮涅两重因果,由此无误取舍,才可能进入解脱道,不懂因果,根本无门可入;如果求证无上菩提,更要了知大乘的因果,知道怎么发心、怎么修持是成佛之因,知道之后精进修集才会现前。所以,不论是十善业道、四谛十二缘起之道、六度之道,都要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面才能建立。不相信因果,所有向上的路都会完全封死,剩下来只有下恶趣了。

   我们帮助世间,先要从因果入手,帮助世人解脱执著没有三世因果的邪见束缚,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学好了业果,就会对“善有善报”断定不疑,业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这样三种,哪怕五年没报,十年、下一身或者多生之后决定会报的。佛在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等到少师父亲出生时,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原先是平民之家,每天摆渡,赚钱也不多。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越来越富裕了。

   当时有神人化为道人,对他父亲说:你祖父有阴功,子孙将来会贵显的,应该把祖坟葬在某地。他按神人的指示埋葬,就是当时著名的白兔坟。

   “阴功”是有高利润的,潜藏得深,报得就厚。如果当时送旌旗,送奖状,大面积宣传,以这种名誉就会让福德损耗。他当时默默无闻,所以后面很发达。

   后生少师,弱冠21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后来生下少师,二十岁中了科第,官至三公。皇帝加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同样的官爵。杨荣的后代子孙都很贵显,直到今天还出很多贤人。

   世上有人贵显,有人贫贱,有人顺利,有人坎坷,不懂缘起怎么想得通呢?懂缘起,就知道这样显现才合理,祖先福德深厚,决定后代贵显。有哪块肥沃的土地不长好庄稼呢?缘起不虚,势所必然!如果能做一个跟踪调查,那就很精彩。把杨荣家的子孙和那些不义之家的子孙摆出来比较,就会知道因果不虚。

   “积善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家不是以违反因果、造恶取巧能发达的。一个人的眼光短浅,做事的方式也会很下劣。今天更下劣了,很多人的想法是:管他什么子孙后代,自己能享受就好,反正几十年我就死了,至于子孙后代,管他有没有空气,有没有水,管它什么沙漠化。只要眼前能攒钱、享受,就可以什么都不顾。

   鄞22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位杨善人当时是县里的小吏,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什么叫仁厚?就是替别人着想,仁: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二,不是为自己,是为大家。人分两类,一类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别人着想,另一类心胸宽广,能为国家、为人类、为全法界的众生着想。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利他,如果连身边的人都不愿意关怀,那学佛就没有基础了。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

   有一次县官特别严肃,把囚犯打得鲜血直流,怒气还不消。

   杨自惩看不下去,就跪下来请求县官宽大处理。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县官说:“无奈这人犯法造孽,不由我不发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杨自惩马上磕头说:“上面没有教育好,人心坏了很长时间,此时,应当体贴民心,他们没有得到好的教导,才这样违法作乱,对他的愚痴应该由衷地哀悯,连欢喜都不可以,何况愤怒呢?”

   宰为之霁颜。

   他说得合理,县官听了,心马上开了。

   杨自惩心地善良,就能感动县官。这体现出道德的力量,道德越深,越能感人,可以感动一乡、一市、一个国家。

   比如,特蕾莎修女没有很高的地位,为什么她能感动全世界呢?她没有想要出人头地,她是真正对苦难的人有爱心,所以不由人不心生敬仰,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

   杨自惩的家境贫寒,他做人廉洁,别人送礼一概都不收。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不但不收取贿赂,遇到囚犯缺粮食,还常常想方设法去救济。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

   有一天,来了一批新的犯人,没有饭吃。他看到心里不好受,当时也有犹豫,他想:这些人正挨饿,我家也缺米。把米给囚犯,家人就要挨饿;可是顾全自己,犯人也太可怜!

   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他心里定不下来,一边是妻儿,一边是囚犯,两边摆不平,就和妻子商量。

   妻子问:“这些犯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是从杭州来的。步行了几百里路,一路忍饥挨饿,脸色很不好看。”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夫妻俩最后决定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让犯人吃上饭。当时,拿出仅有的一点米,因为犯人多,就做成粥,让他们度过难关。

   这叫恻隐之心,是成圣成贤的灵苗。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里学,这些不学,也不可能凭空出一个大慈大悲。中国的古人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别人饥饿就像自己饥饿一样,别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样,从这里使善心扩充、升华,就可以现前大乘佛法中的大慈大悲。

   由以上一段也能体会到,人只要有善心,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行。生活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作单位是道场,学佛应当切实利益人群,不能跟生活脱节。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副部长级别的大官,长孙是刑部侍郎,也是副部长,次孙是四…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